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对龙凤胎,今年4岁了。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非常羡慕我,说我上辈子一定拯救了银河系,才迎来如此一双漂亮可爱的好儿女。可谁又知我的心事呢?两个小孩看起来闪闪惹人爱的,其实两个孩子的性格差异一直让我很苦闷。
弟弟也就比姐姐晚了几分钟,平时带起来娇气的很,本来还想着要“穷养儿子,富养女”,可儿子却每天哭哭唧唧,赖在怀里总不肯下地自己走路,吃饭挑食,好生病,还怕生,不敢与小朋友一起玩儿。反观女儿,每天一下地,就像只欢脱的小白兔,蹦蹦跳跳抓都抓不住,不小心摔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拍拍身上的土,一溜儿烟又跑去玩儿了。现在家里活生生变成了“富养儿子,穷养女”,我还怎么期待自己的儿子以后成长为一个能保护姐姐,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我一直苦思是不是我的养育方法出现了问题。但我在宝妈群,家长群以及幼儿园观察发现,现在小男孩的确比小女孩要娇气,甚至在学习成绩、性格心理以及环境适应性上都很难比得上女孩子。
一些人把这些情况统称为“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是什么?“男孩危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说,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女孩。无独有偶,“男孩危机”近几年也在我国上演着,并引起了社会以及广大学者的警觉。
我国最早提出“男孩危机”概念的是教育专家孙云晓,由他写作的《拯救男孩》一书中指出:“男孩危机”是教育危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主张教育应尊重男孩的性别差异,注重父亲对男孩教育的影响。
百科词条认为:男孩危机,是指男生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女生的现象。男孩危机是全线性的危机,从中小学到大学,男孩危机日趋严重。男孩危机并不仅仅限于学业,男生在心理素质、体育体魄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落后于女生。男孩落后乃至失败对个体和社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社会上出现了“拯救男孩”的口号。
1. 女孩越来越优秀,在学业成绩上追上并开始超越男孩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邵志芳曾尖锐的指出“就教育界的整体状况而言,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
儿子回来总会给我将一些他们班里发生的那些事,最近,他们班里竞选班委,儿子回来跟我讲了战况,班里总共8个班委,班长、副班长以及学习委员都由女生来担任,只有一个男生进入了班委团子,还被调剂到了劳动委员,据说是因为力气大。我听了哈哈大笑,难不成现在学校里的“天”都要由女生来顶了吗?不止于此,在他们最近的一次班级考试排名中,前十清一色的女生,只有两个男生并列第九。连儿子都说,他们班的女生实在太厉害了!
在学龄初期,女生的心理年龄和成熟度明显早于男生,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女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明显高于男生,思维也更加全面、细致。因此,男生如果没有好好教导,很容易就会被打进“后进生”的行列。
2. 男孩的表现缺少父祖辈的男子汉气概,胆小、软弱、爱哭
“娘炮”、“娘娘腔”这种形容男孩“女性化”的词进来频频引发争议。去年9月份的《开学第一课》中请来了一大批“小鲜肉”,画着精致的妆容,一度引发了网络轰轰烈烈的“去娘化”运动,认为其不利于男孩子从小养成男子汉阳刚、坚强的男子汉品质。
阳光、阳刚是家长们对男孩子的期待,“阳光”意味着性格外向开朗,而“阳刚”则内含坚强、勇敢、担当等品质。反观当下的男孩子,在家长的“过度养育”下,怕摔、怕哭、怕委屈、怕吃苦,事事有人帮着做,他们无需再变得坚强。与其说是因为偶像的作用让他们的外在打扮变得更娘,不如说是家庭的“过度保护”让他们失去了锻造男子汉的机会,从而失去了阳刚之气,不仅在性格品质上变得胆小软弱,就连体质也陷入了危机,其速度、力量以及耐力与之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男子汉教育”缓解不了“男孩危机”,更不利于男孩健康成长北京一家“本色男儿”俱乐部曾引起一时轰动,其创始人唐海岩一直致力于将“男孩锻炼成男子汉”,其创业初衷以及应对质疑时,他常常会以“男孩危机”进行应对,其目标就是“拯救男孩”,唐海岩概括“什么是男子汉”时,用了十八个字:“有血性、敢担当、明是非、辩善恶、懂礼仪、知荣辱。”这些无疑是在单一的迎合家长的焦虑。不可否认,这些品质的优良性,但所谓男子汉并不是军事化教育下锻造出“猛汉”,而是以内在反抗精神为基底的男性气概。所以说,中国的“男子汉教育”缓解不了男孩危机,更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
诸如“坚强”、“阳刚”这些品质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也期待自己的儿子拥有这样良好的品质。但当这些品质被当做男性身份的典型性格特征进行传承时,我们就限制孩子对于一个男人或者男孩的想象,性格本来就应该具有多样性,我们不否认“粗狂”、“阳刚”作为男性典型品质的健康,同样,我们也应该承认“敏感”、“细心”会让男孩更加温暖,当代教育也并不希望所有的男孩都呈现出清一色的性格,将来一个个变成“大男子主义”。
