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凡,6岁5个月的男孩,诊断为自闭症。经过早期在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的系统千预训练后,现在已经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在融合的前期阶段,凡凡能够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带领下参与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出简单的互动,其方式基本能被同伴所接纳。凡凡在集体课堂上也能参与活动,但在执行老师的某些连续性课堂指令的时候,通常会因为对老师的指令不能快速地全面理解,而时有下位或摇晃板凳或自言自语的行为,其行为直接影响了课堂秩序,以致老师认为教凡凡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北大医疗脑健康对凡凡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凡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对课堂上老师的部分复杂指令理解速度和准确性上有一定的困难;②听集体指令的习惯不佳;③静坐等待能力不足。因此,和家长讨论后决定用PRT的技能培养凡凡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下是教导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老师和家长一起开始教导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教导凡凡自我管理这一技能时,首先是要明确定义凡凡的目标行为,治疗培训师对凡凡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摇晃板凳、离开座位、自言自语等问题行为做了系统的观察,通过功能分析明确了凡凡这一系列行为的具体功能,是为了逃避困难。在课堂上能执行老师的指令应该是凡凡好的行为表现,而摇晃板凳、离开座位、自言自语的行为则是不好的行为表现。这样,凡凡在课堂上执行老师的指令是需要增加的行为,而摇晃板凳离开座位、自言自语等问题行为是需要减少的行为。
治疗培训师在对凡凡的目标行为做了上述具体的定义之后,治疗培训师同妈妈一起讨论凡凡在课堂上用哪种类型的工具记录目标行为比较合适。依据妈妈对凡凡的了解和凡凡平日的表现,治疗培训师们决定用代币记录凡凡在课堂上执行老师指令这一良好行为的次数。于是,妈妈给凡凡准备了他喜欢的红花代币。
凡凡是个有一定认知能力基础的学生,治疗培训师在同凡凡妈妈的沟通中了解到他很喜欢去超市买食品,于是,治疗培训师将凡凡带入超市,观察凡凡在自然环境中的选择,最后,凡凡选择的是他最喜欢的食物(巧克力),因此,治疗培训师将它作为凡凡完成任务后的一种奖励。
在凡凡选择好强化物后,治疗培训师根据他在课堂上现有执行指令的能力,与凡凡约定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凡凡的起始目标行为是:在10分钟的课堂上能执行老师的3个指令。这是凡凡的初始目标。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如果学生的理解及等待能力不足,其干预基线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治疗培训师或家长都不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定基线目标。
第二阶段,治疗培训师开始教导凡凡自我管理的技能。
第一步:治疗培训师帮助凡凡辨别他的良好行为(执行老师的指令)和不良行为(老师发指令后,他摇晃板凳、离开座位、自言自语)。为了帮助凡凡辨别、认知这些行为的区别,治疗培训师首先将他在幼儿园课堂上的表现拍成视频,然后和凡凡一起观看视频,当在视频中看到凡凡正在执行老师的指令‘小手放桌上’时,治疗培训师连忙指着该视频说:“你看,现在凡凡执行了老师‘小手放桌上’的指令,这样做很好,表现很棒!”而后面一段视频看到的是,当老师说“请小朋友把手上的书关上,放在桌子的中间,然后手背后坐好”时,凡凡没有执行老师的指令,还继续翻书。当老师再次重复指令后,凡凡把书随手放在桌子边上,开始摇晃板凳。治疗培训师指着这段视频对凡凡说:“这样做是不好的行为,因为凡凡没有听老师的指令,摇晃板凳了,老师不喜欢。”通过视频的反复辨认后,凡凡似乎明白了目标行为。接着,治疗培训师开始让妈妈利用自然生活情景训练凡凡好的目标行为——迅速执行指令。如,在吃晚餐时,妈妈对凡凡说:“过来吃饭。”这时,凡凡按照妈妈的指令走向餐桌坐下,妈妈高兴地说道:“凡凡,你按妈妈说的做了,这样表现很好。”就这样,妈妈在一周的时间中,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对凡凡迅速听指令的目标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凡凡在自然环境中即时执行指令的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凡凡执行指令的习惯不好,与之前家长的教育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妈妈之前的做法是:晚上,准备睡觉时,妈妈对凡凡说:“凡凡,过来睡觉。”凡凡没有反应,妈妈就反复地说:“凡凡,过来睡觉呀,快过来呀,睡觉了。”在妈妈的反复催促下,凡凡磨磨蹭蹭地走到房间,妈妈说:“快点啊,这么磨蹭。”说完就让凡凡脱衣服睡觉了。长期下来,凡凡在自然环境中执行妈妈指令的能力越来越慢,时甚至不执行妈妈的要求。妈妈觉得孩子明明会做的事,为什么都不能按要求马上做,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指令,觉得难以理解,因此也变得越来越焦虑。这是因为,之前凡凡的妈妈没有与凡凡明确约定,也没有教导凡凡辨别哪一种是良好的表现、哪一种是不好的表现,同时对凡凡不反应或反应慢的行为缺乏及时的适当辅助,更没有对凡凡的反应作任何的奖励。所以,教导孩子真正理解和辨别自己好的和不好的行为是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步:教导凡凡使用红花代币记录自己良好的行为。治疗培训师对凡凡说:“如果你在课堂上执行一次老师的指令,就在代币板上贴上一个红花代币。如果你能在课堂上执行老师的三个指令,就可以得到三个红花代币,下课后,你可以找老师用这三个红花代币换取一块巧克力。”
