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子来我家做客,朵朵一个人在旁边摆弄着沙发上的抱枕,左看看右看看,玩得很起劲,一点都没打扰到大人们的谈话。等兰子准备回家时,头痛的事却来了。“朵朵,咱们回家咯”“朵朵,跟姐姐拜拜!” “朵朵,别玩了,很饿了吧?妈妈回去给你做饭”……兰子一连喊了好几声,朵朵都没反应。
兰子向我诉苦,“这孩子总是无视我,怎么叫都叫不应,怎么说都说不听的。每次出门,让她穿好袜子穿好鞋,她也不理,就在那里一个人玩衣服上的纽扣和挂饰,唉!”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
但朵朵真的是在无视兰子吗?我看未必。因为朵朵没有无视自己妈妈的理由:首先,今天两人没有闹矛盾发脾气,兰子在此之前没有教训孩子;其次,朵朵和兰子的关系一向很融洽,朵朵前段时间还写了一篇文《我妈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
那么朵朵为什么会对兰子的反复叫应“置之不理”呢?
01 孩子不是在无视你,TA可能只是“非注意性盲视”!想想,如果孩子在看书或是在写作业,我们喊了好几声,孩子也不答应,我们会欣慰孩子学习太专心致志了。而如果孩子是在玩闹在做些我们看来无意义的事情,都不肯答应几声时,有些父母就会感到愤怒或沮丧,认为孩子在无视自己。但这其实有些过分操心了,这样的低落情绪完全没有必要。
艾丽卡·雷斯切尔博士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提到了一种“非注意性盲视”的现象,指的是“孩子对于正在关注的事物之外的事物,缺乏意识。”也就是说,孩子有时候不是在无视父母,只是对某样事物太感兴趣,而对周遭的人事失去了注意力。“非注意性盲视”不只在学习时才会出现,对任何活动都适用,只要孩子对其产生了兴趣并投入关注。
尤其对于处在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等等时期的孩子,他们更会全身心投入于抓捏扔各种东西、抠小孔小洞、在墙上乱涂乱画、在楼梯间爬上爬下等等,这时对父母的嘱咐和要求不甚留意也就不奇怪了。
回到上文提到的朵朵的例子。兰子在旁边跟我谈事情,朵朵一个人在沙发上玩了比较长的时间,期间又没有人不时地跟朵朵说说话抱抱她,这就相当于给朵朵不断加深专注度提供了稳定的空间环境。朵朵根本没有做好被注意的准备,一心投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兰子的喊话不起作用其实很正常。
所以,当孩子没有理会我们的话时,先别误会孩子无视我们。不妨耐心一点,宽容一点,判断一下孩子究竟是“非注意性盲视”,还是确实因为某些事情在生闷气不想理会父母,如此才能有针对性施行合适的教育。
02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非注意性盲视”?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艾丽卡·雷斯切尔指出,“孩子的大脑总是处于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前额皮质(执行行为的大脑位置,包括计划和专注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这使他们的大脑具有好奇和灵活的特性。”
这就意味着,孩子的“非注意性盲视”是大脑在发育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被动现象,不是孩子们不想专心,而是孩子们暂时做不到真正的专注。这就解释了小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安生、坐不定。记得我当初教女儿绑鞋带时,她也是学两下又不学了,跑去玩其他的玩具,不然就是到外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闹,所以学绑鞋带都学了一个月。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
那你可能又会问了,既然小孩子做不到专注,为什么每次他们在摆弄某样东西的时候,总是对父母的叫喊不听不理呢?难道不是太专注所以听不进去爸爸妈妈的说话吗?
事实上,还真不是。小孩子的“非注意性盲视”不是因为太专心,而是因为好奇。他们正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以致于没察觉到父母平淡无奇的日常沟通。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做过一个比方:“如果说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灯,那么小婴儿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灯笼。婴儿并不会仅仅体验着周围世界的某个地方,相反,他们同时生动地体验着所有事物。”
我想,下次朵朵再来我家做客,可能就不是因为摆弄抱枕而没听进去妈妈说要回家,而是去观察水缸里的金鱼、院子里的花花草草等等。
那么,当你发现孩子怎么叫都叫不应,怎么说都说不听时,也许孩子正在进行着一场奇妙之旅呢!
03 如果孩子的“非注意性盲视”影响了日常生活,要怎么做?虽说孩子顺从好奇的天性在生活里不断探索和学习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这种“非注意性盲视”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出现,确实很糟心。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
记起我们第一次带女儿昕昕出远门,原本因为收拾行李就耽误了不少时间,匆匆出门要去赶飞机时,在门口喊了好几遍,都不见昕昕从房间出来。到里面一看,原来她正紧紧盯着墙角的一群蚂蚁运面包屑。
孩子她爸来到昕昕旁边蹲下来,轻轻地抱抱孩子,拍拍她的小手,重复了一遍准备出发的话,昕昕这才反应过来,爸爸在跟她说话。我还趁机用抹布扫帚清理干净了房间的蚂蚁。昕昕发现蚂蚁不见了,爸爸妈妈又在催着她出门,这才背着包包出门了。
【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点】
来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可以更充分地从孩子的视角里认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知道了孩子在观察什么,在做些什么,我们才能放下心来。至少不会认为孩子在无视自己,而心情沮丧或大发脾气。如果孩子是在玩一些危险的东西,还能及时阻止。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
另外,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孩子的成长阶段,对症下药。比如看到昕昕对蚂蚁这么感兴趣,就让我们联想到了那段时间她对豆子、米粒、瓜子壳等等东西都很关注,时常拿到手里翻来覆去地观察。这显然就是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对她以后养成细心谨慎的性格有帮助。于是,我从盆栽上捻了几片小叶子放在昕昕手上,去机场的一路上孩子都在安安静静地观察小叶片,没有玩闹。这也算是对“非注意性盲视”的反向用法:让孩子从某样让爸爸妈妈操心的活动,转移到另一样让人省心的活动。
【温和的身体接触】
至于抱抱孩子拍拍她的小手,相当于是在用柔和的身体接触来提醒孩子听话。另外,这种亲密接触也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柔,让孩子愿意听话。孩子可能会对生活里的一切“盲视”,唯独不会对父母的亲密接触视而不见。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强调了这种积极的身体接触的重要性,“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拥抱,婴儿通常在生理和认知发展上出现迟缓的现象,甚至会因此而死亡。”
【切断孩子兴趣源】
切断孩子的兴趣源,比如我把女儿正在观察的蚂蚁扫走,也是阻止孩子“非注意性盲视”的方法之一。这其实不难理解。孩子之所以会对爸爸妈妈的话不听不应,是因为只顾着玩或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那当我们把这一事物从孩子的关注重心中取走了,孩子自然会从沉浸中拔出来,反应爸爸妈妈的其他要求。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
事实上,“非注意性盲视”对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想想如果孩子在过马路时只顾着玩手机,一辆刹不住的货车驶了过来,孩子却因为“非注意性盲视”而听不到旁人的大声呼唤和提醒,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日常中就要注意反复强调,并教育孩子在过马路或者做某些会存在安全风险的活动时,要学会主动切断让自己分心的兴趣源,转而专注于自身安全,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的“非注意性盲视”并不是什么性格缺陷,相反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充沛的好奇心,理解孩子怎么叫都叫不应,怎么说都说不听并不是因为无视自己,不尊重自己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或规避“非注意性盲视”, 亲子关系也才能更融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