哈佛医学院的爱德华·特朗尼克30年来一直在研究母婴之间的互动。根据他的研究发现早在母婴互动之时,语言发挥作用之前,“拿出男人样”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无独有偶,人类生物学家朱迪·朱在对4岁和5岁的男孩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发现,他们在理解他人情感,以及培育亲密关系时,其情绪觉察跟女孩一样敏锐。在她出版的《当男孩成为男孩》一书中指出,当男孩们到了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的时候,会把天生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转换为后天习得的沉默与坚韧。
回想,我们在孩子摔倒、生病、与小朋友吵架时,是不是对孩子说过“你可是小小男子汉,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于是,男孩默默忍下了泪水,压制住了自己的悲伤情绪。在成长过程中,这种情感压制只增不减,因为家长、女性以及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就是坚强、隐忍,不允许他们展露出悲伤、软弱的的情绪,于是成绩差了不许哭,犯错了不许哭,挨打了不许哭,失恋了不许哭。其实坚强背后不过是各种情绪的压制罢了。
因此“男子汉教育”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教育,它会给孩子带来恐慌。
如何缓解“男孩危机”?我们需要的不是“男子汉教育”,而是“阳光教育”男孩哭并不丢人,只是情绪的表达,有情绪的人才会更加立体。“男子汉教育”片面的压制孩子的情绪,表面一副坚强、隐忍样子,内心却脆弱,充满矛盾。因此相比“男子汉教育”,“阳光教育”才更能拯救“男孩危机”,阳光不仅有力量,更有温暖,“阳光教育”不仅使男孩外表坚强、刚毅,内心也会更加温暖,能够体谅他人,一个从里到外都“暖洋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小男子汉”。
1. 不一味要求孩子坚强、阳刚,安静、敏感、细心的小男孩也很温暖
太阳的光芒也并不总是那么炽烈,如果说中午强烈、耀眼的阳光是人们期待中男孩该有的样子的话,那清晨与傍晚虽然安静、和煦的光芒就被大多数人给忽视,虽然不够炽热,但同样充满无限的力量。
因此,我们不必要求孩子必须坚强、开朗、阳刚,对于孩子的性格,应以引导为主,而不是强迫祛除孩子身上那些所谓偏“女孩儿化”的特征,可能恰恰是这些安静、敏感、细心的性格使孩子更加懂得体谅别人,拥有更多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谁又能说这样的小男孩不够温暖呢,他也是一个小男子汉呀!
2.“精致”不是“娘”,真正小男子汉是内心的“刚”,让孩子学会勇敢直面挫折
有的家长会片面的认为“精致”就是“娘”,闺蜜家的儿子上小学,因为长得白净,打扮也很精致,孩子本身也有一些洁癖,不愿意跟小朋友去做会弄脏手脚和衣服的游戏,因此经常会被同学和其他家长嘲笑“娘娘的”。
但闺蜜却一点也不认为自家的孩子“娘”,她常常会让孩子直面一些挫折,比如勇敢面对并解决与同学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对于同学们的嘲笑,孩子并不会一味的迎合,认为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就是男子汉,而是继续坚持自己,敢于跟嘲笑他的男孩干架,替女同学出头。孩子内心真正的“刚”,是闺蜜一直耐心培养的孩子的内在品质,让孩子内心足够强大与勇敢。小时候,闺蜜孩子骑车摔倒了,她并不会让孩子压制自己自己的哭声,而是安慰过孩子之后,坚持让孩子再骑一次那段路,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面对挫折。这才是真正小男子汉应该拥有的品质。
3. 妈妈要多示弱,让孩子充当妈妈的保护神,增强责任感
男孩的“弱”其实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包办替代,无底线的溺爱让男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变得退缩懦弱,而那些胆大、大方、独立的男孩子,家庭教育都会比较民主、宽松,会跟孩子商量着来。
关于妈妈多示弱,让孩子充当妈妈保护神的方式可谓是被明星妈妈“霍思燕”用的活灵活现,在综艺节目中,嗯哼小小年纪就像个小暖男一样宠着妈妈,妈妈不敢滑滑梯,嗯哼牵着手带妈妈一起滑,妈妈不敢攀岩,嗯哼鼓励妈妈一起爬。嗯哼之所以这么开朗,关键就在于妈妈会像孩子示弱,请求孩子帮自己的忙。
比如这个东西妈妈不会放,你可以帮一下妈妈吗?或者“妈妈胳膊好痛,你可以帮妈妈拿下包吗?”妈妈示弱,孩子的自我效能就会树立起来,甚至会为自己能帮助到妈妈感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更加体谅他人,责任感也逐渐树立起来,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妈妈做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宝妈不要过于敏感,动不动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男子汉,那或许只是孩子温暖的变现,要多给予孩子“阳光教育”,多引导才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