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放学,接孩子回家。
中班的队伍从里面出来了,老师领着队伍,叫一个名字,看一眼家长,把每个孩子送到家长的手里。最后一个叫到的是张宏源。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老师对他家长说,您等一下,我和你说说张宏源的表现。你的孩子和几个闹孩子混在一起追跑打闹 不听话, 破坏了整个班级的纪律。 你回去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我也和他谈谈。
我在一旁听着, 出于对教育现象的敏感,觉得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就是,老师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闹孩子,还混在一起不听话。这样的标签贴上以后会产生标签效应,遗患无穷。
一.什么是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二. 育儿中负面标签是怎样伤害孩子的
例子1:磨叽大王
童童是个安静的女孩儿,因为吃饭的事情,让妈妈说了多少次。她就是吃饭有些慢,吃饭的时候还喜欢东张西望,妈妈是个做事麻利的女子,最看不得别人做事磨磨唧唧。现在自己的宝贝女儿吃饭慢慢腾腾,她从心里冒火。总是说:快点快点!
一次,妈妈又说童童了,童童问:妈妈,吃饭快点很重要吗?妈妈说,当然重要了,不快点,你在幼儿园吃不饱,都被别的小朋友吃光了。可是我在幼儿园吃饭挺快的呀,能吃饱的。老师也没说我吃饭慢啊。老师还说,小朋友慢慢吃,不着急。童童回答。
妈妈生气了:不管,反正你在家吃饭就是磨叽。你再这样,我就叫你“墨迹大王”。我不是“墨迹大王”。童童哭了。爸爸上来哄她,妈妈还说:别管她,她是磨叽大王。妈妈以为,用激将法叫她磨叽大王了,童童一定会受到刺激,吃饭不再磨叽了。可是,事与愿违,童童以后吃饭更慢了,吃饭真的“磨叽”了起来。
童童妈妈的本意是想让童童吃饭快些,可是用错了方法,用错了词语,还把“磨叽大王”的称号送给了童童。妈妈的激将法法没有成功。童童却被妈妈贴上了“磨叽大王”的标签。
童童感到了耻辱,如果说童童以前吃饭慢是无意的,那么,贴上标签以后的童童吃饭慢就是故意的了。
你叫我“磨叽大王,我就做个”磨叽大王“给你们看。你这样说我,我就这样了,这就是这个标签所起的负面效应。
例子2:你这又懒又笨的孩子,还能考100分?
小贝上二年级了,从上学以来,考试他从没有得过满分,平时,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认真写作业,争取得100分。而每次考试前,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也是那句话:认真答题,一定得100分。可是一百分对于小贝来说,好像就是一个遥远的梦,可望而不可即。
上学期期末考试,答题的时候,小贝心跳得厉害,最后成绩册发下来了,数学90分,语文,88分。小贝迟迟不敢把它从书包里拿出来。
看着小贝怏怏地样子,爸爸就明白了,成绩册也不想看了:说!多少分?小贝小声报出了分数,爸爸什么话也没说,抬手就是一巴掌:你这个笨蛋,懒虫,永远得不了100分。
这一巴掌和爸爸的话,让小贝记住了,我是笨蛋懒虫,100分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
小贝以前虽说没有考过100分,但是,100分是他心中的一个梦想。现在,这个梦想被爸爸打碎了,他知道,他永远得不了100分了。那还去努力做什么?后来,小学、中学,小贝的成绩越来越差,勉强初中毕了业,上了一所职业学校。对于以后,没有什么高要求,他说,我笨,还懒,不是念书的料。就这么混吧。
看看,笨蛋懒虫这个标签,总从贴上以后,小贝就一直用这个标签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再没有走出来。
在心理学上,有个心理暗示的概念,你的负面标签贴上以后,孩子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心里暗示自己:我又笨又懒,我得不了好成绩,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久而久之,他的成绩就真的再也上不来了。
你的标签在孩子那里产生了负面效应,随之又在他身上产生了“破窗效应”,就是,反正已经这样了,随他去吧。后面他的的一生,难以想象会发生什么了。因为他的趋势不好,在向下,向下。
例子3:父母不鼓励孩子,永远在挑孩子的错。
咱中国的父母,传统的不喜形于色,不给孩子好脸色看。要求孩子完美,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孩子一般达不到他要求的极限,但是依然这么要求。
这样的对话场景常见吧:考第几名啊?第三名,孩子说。你怎么就考不了第一名呢?你呀,就是不认真。
