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均为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今天看到好朋友发圈:
她儿子的两只小手,被她用一根杆子打得通红,我看了也很是心疼。究其原因是孩子不愿意练琴,前提是在孩子上完幼小衔接班,紧接着又上过美术班之后,回家还被要求再练习钢琴。于是出现了反抗的情绪,被妈妈一顿“暴打”。
我这位朋友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牙科医生,受过高等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但是通过这件事以后,自己也非常懊恼自责,坚信应该快乐育儿,特别不应该对孩子施以“酷刑”。
经过协商的结论是和孩子约定:如果以后孩子不好好弹琴再犯错,孩子错一次,让孩子打妈妈手心五下,因为我朋友认为孩子很爱妈妈,舍不得打妈妈。是的,你没看错,是和孩子约定打妈妈。
就这个事情,特别想和有类似情况的家长朋友们一起聊一下关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打到底行不行得通?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孩子不愿意练琴呢?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朋友的孩子经历了什么:衔接班、美术班、钢琴练习,对于5岁的小男生来说安排的有些紧凑,关键点在于孩子的兴趣以及接受程度,并且应当提前确定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不用说孩子,换了我们大人的角度,如果这样的强度我们也会有些抵抗的情绪,或是有些态度强硬的,早就已经撂挑子不干了。但这位小男生表达了一下自己不想练琴的情绪,就得到了妈妈的“礼物”。
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我不否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但我更坚定的相信,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让孩子继续坚持。如果孩子的行程比较多,家长应当提前和孩子预告,告知孩子今天的强度如何?而不是强压式的灌输,让孩子无法反驳。在以后练琴的过程中,孩子是否会再记起妈妈的这一顿“棍棒”之礼。可能孩子心理素质比较好,自己能够很好的调适,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那反之,如果孩子无法调适,每每弹琴就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那以后这个琴到底还练不练了?
2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关于孩子对妈妈的爱。因为孩子爱妈妈,用妈妈来做练琴的要挟,如果以后再不练琴,就要用小棍儿来打妈妈五下,打完了呢?孩子如果继续不练琴会怎么样呢?不要让孩子对我们的爱变成自己的负担,爱原本就是无条件的,把这份爱换做是孩子练琴的要挟,那这份爱也太廉价了!廉价的让孩子可以背以不孝之名打妈妈,廉价的成为妈妈要求孩子练琴的砝码,这个想法是不是过于草率了些呢?
我们花大价钱让孩子学习各种兴趣班是为了让孩子未来能够发展的更加全面,出发点就应当是孩子自愿去学,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但是孩子也不是“朽木”、“顽石”,只要家长找到让孩子坚持的方法,或是找到孩子愿意练琴的动力,这才是家长应当做的事情,更能体现家长教育的高招。
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一起制定练琴的计划,确定每次练琴的曲目和时间,制定每次练琴的小目标,最终给孩子适当的奖励,让孩子得到肯定,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样每次练琴就是愉悦的事情,而不会成为痛苦的回忆。这样的方法还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去商议,根本用不到棍棒之“礼”了啊!“打在儿身,痛可在娘心”啊!我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把孩子生下来,可不是为了要打他的啊!
3最后,我们来说说家长自己。我们每天辛苦的工作,甚至有很多“996的工作制”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只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些都是社会的常态,也是我们作为成年人本应该承受的事实。如果我们没有富甲一方的财富,就应当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财富。但是在工作之余,回到温暖的家中,爱的港湾,就应当脱下满身的盔甲和疲态,披上温柔和笑容,用一个妈妈该有的态度来和孩子沟通和交流。这才是孩子眼中最想看到的妈妈。
一天没有见到妈妈,孩子也是满心欢喜,学习了一天,也想和妈妈分享喜悦和疲惫,更想和妈妈撒娇、抵赖,看能不能偷懒少弹几分钟,没想到却换来的棍棒交加。我们真的大可以不必如此较真,孩子也有累的时候,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有张有驰,张驰有度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原则。原本需要练习30分钟,我们可以减少的15分钟,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爱意,孩子更会用15分钟的时间弹出30分钟的效果。还会更加爱妈妈,因为妈妈的体谅才是无价之宝。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相信任何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改进之点。但唯一不变的是,妈妈对于孩子的期许以及孩子对于妈妈无价的爱意。所以我们一定要看重那份无价的爱,而不是用期许来换。并要不断找寻那个“平衡之点”,既能让孩子愉快地学习,也能和妈妈紧密相连。最后也希望妈妈们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练琴”之法,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在评论里和我们一起分享哦!
我是李姥姥,感谢点赞、转发或收藏。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也可以私信给我,每天都会有育儿的干货更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