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已经在美国生活25年,宝爸的叔叔,带着一家四口回国了。
叔叔和婶婶北大博士毕业之后,一起到美国哈佛读博士后,拿到绿卡之后选择了在美国定居。
因为自己也是一名新手妈妈,再加上对育儿教育比较关注。我就很用心观察叔叔家的两个孩子,一个刚上高一的姐姐,还有一个在读初二的弟弟。
姐姐和弟弟都是一身运动装扮,穿着很普通。但特别有礼貌,主动用非常流利的中文跟我们打招呼。
后来,大家一起聊天,才知道姐姐已经来过中国好几次了。每次都是代表学校所在的学区,参加世界斯诺克大赛,还获过好几次大奖。
我心里当时就想,真的好棒!这完全是别人家的姐姐啊。
因为回去的几天刚好遇到台风天,所以大家都坐在客厅聊天。
弟弟一直在拿着一个当地人手工编织的帽子,还开玩笑说要带回美国,到学校舞会秀一把。
姐姐则这里看看,那里看看,特别好奇。
雨一停,姐姐就到院子里看米乐奶奶种的菜,还一直很认真地拍照和询问。
后来,姐姐知道周边有葡萄火龙果之类的采摘园,就特别想去。因为刚下过雨,路不太好走,大人都说要不明天再去。
但姐姐还是坚持去了,想要体验下不一样的风景。回来之后,拿着相机翻看照片,特别开心。
后来,我对叔叔进行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深度访谈,主要是请教子女教育方面的经验,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
总结出以下的5点,希望对各位父母有所帮助:
第一,成绩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叔叔家有两个孩子,姐姐完全就是别人家的姐姐。不仅成绩每次名列前茅,还酷爱参加各种体育项目。
从小到大,各科成绩基本上都是优秀,也很自律,立志要考哈佛。
目前才高一,已经修完了大学里的两门通用课程:《统计学》和《大学生物》,并且都是以满分通过。
另外,还是学校帆船队的队长,在全美比赛中也拿过集体和个人单项大奖,还用比赛得的奖金建了自己的教育小金库。
相比之下,读初二的弟弟就没有姐姐成绩那么优秀,在班级处于中游水平。
叔叔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
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一般,就对孩子全盘否定。
同时,父母也要调整好心态,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时,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因为世界上本来也没有人是完美的。
就像叔叔说,虽然他虽然算得上事业有成,在行业内也地位很高。但是他觉得婶婶更加伟大。
因为当初刚到美国时,同为博士后的婶婶,为了家庭放弃高薪的工作,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
当孩子长大后,婶婶又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开始重新工作。不到一年,就因为专业和热情,迅速得到了大家的信赖,在圈子里颇有名气。
第二,重视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兴趣特长。这里说的适合,不止是孩子喜欢,而是孩子喜欢又容易出成果的兴趣特长。
正如第一条中所说的一样,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能够品学兼优,当然最好。但是父母也不能只看重成绩,要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长期坚持的兴趣特长。
作为父母,还要能够客观深入分析自己的孩子,挖掘优势,释放潜力,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去做最优的选择。
就像姐姐,对体育项目特别热爱,除了斯诺克和帆船之外,还喜欢排球和篮球。
但是考虑到竞争程度,还有时间精力关系,一家人帮助姐姐确定了比较容易出成果的斯诺克和帆船。
作为父母,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时间金钱允许下,多让孩子尝试。
但当孩子长大了,就要帮助孩子明确一两个要长期坚持的兴趣特长。
就像表姐家有一个孩子,从小学钢琴,弹得还不错。
但叔叔还是建议,如果可以,可以帮助孩子再选一个稍微冷门点的兴趣特长进行培养。
这样,走的人少了,表现出色就特别被别人看见。
在帮助孩子做选择时,要充分发挥父母知识经验的优势,提供多个选项和对比分析作为参考。
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第三,父母以身作则,花时间陪伴而不是陪着。现在很多父母,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很多时候都忙于工作,下了班之后又被手机所干扰,占用了原本属于家人的时间。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就像弟弟比较喜欢玩,特别是电子产品。而叔叔比较忙,有时在家时间相对婶婶较少。
叔叔就平等身份跟他深度沟通并约法三章,互相写出希望对方做的事情,然后让对方挑选3件目前可以做到的,贴到门口显眼位置,并随时善意提醒。
还有弟弟在学校参加一些学校活动时,婶婶一定会去,叔叔也尽力到场。
到了之后,不是人到了就可以了。
更关键的是人到了,心也要到。
还有就是姐姐参加比赛时,如果是休息日,也是全家出动,在旁边鼓励加油。
陪着,并不等于陪伴。
除了时间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投入,用心,用爱,认真陪伴孩子,记录值得铭记一生的闪光时刻。
第四,课外辅导要有针对性,而不是随大流跟风。叔叔说,在美国,小的时候基本上课外辅导很少。但没有课外辅导并不代表孩子轻松,美国孩子从小也是非常忙的。
因为美国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志愿活动也非常丰富。这些都需要孩子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参加。
在上高中之前,很少美国家庭进行课外学业辅导。当然兴趣特长除外。
到了高中之后,只有在孩子提出的情况下,告诉父母自己需要哪方面帮助时,父母才会考虑是否让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
但没有课外辅导不代表轻松,更多的时候,孩子需要自己去拓展知识和参加活动。
叔叔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申请大学,虽然能够申请好多个。但每个学校的申请材料要求不一样,这样就会孩子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材料。
像姐姐立志考哈佛,那么高中一年级,她就参加了哈佛大学组织的一些夏令营活动。还自己研读哈佛大学的申请资料,比对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继续努力。
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跟美国教育环境不同。
中国的整体环境是这样的,从小开始就各种辅导班。
但其实可以想一下,这到底是真的需要,还是因为一个行业发展需要。上不上课外辅导,跟国情有关,但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去思考,我们真的尽力给孩子最适合她的选择了吗?如果辅导班可以帮助孩子,那当然也可以。
但尽量不要随大流,而是多考虑孩子成长和接受程度。
第五,做一个有爱心的父母,也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虽然这一点放在了最后,但叔叔说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
因为在美国,有爱心是社会和企业衡量一个人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对社会能够有所贡献的基础。
像姐姐弟弟,从小就和叔叔婶婶一起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去帮助别人。
姐姐曾经花了几十个小时,很用心地参加考试和正规训练,只是为了拿到资格证书,让自己有资格成为社区救护队的一名志愿者。
弟弟也非常热心志愿活动,积极帮助贫苦家庭进行社区募捐,还和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爱心义卖,把募捐来的钱给有需要的家庭。
当然,在中国,很多父母也非常重视孩子爱心的培养。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意义,还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写在最后:用爱陪伴克里斯那穆提《最好的教育是爱》一书中写道,
“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是怎样成为完整的人”。
作为父母,就像我们要接受自己不完美一样,也要接受孩子不完美。
要以身作则,多教会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可行之处,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点并思考如何运用。
愿我们一起,用爱浇灌,用心守护,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