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闺蜜家的孩子要入园,6月份的时候闺蜜开始踅摸到底让孩子上哪个幼儿园。
期间她去了一个被很多家长父母所称赞的幼儿园,进去之后看到了一份周计划,果断的选择其他的幼儿园了。
用闺蜜的话说:刚四五岁的孩子,学的内容赶上小学了,把孩子学得以后没有兴趣了。
之后闺蜜把周计划表发过来,确实,数学、拼音、识字一周安排的特别紧凑,而且整一周都很少有孩子玩的时间,放眼看去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其实,对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教育部已多次发布文件明令禁止。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
教育部长陈宝生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学生就是一张白纸, 交给老师,老师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在这之前,左一道右一道,把孩子画的五花八道,这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要严禁这种事发生。"
德国曾经对于超前教育曾做过一些实验,结论是:在学习上疯狂抢跑,确实可以赢得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德国的政府曾主持了一场大规模比较试验,原因是当时社会对于学习,是应该以游戏为中心,还是应该以学科学习为目的的激烈讨论。
当时德国研究者选取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作为样本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只能保持到孩子4年级。
从4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并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
事实上,孩子在3岁至6岁,右脑才逐渐成熟,这时期孩子表现为想象力丰富、创意十足,更多的需要去做一些可以开发右脑的活动。
而到了7岁至12岁,孩子才逐渐发展以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为主的左脑思维。
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学化呢?《爱弥儿》一书中说:"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按照孩子成长的自然而进行"。
1.教学内容小学化:偏重智力教育、强化拼音、写字、算术、英语等能力的培养。
2.教学形式小学化:以单调的集体授课为主要形式,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孩子自主探索。
3.教学布置小学化:教室布置成小学课堂,以课堂教学环境取代游戏化场景。
4.评价维度小学化:把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认识多少汉字和单词,作为评价指标。
5.生活方式小学化:时间全被学习占领,补习班、考试、比赛,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
一位朋友是小学老师,她曾说,"抓成绩先抓学习兴趣,学习有兴趣,不愁成绩上不去。家长一开始只奔着成绩去,就太短视和急功近利了"。
一个朋友家的小朋友,大班时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算术,从10到100以内。
天天2-3页作业,每天只要一写作业就哭。
后来上一年级,成绩虽然没有落后,但是开始的厌学。
等到三四年级后成绩也断崖式下降,孩子更是厌学,多次表示不想学习,不想写作业。
直至中考孩子的成绩还是一般的状态,爸妈束手无策。但是孩子仍旧是"不爱学习,就想赶快长大毕业"。
其实孩子厌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不适合的年纪,学了不该学的东西,把孩子对于文化探索的兴趣提前抹杀。
没有学习兴趣的后果就是孩子开始放弃学习,毕业后再不愿拿起一本书。
俞敏洪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衍生病态。"
"超前教育"让孩子的生活节奏比成人还快、压力比成人还大,这对幼小的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残忍的摧残。
如今孩子学习有一个现象,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学初中知识,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大学再学幼儿园该学的。
因为很多大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成问题,而这些都是幼儿园时期该学的。还有孩子心情不好就结束生命,这个又该什么时候学?
我们的教育太功利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才是教育该有的。都提前了,后面怎么办?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双生子爬台阶"实验:
一个48周开始,一个53周开始,结果却是同时学会爬台阶,而且后学者爬的更快,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会不会是样本有问题?格赛尔又用不同人种、不同家庭文化的双胞胎来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格赛尔由此得出结论:
任何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一定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基础的,脱离生理自然成熟的规律,过度追求所谓的心理成熟,是不可能的事情。
幼儿园小学化的五大危害:
1.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造成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
2.夺去了孩子欢乐幸福的童年,让孩子失去幸福感
4.刮起家长盲目竞争的歪风,挫伤孩子自尊心
5.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但是近年来,被大肆鼓吹的"让孩子赢起跑线上"的思想肆意传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什么1岁背诗、2岁弹琴,4岁学编程,6岁学奥数,急切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恨不得一挥手孩子就变成超级天才。
但是很多父母们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这样"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着——曾经的天才少年魏永康:"东方神童"最后跌落神坛。
他出生两个月就被抱着认字。
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时,基本学完了初中课程。
8岁直接进入重点中学读书。
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时,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但在20岁时,魏永康被学校以"知识结构不完整"以及"生活、交际能力差"等理由,勒令劝退了。
原来,母亲认为,孩子只要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为了让儿子学习更多知识,母亲把魏永康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念高中了,还坚持喂饭。
魏永康去湘潭念大学,母亲就陪读了四年。
直到读研,魏永康独自赴京,但因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甚至无法生存,最后导致被学校退学。
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用危害健康来换取"神童"光环,换来的只是孩子身心的损害,和父母无穷无尽的悔恨。
心理学专家蔺秀云曾说:儿童发展有自身规律,这世上超过95%的孩子都处于正常发展规律,打破这一规律往往会适得其反。
追求天才的超前教育从没有成功的先例,逼迫年幼的孩子学习他接受不了的东西,只会害了孩子一生。
抓住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很多父母看到教育部发文禁止,幼儿园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就会觉得有些懵圈:
"幼儿园不能教,是不是我在家里也不该教?"
"识字、计算都是小学化?那爷爷给宝宝做了那么多识字卡,是不是也要纠正一下?"
"这些都不能教?那我该给4岁的娃娃教些啥子呢?"
首先需要父母们需要树立一份好心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要用超前教育去加速孩子的成长,只要走正确的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开时刻。
其次父母最重要的是: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有特定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期,顺应关键期,给孩子适合年龄、适合认知发展水平的启蒙,才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比如:孩子在5—12岁这个时期,正是发展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
因为处在这个年纪的孩子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有好奇心,而且大脑也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之前看过很多智力挑战节目,很多表现出惊人脑力的孩子,都处在这个年龄:
6岁的陈雨奇在《了不起的孩子》节目现场,单凭脑力就能在10秒内准确算出10个四位数的加减法。
8岁的王浩瑜相继参加《了不起的孩子》和《最强大脑》,在75秒内完成100个3位数的混合算式,速算能力和准确度让评委连连惊叹。
12岁的孙弈东,以最小年龄的参赛选手身份闯入《最强大脑》12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雨奇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从女儿5岁起,就引导她看思维书,做思维游戏题等等,刻意对她的思维能力进行专项训练。
这种启蒙方式我很认同:
不是一味地教孩子死记硬背数字和公式,而是从思维层面对孩子进行应用能力、逻辑能力、专注力的全方位训练,孩子不是只学会单一的某种技能,而是培养最重要的底层思维能力。
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1.3—6岁的孩子,父母怎么发展孩子的语言水平?
2.3-6岁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带孩子阅读呢?
3.3—6岁的孩子,父母该不该教孩子去学写字?
4.3—6岁的孩子,父母怎么来教数学?要不要背乘法表,要不要学心珠算?
孩子正式上小学前,父母一定要有这样一种信念:
玩耍比学习重要、体验比思考重要、户外比室内重要、听故事比认字重要、示范比说教重要、家庭比学校重要。
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在自我探索中不断成长,远远比家长灌输给孩子知识的"填鸭教育"好得多,孩子会更轻松,家长也不会那么焦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幼儿园教育看似简单,却是孩子人生的基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