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个家长或者学生,不论你是否能看完这篇文章,但是希望你能真的了解文中“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真的很重要。
很多家长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学习不努力,无论如何说教,甚至打骂死不悔改,就是不学习。或者看似努力学习,但是毫无进展,情况好的话,中游水平游荡,甚至有时可能一落千丈。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但无济于事。哀叹孩子不懂事,不努力不上进。其实有可能你误解了你的孩子。他不是不想努力,不是甘于人后,只是因为他习得性无助,使得他没法努力了。
习得性无助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在学生中出现的非常多,尤其是长大以后,会成为一种定势心理。那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消极的心里状态。下面来详细说明一下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以令狗痛苦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已经瘫倒在地上开始哀嚎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这个实验室这样的,将学生们分为ABC三组进行实验。A组学生,在一个充满噪音的环境之中,但是A组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尝试之后,也没有办法解除噪音。B组学生,也是在一个充满噪音的环境当中,但是B组人员通过尝试各种方法之后,可以将噪音关闭。C组学生是参照组,不会听到噪音。在实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下一步实验。受试者需要将手伸进一个箱子之中,假设将手臂从左侧伸入箱子会发出噪音。而从右侧伸入则不会发出噪音。实验开始后,受试者被要求从左侧伸入手臂。实验发现。A组人员在伸入箱子之后,并不会去尝试从另一侧伸入手臂,而是忍受着噪音的折磨。相反B组人员在听到噪音的时候,很快就去尝试从另一面伸入箱子,从而躲避了噪音的折磨。实验完毕后,在对ABC三组人员做学习测试,发现在学习过程中,A组人员学习完成能力比B组人员下降很多,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习得性无助的心里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1: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相应的结果,只能体会到失败和挫折。
阶段2:在失败和挫折的状态下,发现自己的努力与结果是不匹配的,认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没有办法控制外部事物。
阶段3:因为产生了自己努力也无法获得成功的认知,导致对于未来可能的期望无法控制,认为未来是没有前景和希望的。努力是无效的,这种认知和期望使得人产生了无助感。
阶段4:这种无助感使得自己没有学习的动机,产生了消极负面的感情。没有动力去学习。
来看一下习得性无助的几种状态。
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消极定势“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那孩子为什么会习得性无助呢?例如上学时候,一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到深夜,早晨早起刻苦的背诵诗句英语单词。但是无论怎样努力,成绩总是不理想,很少体验到成功的感觉。经常性的失败的体验,导致他们认为自己愚笨,能力不强,甚至智力有问题,天生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放弃学习。另一些学生呢,成绩中等,不上不下,但是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夸赞,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逐渐丧失了自尊,反正没人在乎,就自我放弃,开始厌学。这些情况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的学习来的。所以是“习得性”无助。并不是天生如此,长期的失败的心里状态养成了这种消极心理。
学生入学开始都是积极努力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完美的达成学习任务,当有的孩子失败之后,迎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老师与同学的嘲笑,家长的不理解。这种情况使得孩子产生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心里。再去完成新的任务会更加困难。在恶性循环之下,开始自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不愿意在努力付出。
这些情况其实都是因为“不当归因”,就是错误的将原因归罪与自己。而没有真正的找到问题根源的所在。认为是自己的无能造成的这一切情况,产生失望,自卑,甚至厌学。失去学习的动力,放弃了努力,开始得过且过的逃避心理。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其实情况非常普遍。在现今的教育情况下,家长教育孩子只是看中什么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孩子考得好,自己报班报的少。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些寒门学习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的。外部条件始终是外部条件。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的动力,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法宝。
作为家长不要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其实作为孩子虽然没有养成自己的独立完整的三观,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作为家长更是要关注孩子的心里。如何正确的培养好孩子的三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心智健全,观念积极向上,对未来有憧憬,有梦想,有抱负的孩子。你还用发愁他不去努力学习吗?当这个孩子当他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只会是不断学习,努力进步。必然有所为。而社会新闻中那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也是不少见,除了学习之外,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社交能力,这样的孩子走出大学校门之后,真的能活的很好嘛?在社会上打拼的我们都清楚,一个人要想成功,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智商情商都要有。不是从名牌大学毕业就万事接顺。那只是一块优秀的敲门准,而敲开了社会的大门,如何能更好的生活下去才是最为关键的。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些家长看中物质问题,自己家孩子必须穿得好吃得好,豪车车接车送,那不是关心孩子,只是为了你的面子。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为啥你成绩不好,你不是为了孩子,还是因为你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对于孩子不管不问,嘴上说着孩子自己知道努力,自己去忙这忙那,只能说作为父母,不够格连最基本的关爱都没有。一心让孩子学习,只是分数为准,给孩子灌输必须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成功,你只是将自己失败强加于孩子,希望孩子成功来扭转自己的失败局面。
对于孩子要综合培养,不能只顾着一面,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生活能力,独立思考,有主见,有想法,有道德,有理想。这样的孩子你还会发愁吗?这样的孩子的未来才是最精彩,最适合他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