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各大学校都将迎来热闹非凡的开学大戏,最精彩的莫过于幼儿园和小学。
幼儿园门口上演着孩子和家长生离死别的分手大戏。小学的门口却是家长兴高采烈、孩子垂头丧气。被折磨了两个月的家长,终于可以把这个糟心的玩具送还给老师,折腾老师去了。
朋友圈里面的妈妈们,终于可以在下午茶时感叹一句“岁月静好”,一副母慈子孝的场景取代了鸡飞狗跳的嚎叫。
绝大多数家庭在孩子上幼儿园时,都经历过孩子分离时的哭泣;在长大后,又经历了辅导作业时,无奈的吼叫。莫名萌蠢的孩子,可怜巴巴的看着父母,自己也不知所措。而心急火燎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也慌乱了手脚,按照成人的方式进行管理教育,然而却适得其反。
作为两个孩子的新时代奶爸,这一路升级打怪的走过来,曾经也是“老大照书养,老二按猪养”的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面对“分离焦虑症”,最该脱敏的应该是父母!作为混迹于职场的“妇女之友”,经常听到妈妈们在孩子准备上幼儿园前谈论的话题就是“分离焦虑症”。每当听到这个话题时,我总是感叹,别逗了孩子哪知道什么叫“分离焦虑症”,焦虑的是你,该分离、该脱敏的是你吧。
分离性焦虑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多发生在6岁以前,其特征是当与亲人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亲人发生意外或自己被拐卖;担心与父母或其他依恋者的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持久而不恰当的害怕独处,当预料将于依恋者分离的时候,马上会表现出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如哭叫,发脾气,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者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此类儿童的焦虑在严重程度上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综合总结起来,除了某些遗传因素外,主要有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症状的产生:
1.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家长平时很少带孩子出门,于是,每当来到这些的陌生环境,就特别紧张,加上长时间的离开父母,产生了不适。
2.对于父母的强烈依恋。平时成长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如果周边没有其他人,就只会形成对父母的依赖,一旦分离,就开始焦躁。
3.妈妈离不开孩子。绝大多数新生妈妈都有这样的问题,时刻想念着自己的孩子,稍微看不到孩子就开始焦虑,再见面时又亲又抱,孩子习惯了这样的信号,给于了热烈的反馈。于是,妈妈看到孩子离不开自己,更加觉得自己离不开孩子,从而形成了糟糕的负循环。
针对这样的问题,用我这养过两个娃的经验来给你支两招
1.改造和增加丰富的生活场景。单一的三点一线非常不适合孩子成长。之前由于工作繁忙,每天也就在家里、小区广场、小超市这简单的场所里面玩耍。后面只要一出去,就闹情绪,于是开始一个一个的去攻破,新的游乐场、新的超市、新的朋友家,一个一个的逐个击破,让孩子去面对一个一个的新环境,去熟悉去适应,当环境适应后再换新的,让她慢慢的习惯这样的环境变换。
当可以习惯环境变换后,来个大的动作,出去旅游两天,在外面过个夜,让她也能接受这样的新居住环境。实践下来,我们发现,男孩子普遍适应得比较快,女孩子就相对比较敏感,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她适应这个世界。
2.制造机会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很多新手妈妈内心是焦虑的,无时无刻的爱,生怕孩子还是没有得到满足。多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当她在玩弄她自己心爱的玩具时,你就不要去参与,让她自己好好玩,给她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摆脱父母的依赖。
让孩子多跟孩子一起玩。这样简单的社交还是很能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总会有争吵、抢夺、甚至打架,没关系!每一次挫折的教育对她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成长,学会如何与小朋友沟通、学会分享、学会处理问题,而不是碰到问题了就会哭鼻子的找妈妈。
3.让每一次告别变得简单一些。去幼儿园、上小学,每到这样的时间,最紧张的还是妈妈,书包里需要准备的东西,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要上学了,自己辗转反侧的失眠,本来和谐的气氛变得紧张了起来。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一天的离别虽然有些长,但是我们平时可以用一些短暂的离别来练习。比如,早上出门买菜,不带孩子去,就跟孩子说,妈妈要去买菜了,你乖乖在家。啥?宝贝的脸马上阴了下来,要哭了,咋办?赶紧走,不要留恋。隔着门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声,别回头,让她爸爸去搞定。
到了去幼儿园的日子也是这样。每次都会看到妈妈在跟宝贝分开时,那千叮咛万嘱咐的场景,似乎妈妈更加离不开孩子,而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这未长大的妈妈,抱着孩子一遍又一遍的亲着。于是,宝宝进到幼儿园马上就开始想妈妈啦。没必要啦,放下孩子,跟孩子道别,说声妈妈下午放学就来接你,转身就走,就可以啦。剩下的交给幼儿园老师就好。
孩子一天一天快速的成长,面对孩子的变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父母我们自己,“父母”是一个终生的事业,我们需要智慧、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点耐心。用我们的爱去陪伴孩子的一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