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这样描述家庭教育中,家人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影响。
好习惯与坏习惯仅一步之遥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这一点,奶爸感触颇深。
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模仿,是某天在集中吃饭的时候,3岁的娃突然蹦出了一句:“我滴妈呀,这个菜太好吃了”。我们几位突然一惊。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滴妈呀”是父母长辈其中一个人的口头禅,但除了这个口头禅之外,还有很多爆了粗口的口头禅。
既然孩子能模仿这一句,那么她也能模仿其他的。从那天之后,奶爸在吐槽一些人和事儿的时候,尽量避开孩子,如果口头禅不好改,那就只能换个地方说了……当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奶爸还是在努力的改变。
另一次体会到孩子与模仿相关的事件,是关于玩手机、关于看书的。奶爸一般喜欢使用kindle看电子书,当奶爸在家里使用kindle看书或者看纸质书的时候,奶爸发现,家里的娃娃在这个时候并不会向奶爸讨要手机。反倒是希望奶爸拿着给她买的故事书、图册等讲故事,或者是玩拼图、棋牌。
而当奶爸在家拿着手机刷新闻、刷票圈的时候,好几次娃娃都提出了要玩会手机里的“宝宝巴士”或者是希望看电视里的动画片。严格意义上讲,奶爸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否属于模仿,但奶爸尽量在小朋友面前不刷手机。
模仿其实是孩子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因此创造了一个词,叫“模仿敏感期”。模仿行为,是孩子心智成长的表现,也是小朋友学习的方式。当孩子2-3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模仿行为。孩子们这些表现,在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理论中也有相应说法。他认为模仿是孩子最原始的学习方式,所有孩子天生具备。
我们经常看到的几种模仿的情况是:
小朋友会根据其他小朋友的动作进行相同动作的复制。比如上课时老师说:“看,李思楠小朋友坐得多直呀”。接下来,许多小朋友会纷纷挺起腰,坐得很直。比如,如果一个小朋友说自己的妈妈给自己买了一个娃娃,那么同样喜欢娃娃的小朋友很可能会跑到自己的妈妈那里,说也想要一个娃娃。
其实,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模仿行为显得就更为突出。小孩入园后最初学到的几种典型的动作可能包括拍手、背手、向左右摇头、跳舞和表演。他们很快学会这些动作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教他们唱歌时,总习惯边唱边拍手,用以加强节奏感。这样,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拍手的动怍。
注意孩子的模仿,从正确引导和自律开始
前几天有一个父母吵架被小朋友当场训斥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其中不难发现,孩子所表述的绝大多数语言都是模仿平日里父母的对话。当父母在肆无忌惮的大吵大闹的时候,你们的对话可能都已经深深地进入了孩子的脑海里。
在奶爸发现萌娃用了“我滴妈呀”的用词后,奶爸立即被萌娃换了个新词:“我的天呀”,奶爸用的方式是,告诉萌娃,每次你想说这个词的时候,就看看天上。于是,“我的天呀”便成为了一种游戏。除了这种游戏的引导,奶爸还诱之以零食,如果萌娃再说一次这个词,就不再买任何饼干类的零食,如果明天听不到就奖励一小盒草莓味的“欣欣杯”。根据奶爸的测试,已经大概3个月了,没有听到萌娃再说“我滴妈呀”之类的词汇。
除了日常的引导,奶爸还尝试利用自律给引导萌娃对健身感兴趣。奶爸是个胖子,萌娃出生之后,每天都会被孩儿她娘嘲讽,说奶爸胖,萌娃也会过来揉捏奶爸的肚子。回想起小时候,奶爸的父母后来一路发福,奶爸工作之后也是体重也是一路向上。再想起身边的同学、朋友,很多父母比较胖的,孩子也大多会胖起来。
为了让萌娃有一个好习惯、好身体,奶爸开始减肥,起码让孩子在目之所及和审美养成上,对体型是有所追求的。目前,奶爸相比今年年初,已经减掉了10公斤,而且这是在正常吃喝、偶尔锻炼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果不是因为足底筋膜炎导致无法跑步和长距离耐力训练,奶爸可能会瘦的更快一点。
PS:找时间另外和大家分享关于减肥的一些注意事项哈。
今天突然有感而发,分享一首歌在这里,算是致敬同龄的朋友吧:李宗盛《山丘》。直接点击了解更多里查看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