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经常有意或无意对孩子说这些话吗?
你怎么这么笨?
你这个孩子谎话连篇, 撒谎的小孩 ;
你怎么能这么磨蹭呢, 拖拖拉拉 ;
你怎么能这么好哭呢? 你就是好哭鬼 ;
你怎么打人, 骂人, 你就是个暴力狂 。
。。。
贴标签
我们的本意大多数是要孩子避免这些问题, 可到最后, 我们给孩子贴的这些标签, 孩子最后往往变成了我们评价中的样子。
这种现象也就是“标签效应”,而之所以会出现 “标签效应”, 主要是因为 “标签” 具有定向导向的作用。
无论好坏, 它对一个人的 “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作用都有强烈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特别是孩子贴 “标签” 的结果, 往往使其向 “标签” 所影响的方向发展。
1、
在知乎上看到有网友分享:
自己从小就被家长贴了很多标签, 比如内向, 不爱说话, 胆小等。
她们越是说我不爱说话, 我就越不说。所以导致了现在22岁还很自卑。
语言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对于幼小的孩子, 她们缺乏基本的判断力, 又必须依赖于我们才能生存,天生对我们有种信任感。
当给你的孩子贴任何负面的标签, 由于对你的依赖, 非常容易接受你的心理暗示, 按照你贴的标签去寻找归属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给孩子贴“坏”标签?1、面对谎言看到儿子摔碎了客厅的花瓶,但是他矢口否认。处理撒谎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谎言通常代表了“愿望”或“恐惧”。孩子希望他没有打破你的花瓶,并害怕家长的反应。最好针对他的“愿望”或是“恐惧”来处理,而不是单单关注“说谎”。
请注意下面两种场景的区别:
妈妈:谁把花瓶打破了?……是你干的吗?孩子:不是我。妈妈:你确定。不要对我撒谎。孩子:嗯,我发誓我没有。妈妈:你这个小骗子。我亲眼看到你打碎的,现在你必须接受惩罚。
这样的结果,你认同吗?
不要诱导孩子掉进说谎的圈套中,最好让他直接面对事实。
妈妈:我看见你投球时,把花瓶砸碎了。孩子:不,我没有。我发誓。妈妈:我知道你希望它没有发生。鲍勃,我很失望。我希望你想在客厅踢球的时候,能够对自己说“不”,现在我们该怎么收拾这个残局呢?孩子:我去拿扫帚。
这两个结果你想要哪一个呢?
不要给孩子贴上“骗子”的标签,而是应该接纳他的感受,并告诉他我们的感受,从而让他有勇气坦然跟我们说出事实。
2、面对哼哼唧唧女儿最近总是哼哼唧唧,让人很抓狂。怎么才能制止她呢?
在家长试图阻止她哼哼唧唧之前,可能需要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她的表现。
她哼哼唧唧想表达什么信号,是疲劳、饥饿、嫉妒、挫败,还是愤怒?
一旦弄清楚起因,家长就能尊重她的感受,并且给她以回应:
“我听得出来,今天没给你买溜冰鞋让你很失望。我现在把它写进你的愿望清单里。”
听起来很容易,是不是?
其实不然。一个小孩哼哼唧唧的声音让人很烦,也会让父母失去耐心。
最后通常会忍无可忍大声吼叫:
“停!你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说话?真是个爱哼唧的家伙!”
我们给孩子贴上“爱哼唧”的标签,实际上也助长了她的这种行为。
其实,我们想鼓励孩子以一种积极、直接的方式去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的女儿一直在哼唧,你可以告诉她:“丽萨,一直听你发出那种声音真让我受不了。你可不可以再问我一次,用你最动听的声音?这会让我更容易听清楚你想要什么。”
最后,送给你一句话:像孩子一样思考,像大人一样思考。
孩子教育是父母一生的却又不容出错课题,希望我们可以一起研究解决课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同意小编的观点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