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每天早上,仔仔来幼儿园,妈妈都会说:仔仔,跟老师打招呼。仔仔不吭声。老师说:仔仔早上好。仔仔还是不吭声。妈妈说:赶紧跟老师打招呼,赶紧跟老师打招呼啊,赶紧啊。仔仔没办法,只好面无表情地说:早上好。
每天放学,妈妈来接仔仔,妈妈说:仔仔,跟老师说再见。仔仔不吭声。老师说:仔仔再见。仔仔还是不吭声。妈妈说:赶紧跟老师说再见,赶紧跟老师说再见啊,赶紧啊。仔仔没办法,只好面无表情地说:再见。
每天就是这样上演“早上好”和“再见”。
班主任李老师跟仔仔交流:仔仔,你有时候不舒服或者不高兴,不想打招呼,是不是?
仔仔点点头。
李老师:没关系的,不想打招呼就不打招呼,老师不会怪你的。
仔仔:嗯。
李老师:那妈妈催你怎么办呢?
仔仔:怎么办啊?
李老师:你想想呢?
仔仔:我也可以跟妈妈说我不想打招呼吗?
李老师:可以啊。
仔仔:那妈妈会说我、骂我的。
李老师:老师帮你跟妈妈说说,好吗?
仔仔:好。
李老师:等老师和妈妈说完,你就可以试着和妈妈这样说,好吗?
仔仔:好。
当天,李老师和仔仔妈妈交流后,仔仔妈妈答应不再强迫孩子跟老师打招呼,也不再强迫孩子跟别人打招呼。
接下来几天,仔仔上学放学,都没有跟老师打招呼,妈妈总是表达歉意,李老师说:没关系的,尊重孩子,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就好了。
大概一个礼拜后,放学时,仔仔跟往常一样,根本不打招呼,风一样跑出去要找小朋友玩,跑了几步,忽然停了一下,回头叫了一声“老师再见”,然后就跑远了。
妈妈惊讶了半天,李老师只是笑笑,对妈妈说:让你惊讶的,还在后面呢。
果然,仔仔和老师打招呼的次数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每次打招呼他都很主动、很大声、很开心,仔仔开心,老师也开心,妈妈自然更开心。
故事二
方方刚来幼儿园时,很不合群,总爱自己一个人玩。
在户外活动课上,别的孩子都在东边的滑梯区玩,她就一人跑到西边的种植区去。反过来,别的孩子都在西边的种植区时,她就一人待在东边的滑梯区。
上手工课时,人人忙得不亦乐乎,她就什么都不做,还非得溜到外面走走。
别的小朋友聚精会神地听故事时,她就会在旁边走来走去,一会儿抱抱洋娃娃,一会儿摆弄木头,反正,就是不跟大家的拍。
爷爷看见了,就很着急,总是催方方,还要求老师多管管她。
记得有一次,方方一人呆在植物区,爷爷隔着栅栏就喊:方方,别在这里待着,去和小朋友玩,快,听话!一边说还一边挥舞着手示意方方赶紧过去。结果,没一会就把方方给弄哭了。当天方方只能跟着爷爷早早回家,路上爷爷还在不停地说着方方。
张老师劝爷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慢慢来,可不可以?爷爷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得勉强答应了,和张老师约好,这段时间不管孩子怎样,都不说孩子了。
每次方方一个人活动的时候,班里老师都会抽出一个人来重点看护或者陪护她,老师们谁也没有否定方方,谁也没有说方方什么,只是给予方方充分的自由。
这样大概一、二个礼拜后,方方就很好地融入了集体,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爷爷很开心,专门来向老师道谢,还自我反省:看来我这个老脑筋也需要学习啊,我发现,孩子都没问题,问题都出在大人身上。
张老师夸爷爷:您都70多了,还这么开明,真是少见啊。听完老师的夸奖,爷爷笑得合不拢嘴。方方在一边说:爷爷,你变可爱了,不像以前那么讨厌了。大家哄堂大笑。
林巨老师说
第一个故事里仔仔努力地主动学习打招呼。第二个故事里方方努力地融入环境。每个孩子都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天赋成长,而不是按照我们成人的臆想和自以为是做事。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节奏和天赋来面对自己成长路上必须要面对的人、事和物。家长要尊重、理解、信任我们的孩子,少一点催促、说教、批评、指责、唠叨、吼叫,孩子或许能做得更好。
*文章内容节选自林巨《妈妈,请这样爱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