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也就是说,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教育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其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能根据孩子己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那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配合幼儿园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呢?
许多家庭在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关注智力开发,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对其进行识字、画画、声乐等方而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立性格的塑造等。
这样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而且,有失偏颇的“重智育”的教育理论还可能因没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家长们本意是进行“智力开发”,事实上经常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对智力开发无益,一旦孩子对“灌输的知识”产生烦厌,对其日后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要树立“德智并举”的教育理念。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养成教育中教给孩子对待人生的基本准则,培养其对人生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家庭的物质环境无比丰富,而为了保证孩子健康的成长,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家庭氛围才是必须品。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角是家长。
首先,家长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其言行在家庭教育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决定孩子言行的发展发向。
其次,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教育环境的保障。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出,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积极向上、活泼乐观;反之,孩子性格常常偏激、仇恨、压抑。
因此,父母、长辈之间友好相处,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起纠纷,才会给孩子构造健康成长的“温床”。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孩子面对的两大教育方式,二者缺一不可。
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可以放松,但随着幼儿园教育开始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必须做出一些调整,以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才能使孩子能得到最完美的教育。
两者实现互补结合,家庭教育至少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孩子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如果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孩子的入园焦虑,缩短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孩子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
家长在入园前一段时间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涉及幼儿园的故事,让他对幼儿园产生兴趣;还可以多让孩子与社区内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耍,并鼓励这些哥哥姐姐表演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舞蹈等,让孩子产生羡慕向往的情感;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抽时间带孩子提前到幼儿园参观一下环境,接触一下幼儿教师,让他对幼儿园多一些了解,减少入园时的陌生感。
孩子入园后会有正式的上课环节,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对此家长可以提前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譬如让他安静的画画、较长时间的听故事等等。
入园孩子需要记得自己的杯子、毛巾的位置摆放,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他自己的名字产生兴趣,比如在孩子的床头、小杯子、小毛巾、小碗上都贴上名字,经过一段时间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名字十分熟悉。
平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取物品,譬如把书放到书架,把杯子放进橱柜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其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听在先,说在后,倾听是第一位的,阅读是第二位的,对孩子语言的训练可以遵循这条规律。譬如: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可以重复讲一个故事,等他慢慢熟悉故事就可以试着让其参与进来,家长讲一半再让他补充。
这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促进,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慢慢提高,进入幼儿园后自然也能大胆的跟老师交流问题,减少家长的担心和顾虑。
家庭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从物质环境来说,应该参考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孩子的房间装饰应该充分体现年龄特点,不可太过成人化。
墙面色彩柔和鲜明、多样化,多放置孩子喜欢的卡通图案、玩具等,给他们充分的视觉和触觉刺激。
玩具不一定非要是昂贵的,废旧的塑料瓶、包装盒等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不错的玩具。
在房间的角落可为孩子设置图书角和区域活动角来放置图书和玩具,并经常变换房间布置,与孩子一起创设自由活动的“小天地”。
在家庭作息时间安排、生活习惯、学习活动的要求上,尽可能向幼儿园靠拢。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乖巧懂事、勤劳能干,但在家却像变了一个人,蛮横任性、没有礼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饮食习惯很好,但在家却偏食挑食,喜欢边吃边玩,吃饭过慢等。
这大多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有的家长觉得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当孩子有所要时,出于补偿心理会无条件地满足和纵容孩子;有的家长因为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大包大揽,不舍得让孩子动手,生活中总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耍。
而幼儿园教育比较提倡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造成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大相径庭,容易使孩子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
幼儿园比较注重规则教育,那么家庭教育也应该注意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则,让他们明确哪些是应该遵守的。譬如带孩子逛商场时要求他们有所取舍,不能因为哭闹就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让其从内心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在规则中成长。
家长应该经常与幼儿教师沟通,了解幼儿园在各种生活习惯上的要求以及孩子在园的表现。譬如幼儿园要求幼儿不能挑食、偏食,吃饭时双脚并拢不乱动,不能大声吵闹,吃饭后擦嘴巴等,家长可以借鉴学习,巩固孩子好的生活习惯。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幼儿园近段时间内的计划安排,从而配合和巩固孩子的学习成果。譬如幼儿园本周的主要内容是对颜色的学习,家长就可以在与孩子的谈话或者游戏中多涉及颜色的练习。
抓住时机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每天离园后家长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 些符合他们语言特点的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譬如:“你们今天做什么游戏了?开不开心?”“今天学了什么新本领啊?”等等,鼓励孩子复述当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复习学习的知识,譬如学到的儿歌和听到的故事等。
这不仅能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其记忆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及时巩固并延伸所学的知识。幼儿园教育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孩子最全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孩子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家长们应该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渗透教育,要明确孩子的学习特点、特长。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譬如一个小班的幼儿对自己的名字不太敏感,总是忘记哪个是自己的杯子,但当老师告诉他杯子是在第几排倒数第几个的时候他却能很快地找到,可见这个孩子对数字异常敏感。家长们也要认识到这种特点,并针对这种个体差异给予合理的期望和展开适宜的教育手段。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惟愿每个孩子都能在他人生的第一个小社会里,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纯黑色天鹅,80后宝妈一枚,左手写文,右手生活。
愿与你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既存在,就骄傲而美丽的存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