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你知道了,怎么像用户一样理解孩子的需求和痛点。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战术篇,我会和你说说,如何根据孩子的需求顺势而为,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的一大刚需,就是玩。那么,孩子为什么爱玩,家长又怎么通过玩来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呢?
玩,就是孩子的学习
孩子小时候,很多事情还不能主动去做,他是通过主动配合家长的行动来获得掌控感的。 所以培养主动性,从让孩子主动配合开始。
先说说我自己的体验。
从伊娃两岁开始,我每天早上都得面临两场战役。
先是穿尿布。我一说要穿尿布,他整个人都缩到被子里,把自己包得紧紧的。我得边吼边费尽力气扯开被子,用胳膊压住他拼命晃动的小胳膊小腿,给他穿上尿布。
还没等我松口气,就迎来下一场战役——起床吃饭。伊娃总是到处跑,我在后面一边喊一边追,最后都是气喘吁吁地把这个大声尖叫的熊孩子捉住,拎到餐桌前。
孩子为什么这么折腾呀,为什么就不能主动配合呢?我相信很多新手爸妈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到一本书才有了答案。
这本书叫做《如何说小孩子才会听:给两到七岁孩子父母的生存指南》(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 A Survival Guide to Life with Children Ages 2-7)。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亲子育儿专家,给父母提供育儿咨询。两人把平时积累的大量真实案例进行提炼,总结出经验教训,以及实用的亲子沟通工具。
作者认为,父母搞不定孩子,因为大人和孩子的关注点完全不同。大人重视规则和秩序,比如整洁、准时和安静,但这些孩子都不在乎。孩子关注自我,喜欢玩和想象,而这些对大人来说就没那么重要。
其实玩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然阶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创始人皮亚杰认为,从幼儿到少儿,孩子正是通过不同的游戏来感知和适应外部环境的。
0~2岁的幼儿,会通过练习性游戏,即不断摆动身体,重复动作,来练习复杂的运动技能。
3~7岁的孩子喜欢玩象征性游戏,比如驾着木棍当马骑,把椅子排成一列假装是火车。这是因为成人的世界对孩子来说太难理解了,所以孩子就通过幻想和假扮,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样,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外部世界,获得情感的满足。
7~12岁的孩子慢慢开始发展规则性游戏,通过和其他孩子交往,参与团体性游戏,来理解社会契约和社会关系。
最后,游戏会逐渐被严肃的工作替代。
皮亚杰的儿童游戏理论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一,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游戏规则,和成人不同。所以,要让孩子配合,就得按照孩子的方式来做事。
第二,孩子是通过玩游戏来学习的。所以,简单说教是没用的,需要把学习包装成游戏,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从中来体验和了解世界。
怎么用玩让孩子在生活中配合你
那要怎么做呢?
我刚才介绍的《如何说小孩子才会听》,给了两个建议:
一是拟人化。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孩子周围的事物都“活”起来。
第二,就是把生活中枯燥的日常事务趣味化,把它们包装成游戏或者挑战。
一句话,我们要——抛弃逻辑,和孩子一起玩!
现在说说,我自己的实践。
第一个做法是用拟人化,解决孩子穿尿裤的问题。
为了让伊娃穿上尿裤,我给伊娃编了一个“尿裤宝宝”的系列睡前故事。尿裤宝宝是伊娃的好朋友,陪伴他在梦里的世界探险。
“尿裤宝宝有什么本领呢?”伊娃问。
“他可以变成船、飞毯、滑翔伞等各种工具,在危险的时候救你。”我说:“但是他毕竟是宝宝,只能救你一次。”
“那下次探险怎么办呢?”
