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秦巍副主任医师原创
如何才能认识手足口,制服手足口,远离手足口。
手足口的典型症状如果孩子全身皮肤尤其手、足、臀出现点状,小米状或芝麻状红色皮疹、疱疹,同时口腔或咽喉粘膜出现了疱疹或溃疡,那就可以诊断为手足口病了。出现该病时,除了以上表现,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发热、咽喉疼痛以及因咽喉疼痛引发的进食明显减少和哭闹等表现。
如果只有典型皮疹,没有口腔或咽峡疱疹也可以诊断手足口,这部分患者通常不严重。
如果没有皮疹,只有口腔或咽峡疱疹通常不诊断为手足口,仅仅诊断疱疹性咽峡炎,但不代表后续病程不会出疹,只是暂不诊断。这种情况应视为不典型手足口或者早期手足口,治疗和手足口基本一样,一样需要警惕手足口的并发症。
手足口病有的发热有的不发热,原因尚无确定的解释。但通常持续高热的孩子会显得更严重一些,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医生和家属都应更为小心。
手足口病怎么引起的?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手足臀口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伴有发热。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病毒有100多种,其中已知能导致手足口的大约有20多种,这些病毒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基本上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也无需避开,是生命过程中建立健全抵抗力的必须经过的关卡。在我国,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其中柯萨奇病毒主要导致轻型手足口,肠道病毒71型是导致我国重症手足口的主要病毒。
病毒在患者的口咽、鼻咽,肠道复制,在皮肤起的疱疹里面也有。所以,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这些含有病毒的物质接触过的地面、墙壁、玩具可能有病毒附着,当然也有很强的传染性。当健康的孩子经口摄入这些病毒,比如玩了有病毒的玩具之后吃手;或者患病的小朋友拥抱时,碰到了皮肤上的疱疹,之后吃手;或者直接舔到有病毒附着的玩具、墙面等,都会导致发病。
另外,部分病毒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如果患儿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也会导致得病。
好发年龄: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尤以3岁以内更常见。
好发季节:该病全年都可以发病,但在学生开学以后逐渐增多,暑假寒假病例骤然减少,符合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
手足口预后:手足口病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多数为普通型,部分症状较轻的无需治疗就能自行恢复(单纯病毒感染未合并局部化脓的患者有自愈倾向)。
某些年份手足口的重症患者会特别多,这和致病病毒的随机变异有关,比如2008年,就出现大批并发脑炎的重症患者,死亡率格外高,但大多数年份重症患者比例都不会很高,在1%上下。
如何辨别重症手足口?有以下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持续高热:体温持续大于 40℃,退热剂难以奏效;
神经系统异常: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嗜睡、频繁呕吐等表现,有时会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就是肌肉在抽搐);惊厥甚至昏迷。
心衰前表现:孩子呼吸和心率明显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皮肤出现花纹。
手足口病用什么药治疗?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那我不用抗生素,就用些抗病毒药行吗?答案是不行的,因为目前没有抗肠道病毒的药,所以不要随便使用诸如利巴韦林(病毒唑)等,可以咽喉局部使用重组干扰素喷雾,可以有效抑制咽峡疱疹进一步发展。
使用豉翘退热颗粒、柴桂退热颗粒等口服中药相当于安慰剂,如果口感不接受,反而增加呕吐腹痛等不适,不如不用。
那怎么办呢?其实家长们不要惊慌,手足口病绝大多数(98%以上)是普通型,属于自限性疾病,就是不用治疗自己也能好的。所以,我们做好对症处理,缓解宝宝不适后,等待疾病消退就行了。
对于已经咽峡化脓,白细胞明确增高的病例,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若口服困难可以输液治疗。
疫苗只能防一型病毒,还有必要接种吗?目前,我国研制出了世界上唯一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准确的说是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疫苗,对预防重症手足口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月龄之上,5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接种该疫苗,一共2针,间隔至少1月。
该疫苗只对肠道病毒71型有预防效果,保护效率为90%左右,对于其他20余种肠道病毒没有预防效果,所以,大家也不要以为接种了这个疫苗就不患手足口病了。
我们建议越早接种对孩子的保护作用越好,最好在1岁前完成接种,因为越小的孩子,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几率越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