一位妈妈在我的咨询群里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困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对别人接纳度不高的人。比如说,我对于宝宝吃垃圾食品和零食比较抗拒。我希望他最好或者只吃有营养健康的食物。但是我发现身边其他人对于孩子吃垃圾食品并没有我这么困扰。接纳度比我大多了。也许与我个人不爱吃零食、垃圾食品有关系。我觉得我能不吃,别人也可以做得到。而且这是一个好习惯。我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吃零食呢?”
如果图片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为什么我们不希望孩子吃零食呢?
我想不仅仅是“垃圾食品”或“零食”,还有很多吃的、喝的、用的,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吃喝用,这也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我觉得我们迷茫的更可能是,什么食品是“垃圾食品”?说的直白一些,就是眼前的这个食品能不能给孩子吃?
举个例子:KFC的汉堡,很多人都会把他划入到“垃圾食品”中,但想一想,面包片是垃圾食品吗?生菜是吗?沙拉酱是吗?有人说里面的炸鸡块是垃圾食品,油炸的就是垃圾食品,因为含油量太大了。如果按照KFC正常的标准流程炸制,一个汉堡里鸡块的含油量恐怕还没有家里自己做的一小块红烧肉的高。
那我们不放心的是什么?
更可能是外面的食品的加工过程、用料(比如油)是不是安全可靠。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父母)想不想给孩子吃(不论是不是“垃圾食品”)。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是不想孩子吃某种或某些东西。比如:太甜、太凉、觉得不卫生、太贵等等。
这里我分享个自己亲身的经历,我小时候母亲非常节俭,她关于吃的方面有个理论是:“没吃过的东西就不要去吃,不吃就不会知道好吃,不知道好吃就不会馋。”所以我从记事起就没有零食吃,黄瓜西红柿就是水果(自己家种的,不用钱买)。
结果是不是和她想的一样呢?看到别的小朋友吃零食水果,我会想吃吗?会馋吗?
馋的要命啊好不好!我甚至去捡过别人吃剩的冰糕棍舔,好多次!
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家里招待客人用的水果放到生出烂疤了,能够吃掉还能吃的部分。所以每天都会充满期盼,期盼着家里的水果赶紧烂掉,这样我就能吃了。
这种“期盼”使我在自己能挣钱以后,花了大量的钱和时间去弥补童年的在零食上的缺失,即使这时零食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味道”。同时对母亲的逆反也在我有能力掌控自己生活的时候达到了巅峰(这时另外一个故事了,以后有机会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改善孩子逆反行为)。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现在已经不存在“不舍得”孩子吃东西的情况了,但是还是可能有种种的“不让”孩子吃,如果一味的阻止,会不会让孩子生出其他的“期盼”?
我们无法阻挡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决心,也无法阻止“垃圾食品”对孩子的吸引力,可能合理引导才是正确选择。
就如群里讨论中另一位小伙伴分享的:“我的态度是我不阻挠孩子去探索垃圾食物的心,其实孩子想尝尝看的心理是可以被理解的。”“会做一些自己能动手做的,还可以叫孩子一起参与。”“我还会跟孩子一起看成分配料表,我会告诉他那些是添加剂,哪些是食用色素,哪些是防腐剂,以酸奶为例,我们就一起去研究它的成分。”
还有一位小伙伴分享的:“我平时也尽量不给孩子买垃圾食品,后来发现孩子偷偷在学校边上小店买,发现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尽量购买稍健康一些的食品”。
另外,我们(父母)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孩子也有社交的需求。他们需要去交朋友,在和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有共同的话题,可能是玩具的分享,也可能是零食的交换,或者对某些零食的讨论,如果孩子没有尝试过,就很难融入其中,次数多了,可能就会感觉难以融入其他小朋友的圈子,从而引起孩子内在的不满和焦虑。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保证食品品质的基础上(如果像上面那位小伙伴说的一样,自己动手做,保证品质又促进亲子互动,就更加绝妙了),放心大胆的让孩子去尝试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