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把我打死我也不会听你的话的,你只管打吧”。前些天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由于孩子不听话,一直在看电视,朋友就有点不乐意了。先是警告,警告之后却发现效果不佳,孩子只是把电视的声音调低了一点,而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电视。朋友急了,问“你关不关电视,你再不关我就要揍你了!”然而,电视的诱惑还是超过了妈妈的责怪。朋友过去一只手揪起孩子的耳朵,孩子刚站起来另一只手就已经到屁股上了。于是就有了最初的那一句话,就算是把我打死我也不会听话。
面对朋友的“棍棒式教育”我感觉到很诧异,看不出来她平时是这样惩罚孩子的。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不打不成器”,可能朋友也是受到了这样一种思想的引导吧,对孩子一点都不留情。
孩子不可以惩罚吗?是孩子就会犯错,而家长作为监护人,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错误家长是脱离不了关系的。那么犯错之后的孩子需不需要惩罚呢?需要,犯错的孩子一定是需要接受惩罚的,就像是法律一样,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犯错,就需要接受制裁。
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有一件事情记得很清楚,邻居家的小孩偷偷拿了妈妈的1块钱去买零食,可能现在很多孩子对1块钱没有什么概念,但我那时候,五分钱就可以买到两根辣条,所以1块钱对我们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巨款了。当时孩子的妈妈发现了,同样是对着孩子一顿打,一边打一边说:“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就偷金,现在学着偷1块钱,长大了还不得做个贼”。受过教训的他之后再也没有偷过家里的钱,我认为这就是惩罚让他明白了犯错的严重性。
发现孩子犯错以后,惩罚是很有必要性的,这样会让孩子知晓犯错的后果,这就像我们很少会发现孩子出现严重烫伤的情况,因为孩子在小时候父母会让孩子尝试用手指接触热水,以此来感受什么是烫,孩子有了烫这种不好的感受时就会牢牢记住,热水是会让自己感到疼痛的。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卢梭《家庭教育篇》
很多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并不明确自己惩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没有目的的惩罚孩子叫什么呢?我把没有目的的惩罚孩子称为“虐待”。实际上,很多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者也只是单纯的想要让孩子停止当时的一些行为。这样的惩罚也许短暂是有效的,但是长期看下来的话,这些惩罚都是无效惩罚,孩子的错误仍然会犯,只有在被惩罚时才会停止错误的行为。
惩罚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懂得为什么会受到惩罚,自己被惩罚并不是由于父母的一时冲动,而是自己真正的犯下了错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才是我们惩罚的真正目的。
惩罚孩子是越“狠”越好吗?弗洛伊德说过:“人们的创伤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孩子犯错时惩罚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很多家长在认识到惩罚的必要性以后开始变得肆无忌惮,简单的认为既然惩罚孩子,那就一定是越“狠”越好。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说一下撒谎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孩子撒谎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安慰自己,或者是用不符实际的言行来想父母证明自己,这样的孩子表现欲和自尊心极强;二是害怕,由于犯错后无力承受父母的责罚而欺骗,以求蒙混过关。我们今天说第二种撒谎,第二种一定是孩子在知道了严重后果的时候的做法,而孩子之所以采用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父母有惩罚孩子就是要越“狠”越好的思想。
越狠越好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敢承认错误,学会撒谎,学会狡辩,以这样的方式来隐瞒错误,逃避责罚。所以,惩罚孩子一定不是越“狠”越好,让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是惩罚的最好限度。
什么时候对孩子惩罚?对孩子的惩罚是一定要注意“及时性”的,也就是孩子犯错以后就及时惩罚孩子,越早越好。在与孩子接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孩子会经常性的犯错误,细细思考一下,孩子们之所以会对犯错误“乐此不彼”,原因就是孩子从一开始犯错的时候我们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没有及时制止,更没有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孩子犯错以后,家长在注重惩罚的“及时性”时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首先就是惩罚孩子的场合很重要,公共场合一定要尽量避免人前惩罚,人前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其次,及时惩罚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会受到惩罚,怎么样才不会受到惩罚,也就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惩罚过后家长应当怎么做?老人常说“给一巴掌,给颗糖”,这样的做法对惩罚孩子是有效的,为什么在惩罚过后要“给颗糖”?很多时候,即便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但是对于父母的惩罚也是不能理解的,惩罚给他们思想上带来了过多的不良刺激,这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惩罚孩子以后,家长可以适当对孩子进行抚慰,可以亲切和孩子交流这件事情,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拿出孩子的一些优点来表扬孩子,用优点和缺点两种得到的结果来做对比,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接受这样的惩罚。
