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歌手兼作家陈美龄在深圳举办了自己的新书签售会。
这个14岁就以歌手身份出道,在歌坛风靡一时的女明星,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比这更值得关注的是,她不仅自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愽士,她还培养三个儿子进了斯坦福。
这位知名的教育妈妈,在视频里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她说永远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去比较,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总把“别人家的孩子”当做标准,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既要听话懂事,又要成绩优秀,在不断的比较中,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了无形的伤害而不自知。
与其比较,不如肯定
相信不少家长都给孩子念过这样的魔咒:
“你看人家孩子多听话,你要是有他一半听话我就知足了!”
“你看人家多认真,每次都考一百分,你什么时候也考个100分给我瞧下!”
……
可能有的孩子在成长路上,心中最大的阴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
只要每天一看到太阳升起,“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闪闪发光,成为父母鞭策孩子前进的目标。但做父母的,却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
在一期《少年说》里,一名叫袁璟颐的中学生,站上勇气台上吐槽自己的妈妈,总是拿她班上那个样样第一的学霸女闺蜜比较,看不到她的努力。
与她的日常对话永远围绕着“别人家的孩子”展开。她与妈妈对话中,出镜率最高的,也是自己的闺蜜学霸。
在现场,袁璟颐的同学们表示都很喜欢她,她平时乐于助人,待人热情,积极组织班会活动,号召力很强。
而在妈妈眼中,女儿的善良、热情、带给别人的感染力,在成绩单面前,统统微不足道。
最后,女孩哭着跑下了台。
袁璟颐发自内心的呐喊,让人们看到了无数家庭教育的通病:父母喜欢比较,不认同孩子的付出,给自家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在心中留下了阴影。
所以,父母与其经常拿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图让他进步,不如多肯定多鼓励孩子,帮孩子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不与别人比,要与自己比
我女儿的班主任很特别,他带过很多届实验班,在学校名气很大。
每次考试后,在家长群里都有一些家长要求班主任发成绩排名表,但他就是不发。
家长们有些不理解,甚至颇有微词,可他坚持已见的理由是:
成绩排名是供各科任老师分析的,不是给家长们用来比较的。
他宁愿多花一些时间,单独发每个学生的成绩给家长,并建议家长留存,以便准确掌握自己孩子的成绩浮动情况,调整学习计划。
他在家长群里说的话我十分认同:
“我要求学生每次与自己比,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因为与别人比,只会打击自信心,或增长傲气,但与自己比,才有动力有鞭策,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与问题,并想办法去克服不足,求得真正的提升。”
他还说,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无论好坏,希望家长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认同,不要太看重分数,而是要多分析原因。
许多家长渐渐习惯班主任的风格,积极配合老师,孩子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你追我赶,团结友爱,班上平均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矛。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你一味和别人作比较,最后只会让你自己很累。
人弱我强会滋生优越感,人强我弱会徒添不平和自卑,和自己做比较,一点点努力战胜自己,每天都会有满足感,自信心不断增加。
没有被比较过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只有接受孩子,相信孩子,不和别人比较,鼓励孩子只和自己较劲,才会健康成长,才更懂得感恩。
去年高考700多分的学霸王心仪,她的一篇《感谢贫穷》曾让许多人泪目。
她虽出生农村,家境贫寒,但她的妈妈勤劳俭朴,言传身教,给了她最好的爱。
因为穷,她只能穿不太合身的衣服,不合脚的鞋子,这种奇怪的装扮,常引来同学的嘲笑,她回家哭诉,妈妈安慰她说:“不要和别人比,做好自己就行。”
一句朴实的语言,更促使小小的她奋发图强,引领她忽略物质上的贫乏,在书海中求知若渴,最终成为妈妈的骄傲,更是自己的王者。
前段时间,在高考结束那天,王恒杰同学在众人面前给妈妈下跪谢恩,感动了很多人。
这位单亲妈妈教育方式开明,懂得放手,默默付出,尽心陪伴。
她说:儿子成绩中等偏上,有时考砸了也从不责怪,只是安慰他,找出原因,从来不拿孩子的成绩与别人比较,也不过多去干涉孩子。
妈妈不比较就不会焦虑,孩子情绪平稳才心态好。他考场超常发挥,以635分的好成绩回报妈妈的付出,也感恩无私的母爱。
写在最后:
陈美龄说:“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进入好的大学,只要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感恩,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可以说成功了。”
或许,这也是我们每位家长的心声,不苛求孩子功成名就,站在高峰,而是希望孩子快乐地度过一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