训练初期,治疗培训师先从一对一形式开始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小团队环境中训练。治疗培训师还利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机会教导凡凡记录自己好的目标行为。如,凡凡的妈妈邀请了凡凡的几个同学到家里玩,其中一个游戏是模拟小课堂。几个孩子围着桌子坐下,妈妈扮演老师,发出了第一个指令:“请小朋友坐好,小手放桌上。”凡凡很快执行了指令,妈妈赶紧抓住凡凡的手辅助凡凡将一个红花代币贴在记录板上,并表扬道:“你刚才执行了指令,还记录了自己好的行为,你做得真好。”接着妈妈发出第二个指令:“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20面。”凡凡没有反应,妈妈推了推凡凡,凡凡即时执行了这一指令,妈妈又指了指红花代币,凡凡似乎明白了,马上给自己贴上一个红花代币。妈妈及时说:“凡凡,你这次表现太棒了,不但执行了指令,还用红花记录了刚才好的行为。”接着妈妈给大家讲述书上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妈妈发出了第三个指令:“请小朋友把书合起来,放在桌子的中间。”这时,凡凡立即将书拿了起来,眼睛看着妈妈,妈妈连忙用手指了指桌子的中间位置,凡凡迅速地执行了第三个指令。这时,妈妈看了看凡凡、又看了看红花,凡凡明白了,赶紧为自己贴上了第三朵红花。10分钟的记录时间结束了,凡凡按约定得到了三朵红花,妈妈示意他拿起贴满三个红花的粘贴板,辅助他说:“老师,你看,我执行了三个指令,还做了记录,现在可以换巧克力了吗?”老师说:“好啊,你刚才记录了自己的三个好的行为,给你巧克力吃。”
通过每日的生活情景,妈妈在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练习。如,在睡觉前,妈妈与凡凡约定:在睡觉过程中如果凡凡能正确地记录自己三个好的行为,妈妈就给凡凡讲一个最爱听的故事(如小红帽的故事)。注意,在教导自闭症孩子记录自己好的行为之前,家长要充分做好记录的准备工作,如在睡觉活动中,妈妈要有计划地提前准备好适合孩子能力范围的任务,例如该去卧室睡觉了,自己脱外套和裤子,把被子打开盖在身上,等。妈妈每说一个任务,凡凡都可以迅速完成,并即时通过贴红花记录自己好的行为,妈妈就即时地对凡凡说:“凡凡真棒,听话了,还自己记录了,现在我给你讲小红帽的故事。”
生活中像这样训练自闭症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很多,家长要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进行训练,如果治疗培训师或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让孩子自己记录自己好的行为,自闭症孩子自我管理自己行为的技能会很快提高,并能将这一技能运用到任意的时间中。从而使得自闭症孩子在社会互动中与他人互动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与环境中自然人互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为后期自闭症孩子真正融入社会环境中提供重要的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经家庭环境的密集训练后,凡凡已经完全理解了迅速执行老师指令的目标行为,也能观察并主动独立地记录自己好的行为。治疗培训师为了让凡凡尽快适应普通幼儿园的课堂要求,在前期训练结束后,便安排凡凡先在幼儿园小团体课中运用自我管理技能。为了能更适应普通幼儿园的情景,不让同学认为凡凡太特殊,或不使记录形式太引人注意,经过与家长和凡凡本人沟通,决定将贴红花的记录方式改为腕戴计数器记录。治疗培训师告诉凡凡:“如果你在团体活动中执行了老师的指令,就按腕戴计数器上的按键,听一次指令按一下按键。如果你执行了老师的三个指令,按了三次按键,计数器上就会显示出数字‘3’,这样,你就可以去向老师换取一块你想要的巧克力。”
为了让凡凡能够很好地使用腕戴计数器,治疗培训师在幼儿园组织了一个小团体教学活动作为实验,也为撤退辅助做准备。凡凡和幼儿园的几个同伴(三人)一起活动,几个小朋友坐好等待,治疗培训师说:“请小朋友们把书拿出来翻到××面。”凡凡和同伴一起执行了治疗培训师的指令,治疗培训师及时示意凡凡按一下计数器,计数器上立即显示出数字“1”。这时,治疗培训师向凡凡点点头并竖起大拇指说:“你刚才做得真好,执行了老师的指令,还自己做了记录。”在接下来的10分钟的活动中,凡凡逐步能正确地使用腕戴计数器记录自己执行老师指令的好行为了。小团队活动结束后,凡凡自己拿着计数器来找治疗培训师,指着计数器上的数字“3”,对治疗培训师说:“老师,我在计数器上记录了三次执行老师指令的行为,现在可以换巧克力了吗?”治疗培训师高兴地应了一声,“嗯,你做得很好,巧克力给你啦!”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练习,凡凡已经能够在幼儿园的小团队中独立地自我管理自己的目标行为。这时,治疗培训师开始逐步增加凡凡目标行为的难度,如,在幼儿园课堂上自我管理行为的时间,把原来的10分钟记录时间增加到15分钟,把初始的目标行为要求3个增加到5个,即在15分钟的课堂上凡凡要能执行老师的5个指令,然后才能得到奖励。最后,时间和要求上与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一致。除此之外,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老师的课堂上,同样要求凡凡运用学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管理自己的行为,并且逐步撤退辅助,到最后撤掉腕戴计数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凡凡已能在幼儿园的所有课堂上独立执行老师的指令,且摇晃板凳、下座位、自言自语等问题行为也随之消失。
干预后的追踪访问表明:凡凡不仅在幼儿园保持了上述好的目标行为,还能将自我管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行为目标中,且自我管理的持续时间也逐步增长。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 ↓ 相关案例、科普文章、实操视频等你来学。或者加入群聊【自闭症、多动症、发育障碍等干预训练主题微课】(微信群号:hainaoren)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