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亮
成长,是一个终身命题。没有年岁、身份限制,只关乎个人心态。如果自恃绝对权威,“我是你妈,我会害你?”对孩子一切大包大揽,横加干涉,那不管其岁数多年轻,骨子里都是独断专行。放弃与孩子真诚沟通,平等对话,尊重理解,更没有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最佳代表,当然是之前热播的《小欢喜》里的宋倩。这角色出彩程度,和年初神剧《都挺好》里苏大强有一拼。离异的宋倩,就是丧偶的苏大强。性情大变,作天作地。小陶虹说,她理解的剧中人物,独自拉扯女儿,相依为命状态,是和女儿“谈恋爱”。
心理依赖关系,不止母女,甚至透出近乎恋人的排他性和占有欲。其他人和女儿亲近的关系,都被其视为“第三者”插足。甚至亲爹看闺女,都被她防贼一样排斥,更别说“准小妈”直接被当面斥为“小三”,女儿“忘年交”好友邻居刘静也遭她嫉妒。
她未反思,为何女儿和除她之外的人那么亲近——虽自己才是“最爱”她的。但正是这份连作息时间都精确控制的“爱”,压得女儿喘不过气,甚至抑郁成疾,欲寻短见。
让外地人最感奇葩极端的一点,就是其极力反对女儿离京上学。原著作者采访案例是上海:“以上海为圆心,沪杭为半径画一圆,不能离开长三角。”若说京沪资源好,不愿出圈,那其他地方呢?这种事无巨细绝对掌控,又起止京沪两地?
剧中虽极端,平时不少家长对孩子包括报考择业择偶范围的“强制”,相当普遍。中青报推出“开学季 去一个陌生城市”整版专题(8月30日《中国青年报》),讨论的正是以“报考离家”对“爱的威压”之间的博弈。
二者当然不该是猫鼠游戏。如何既彼此独立,又温情有爱,双方都应学习。适当的空间缓冲,是个锻炼。前两天,杭州“三成初一新生不会系鞋带”让人“震惊”;昨天,媒体又推出“又到开学季,大学新生报到带不带父母?”的讨论话题。
从《小别离》到《小欢喜》,从中学系鞋带,到大学带父母,话题热度背后是现实病灶症候。穿鞋都不能自理,这种溺爱,自然不行;而放心孩子异地甚至异国求学,送娃入学顺带考察,其实也是一种适度关心。比那强护在翅膀下,永不让独立闯荡,要强百倍。
孩子要长大,父母先放下。个人成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掌控一切,越线病态的“爱”,不只一个“宋倩”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