孩子考了第三名,很了不起了,第一名只有一个啊。孩子得到的反馈就是:我永远也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了。他们太苛刻了,他们在刁难我,他们不爱我。
以上三个例子,只是负面标签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很多呢?不叫人就说:没礼貌的孩子。不爱说话,就说:内向的孩子。考试错了题,就说:马虎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物品,就说是:自私的孩子。等等。
上面这些已经告诉了我们,贴上了负面标签,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育儿中怎样发挥标签的正面效应。
1.家长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告诉他,你能行。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那么,父母在孩子面前,就不要吝啬夸奖的词语。赞美孩子,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父亲。
中国的父母总是觉得,谦虚才能让孩子进步,知道缺点才能进步。其实不尽然。知道了自己的长处,才能信心满满,对自己有信心。
父母有责任告诉你的孩子,这是你的优点,你在这点上做得很好。继续努力。并把你的喜悦带上高兴的表情,传达给孩子。
我有一个亲戚的女儿,各方面都挺出色的,就是物理学的不好,物理老师说她,你偏科不行啊。对她也很不耐心。孩子每次上物理课见到物理老师就紧张,物理成绩每况愈下。她爸爸没有斥责她,爸爸帮她分析了她的强项,和她一起攻破物理弱项。
帮她请了物理家教老师,还手把手地给她讲切割磁力线。告诉她,别急,妈妈爸爸和你一起努力,你能行。没多久,孩子的物理成绩就上去了。
这个爸爸妈妈给孩子的就是正向心理暗示“你能行”。
我们在带孩子的时候,经常要告诉他,:你能行!你一定能行。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努力,一定能行。
孩子接受了这样的正向传递,就会加倍努力,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
2.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尤其要发挥标签的正效应。
前两天收到一个微信语音,是曾经教过的一个班的学生们,他们在聚会。邀请我下次参加他们的聚会。那个讲话的是个男生,他说,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谁谁,以前我表现不好,我爸妈也天天骂我,就是您老说,你是个好孩子,学习不好没关系,咱只有努力就行。我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特别想您,聚会您一定要来。他说着都哽咽了。
说实话,我真的不记得这个学生了。但是我当时鼓励他的话,学生却记住了,而且积极地影响了他,激励了他。
老师的话,在学生的心灵中,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家长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心理训练,就当了父母。老师却不同了。老师是接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一群人,懂孩子懂孩子的心理。所以,务必把正向的标签给孩子。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也在幼儿园、学校里每天也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孩子,做出了坏的导向。譬如,我开篇讲得那位幼儿园老师,说孩子是“闹孩子们混在一起”。这种标签的定性非常可怕。
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大师,都有过这样的教育实例。他们甚至把一些已经品行劣迹的孩子教育成了品行优良的好孩子。用的方法首先就是正面激励,正标签。这些标签让孩子们感到还有人相信他们,认为他们是好孩子,于是,他们就朝着标签认为的正向方向发展了。
总之,长辈的言谈举止,传达着爱和信任,也传递着失望与鄙视。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家长和老师的信任很重要。
切记:负面标签不可贴,孩子在内心会强化这些标签,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会毁掉孩子的一生,不是耸人听闻。
你还在这样做吗?
我是宁老师,资深教育人。请关注我 谢谢 @头条育儿 @青云计划 @陪宝宝写日记 @凝妈悟语 @饭饭妈妈育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