“给颗糖”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但是也更要注重“如何给”和由谁来给。我见过很多的家庭是这样的:孩子被惩罚以后,惩罚孩子的家长消失了,继而就是另一个人来救场,可能这个人是爸爸妈妈,也可能是爷爷奶奶等,这些人的出现,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温暖的春光,每一次的到来都如同“救世主”一般。这样的做法又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会认为自己在“救世主”面前是没有错误的,甚至值得肯定,这也就是孩子为什么会说“我喜欢爸爸,因为妈妈只会骂我”的原因。“和事佬”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不过这个人由惩罚者来扮演最好,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认为父母的爱是有亲疏的。由惩罚者来做“和事佬”和给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还是很肯定的,受到惩罚只是自己一时犯了错误,只要更正自己的错误,是不会失去父母的这份关爱的。
惩罚孩子的方法有哪些?惩罚孩子的方法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时候,使用的工具也是“别出心裁”,甚至有些会让人感到胆颤心惊。惩罚孩子一定不是越简单粗暴越好,我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惩罚孩子的:
简明扼要,就事论事;你的家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孩子犯错时,你会滔滔不绝,把孩子历往的“犯罪事实”重新搬出来,而孩子开始对每一件曾经做过的事情重新寻找“更合适”的理由和借口。这样你来我往的过程,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其实惩罚孩子的时候,没有必要将所有“陈年旧账”都翻出来。“翻旧账”的做法反而会让孩子忘记此次受到惩罚的原因,甚至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身上“劣迹斑斑”,从此失去自信。
我在处罚孩子的时候,从来都是就事论事,为什么要惩罚,怎么样不惩罚,这些都会一一为孩子讲清楚,而惩罚的方法也是根据当时情况所定。有一次孩子拿着平板一直在玩,说教无效以后我对他进行了“三天不允许碰平板,每天需要背诵两首诗”这样的惩罚,当即没收平板,不给孩子留讲情的机会。三天以后,孩子是这样说的“我每天被两首诗是不是就可以玩平板了?”这时候与孩子约法三章,对玩平板的时间和内容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不遵守就会再次受到惩罚。之后孩子还是会玩平板,但是已经变得有规律性了,不会再那么肆无忌惮。
冷处理,让孩子思过;我的冷处理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罚站或者是罚坐。之前大宝和二宝因为玩具而争吵,两个孩子越争吵越厉害,甚至动起手抢了起来。我把玩具直接拿走了,并且告诉他们,都好好坐在沙发上,指着墙上的表,十分钟之内不允许两个人吵闹。十分钟之后,我过去问孩子为什么会被罚坐,两个人都开始承认自己的错误,二宝则边哭边说:“不该跟姐姐抢玩具”,场面和谐而有趣。
让孩子冷静下来去思考自己的错误是很好的一种方法,本身惩罚的目的也就是让孩子懂得错在哪里。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不能让孩子长时间忍受“关黑屋”的惩罚,这样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都是不利的。
让孩子适当进行体力劳动。让孩子适当进行体力劳动可以说是一个百试不爽的办法,做做家务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锻炼。我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经常会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劳作让孩子的身体上感到一定程度的疲累,这也是一种不良好的体验,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代价。
惩罚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在身边,一方面是监督孩子完成任务的情况,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防止较小的孩子因此受到伤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我会为孩子讲解其中的前因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良行为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
关于惩罚孩子的做法我并没有分享过多,因为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错误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区别对待,要“因时制宜”,也要“因地制宜”。关于打孩子的这种做法,我是不赞同的,适当的惩戒可以,但是一定不要忘记了我们惩罚孩子的真正目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还应当有一颗包容的心,有时候允许孩子犯错也是一种激励!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被父母惩罚以后,还能够依然爱着自己的父母,成年以后,更愿意去感激父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