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期终考试的临近,小宇与妈妈的关系愈发紧张,每晚做作业都会准时爆发一场激烈的母子冲突。小宇有一个坏毛病,放学回家,不会立马写作业,看看电视,吃点零食,折个纸飞机,磨磨蹭蹭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还一个字都没有写。吃过晚饭,坐在马桶上看漫画书都能耗掉半个小时。磨蹭到了晚上9点钟,实在不能再拖了,才开始着急,所以,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要写到10点钟以后。
“你能不能快点!人家7点钟就能把作业写完,你非要耗到10点钟以后”“我就没见过你这么磨蹭的孩子,以后你这样连喝西北风都赶不上趟”“小宇,你又在干什么,写作业啊!”小宇的妈妈每晚不知道要唠叨儿子多少回,说到口干舌燥,小宇还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唠叨不管用,小宇的妈妈就开始惩罚儿子,规定每晚9点半之前没有写完作业,就要另外完成一些额外的作业,小宇急得哇哇大哭,在妈妈的逼迫下,小宇只得在本子上乱写一通,因为作业写得太晚了,第二天起不来床,母子俩又会因为起床吵闹起来,日子过得鸡飞狗跳。
小宇家的这一幕在很多家庭里都会有类似版本上演,当孩子写作业拖拉或者有其他不良行为时,我们家长首先会采取的教育方法就是唠叨,当唠叨不管用时,就会惩罚孩子,这会激发孩子更加的反叛、抵抗、报复,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此时家长基本上就没有招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除了更加歇斯底里地打骂孩子,激化矛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让孩子承担后果,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比唠叨、惩罚都管用。
如何让孩子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买单下面我以小宇做作业拖拉为例,来讲一讲如何让孩子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买单。小宇妈妈和孩子商定每晚9点半以后就不准写作业了,习惯了拖拉的小宇在第一天就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对小宇说:“我们之前已经有过约定,现在你必须停下来。”
小宇开始大哭,他知道今天写不完作业,明天一定会被老师批评,央求妈妈:“下次我一定不拖拉了,放学就写作业。”但妈妈没有妥协,依然坚定了要孩子停下来,在制止无效的情况下,妈妈关闭了电源,房间里没有电了,小宇就没有办法写作业,那一晚小宇是哭着睡着的。
第二天小宇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要求他将欠下的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来,小宇既要写昨天没有完成的作业,又要写今天的作业,作业就更多了。放学后,小宇哭喊着对妈妈说:“都怪你,你不让我写作业,我的作业才这么多,我更写不完了。”
妈妈给小宇递上纸巾,让他先擦擦眼泪,待孩子的情绪平和一些之后,对小宇说:“你要为你的拖拉承担后果,如果你昨天早一点写作业,就不会写不完了,今天的作业就不会那么多了。现在生气是没有用的,我建议你还是抓紧时间写作业,不然今天的作业也会写不完。”那天,小宇早早地就写完了作业。
小宇妈妈使用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提到过的逻辑后果法,通过家长的干预,让孩子承担起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其目的不是惩罚孩子(逻辑后果法与惩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让孩子有所收获。
除了逻辑后果法之外,简·尼尔森还提到了另外一种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法不同的是,自然后果是不需要家长干预的。
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用橡皮使劲地擦写错的字,妈妈告诉孩子这很容易将作业本擦坏,可孩子依然这样做,妈妈便不再说话。结果孩子将作业本擦破了一个洞,着急地大哭起来,此时,我们不需要责备、训斥孩子,给他一个拥抱,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定很难过,你好不容易写的作业,需要重新写一遍了,我想你下次一定能避免这个错误”,我们只要同情、理解孩子就好,让孩子集中力量去体会、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使用“逻辑后果法”时注意事项使用“逻辑后果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孩子在乎这件事,试想一下,如果小宇根本就不在乎作业写不完会被老师批评的这个后果,那么,这个“逻辑后果法”就失效了,我们在使用这个方法时,要注意与惩罚区分开来,应注意以下四点内容。
1.孩子承担的后果要与不良行为有关
以小宇写作业拖拉这件事为例,妈妈要求小宇9点半之前必须写完作业,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不准再写。“不准继续写作业”的这个后果与他写作业拖拉的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但妈妈一开始采取的措施就是不当的,小宇不按时写完作业,妈妈会额外给他留作业,这是一种体罚,小宇会非常气愤,这种措施并不能让小宇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不当行为,只会让小宇更加反叛,与妈妈的关系更加僵化。
2.不要羞辱孩子
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你只要态度坚定地要孩子承担后果就好,不要羞辱孩子,“别人都写得完,你为什么写不完,你太笨了”“你没本事,就会拖拉,你写不完怪谁啊!”“你每次都这么拖拉,你就是不长教训。”
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借题发挥,把孩子之前犯的错误都唠叨一遍,或者羞辱孩子,让孩子感到难堪没面子,这对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没有半点好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了,随便你怎么样,他都无所谓了。
3.让孩子承当合理的后果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不小心将饭洒了一桌子,我们让孩子将桌面收拾干净即可,但有的家长会因为生气要求孩子刷碗一个星期,倒一个月的垃圾等。没有人愿意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导致的后果,孩子也是,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用自己的权威去镇压孩子,孩子表面的顺从并不代表他接受这个惩罚措施。
4.事先告诉孩子规则
不少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会随意地给孩子提要求,要求孩子怎样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会让孩子愤愤不平。
有一天晚上,沛泽睡觉前吃了糖果,我很生气地说:“都刷过牙了,怎么还吃糖,这对牙齿不好,赶紧起来刷牙。”沛泽不愿意动,躺在被子里刷赖皮,“你以前又没说过刷过牙了,就不能吃东西了,这次不算。”
事先告诉孩子规则,最好能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让孩子承担后果时心服口服。
使用“承担后果”的教育方式,有一个难点——家长的情绪控制,当家长失去理智时,“承担后果”的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转变成惩罚,而惩罚的方式会让父母与孩子陷入权力之争,一方面父母要通过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品尝惩罚之苦,另一方面孩子要反叛、反抗父母的惩罚行为,从而使父母与孩子陷入拉锯战之中,两败俱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