“不要担心,只要第二天睡前,你穿上一张新的尿裤,尿裤宝宝就会再来找你。”
这个系列故事伊娃非常爱听。每天睡前,他都会主动去穿尿裤,要求和尿裤宝宝一起听他们的故事。
第二个做法,就是把日常生活趣味化,解决伊娃起床拖拉的问题。
早上起来后,我会和伊娃说:“今天我变身了。我是一只大白鹅。”我一边说,一边伸长胳膊,做出挥舞翅膀的样子,“你是一只小白鹅。我们两个谁先去草地吃虫子呢?”伊娃大喊:“我先到,小白鹅先到。”他赶紧下床穿好衣服,我们就一前一后,挥舞着胳膊去餐厅了。
每隔几天我们还会换个角色,有时候是幻影忍者,有时候是恐龙。每天早上,伊娃都很期待,自己会变成什么小动物。
以上两种方法,比较适合2~3岁的孩子。和小孩子讲道理很难,需要靠幻想打开他们的心灵。
怎么用过家家让孩子成为主导者
但是到孩子大一点了,纯幻想的游戏就不那么奏效了。
3~7岁的孩子逐步开始和外部世界打交道,认识社会并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希望通过主动做事获得掌控感,最常玩的游戏就是角色扮演,也就是通常说的过家家。
玩过家家,孩子通过模仿大人工作,来增强自信心;有时还需要和别人配合,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社交和情商能力。这实际上是孩子通过模仿和协作,来理解外部社会以及相关的规则。
我们在家最常玩的角色扮演游戏,是“照顾妈妈”。
游戏一开始,我就躺在沙发上,表现出非常虚弱的样子。两个孩子连忙给我盖上被子,垫上枕头。然后问我,想要什么服务?
“我要喝水。”我说。
然后,他们马上去倒水。倒了一杯凉水,老大倒了一杯热水。
“那我应该先喝哪杯水呢?”我问。
老大说:“你可以先喝凉水。凉水喝完了,热水也变温了。”
然后,我提出想吃点东西。他们于是把橘子一瓣瓣剥好,喂给我。然后搬个小凳子,放上小碟子,里面放上核桃仁、杏仁和饼干。
我又提出要轻松一下,他们就给我找书和iPad,还会劝我:“多休息,不要看太多iPad啊。”
除了照顾妈妈的游戏,我们还玩过医生和病人、老师和学生等游戏。每次孩子们都玩得很带劲。
过家家很多家庭都玩过,这里说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游戏里最好让孩子扮演掌控者。
无论是做照顾者、医生还是老师,都是生活中属于主导者的一方。让孩子主导,就能获得平时无法获得的体验,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让他们去换位思考,“主导者”是不是真的那么有力量,怎么和他们打交道。
其次,玩游戏是为了解决问题。
“照顾妈妈”的游戏,是为了让自己轻松地带娃。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是为了降低孩子对医院的恐惧。通过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可以考察孩子的学习情况。你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孩子适应的场景,都可以包装成为游戏。
第三,游戏要根据家长个人的需求和喜好设计。
比方说我是一个“懒妈妈”,能动口就不动手,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绝不站着。所以我设计的游戏都是简单易操作的,也不需要太多的工具,甚至直接躺着就可以玩。如果你特别喜欢运动,那么完全可以设计成户外的体育游戏。
这三点都是为了让“玩”更高效,更有可持续性。因为爸爸妈妈玩得投入,孩子也会投入。只有好操作,能够解决问题,才能不断玩下去。
怎么用玩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爱玩的天性不光能搞定孩子生活上的问题,还能让他们主动学习。
一听这个,你是不是头疼?把学习设计成游戏,我不会啊。不用担心,现在你随时可以找到大量高质量的教育游戏资源。对家长来说,最方便的就是选择合适的资源,无论是书、App、音频还是视频。
在过去的八年里,我每年都会在网上发布给孩子选的书单和App清单。我家两个孩子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启蒙,包括字母认知、自然拼读、拼音、十以内的加减法,都是用App来帮忙。
另外,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要借助生动有趣的书。我把八年来积累的精华清单放在最后,供你参考。
不过,“好玩”只是引发孩子的兴趣。任何精心设计的游戏式学习,孩子还是主要想着玩,学习只是附带的结果。要持续进行更复杂的学习,还需要毅力、有效的督促以及科学的方法。而且,驱动孩子去做复杂而困难的学习,是多样化的需求,还不仅仅是兴趣。
游戏不能解决和孩子沟通的所有问题,就好像孩子也不可能永远在幻想中应对外部世界。作为父母,使命是陪着孩子,增长他们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所以,家长要增强对孩子的了解,挖掘他们的多重需求和痛点,来一套组合拳。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继续分享如何挖掘孩子其他的需求,去培养他的主动性。
本讲小结
好了,这一讲我主要讲了培养孩子主动性的第一个战术,就是顺应孩子爱玩的天性,通过讲故事、把日常事务趣味化以及角色扮演游戏,来让孩子主动配合你。
课后作业
你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玩的?孩子最喜欢玩哪些游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