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一条消息,一位父亲急着给重病的爷爷看病,却因为开车超载1人被交警拦下。为了50元罚款而焦虑暴躁的父亲,竟然把自己亲生的3岁孩子狠狠扔在马路边,就要开车离开。可怜的宝宝头都磕破了,却赶紧爬起来追上爸爸,哭着求爸爸不要丢下自己。
看到这揪心的一幕,网友们愤怒的指责这位父亲,怎么能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更有网友狠狠的留言:有气自己撞墙!
谁没有过“撒气”在孩子身上的经历?尽管不能认同这位父亲的行为,但我却不得不说:这位父亲当时的感受,我能理解。真正有孩子、自己照顾过孩子的父母们,请扪心自问:是否曾经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老公自己啥也不管,却埋怨家里像个“垃圾堆”!老板又打来电话,说方案被毙了要重新做。这时孩子却跑过来要吃零食,并在你拒绝之后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多少妈妈会在此时忘了“温和而坚定”的原则,冲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屁股?
虽然没有把孩子“抡起来”丢在马路上,但当父母在盛怒之下吼出:“我不要你了”、“你是废物”这样的语言,带来的伤害一点不比被丢在马路上来得少。
“撒气”带来的巨大伤害知乎上有个问题“从小动辄挨打被骂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吗?”在四百多条留言中,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最大的,不是父母为了自己前程操心的管教,而是那些莫名其妙的“撒气式”的打骂。
这些小时被“撒气”打骂的孩子们,长大后或多或少的面临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常年靠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会在紧张时当众呕吐不止,有些难以信任别人甚至不能恋爱,有些憎恨父母老死不相往来。
遗憾的是,即使我们知道了撒气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伤害巨大。但到了那个愤怒的节骨眼,许多父母仍然会重蹈覆辙。
为什么父母会“撒气”在孩子身上?“我知道不该用孩子‘撒气’,但总是忍不住”,一位母亲曾这样描述他的困惑,“每次跟孩子发火之后都特别后悔,可是到了下一次,这一切还是反复重演。”
自卑感及其心理补偿机制为人们犯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德勒
心理学认为“撒气”是一种“补偿行为”。当人们感受到安全感不足、自卑感爆棚、或者遭遇挫折、个人期望与现实生活背离太远的时候,就会启动心理补偿机制。而这种心理补偿机制让人们寻找“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
当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打骂孩子一顿显然是让父母立刻得到控制感和安全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孩子不但“打不过”父母,更在心理上完全依赖父母。无论如何对待孩子,他们还是会一边哭泣一边抱紧父母,求他们不要丢下自己。
许多父母靠着这种方式,从孩子那里得到了掌控感和安全感的“自卑心理补偿”,并且乐此不疲。像吸血鬼一般,一次次粗暴而残忍的把孩子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吸走,来慰藉自己。这让许多孩子即使到了成年,仍然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你我皆凡人”,当人们经历世事的艰辛、琐事的烦恼,会焦虑、会生气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要求一旦为人父母之后,就要永远保持温柔、理智,这就像让人“一夜成佛”一样不现实。
我也跟大家一样,曾经不自觉的找孩子撒气。不过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极少发生。因为我在实践中,找到了三个方法。
“三句话分手“李玫瑾教授有个论断:两个人互相怼三到五句话,如果不及时分开,就能吵起来。这个论断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非常准确。
就在前两天,孩子其实刚刚看了一会儿手机,心情本来不佳的我一看到就火冒三丈:“定时了吗?就知道看手机!说你还不高兴,又摆脸子给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在“撒气”了,赶紧跑到房间里躲起来,“眼不见为净”。
等我自己在房间里刷了一会儿手机,心情平静了再出来的时候,孩子的“手机时段”已经结束了,跟弟弟玩轨道呢。我也不再看他们不顺眼,还感谢哥哥可以陪弟弟玩,让我可以干自己的事儿。
这就是“三句话分手”,当发现自己情绪濒临失控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开”。这不是在犯“怂”,而是成熟和智慧的表现。不但如此,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更加平稳和可控。
我家的“风暴预警”忘了是因为什么,我在给孩子们做晚饭的事后已经心情烦躁。吃饭时,我尽力压抑,看到老二再次把桌子、地上弄得惨不忍睹,我感觉自己马上就要爆发了。
于是我告诉两个孩子:“妈妈今天的心情很差,就像外面的台风黄色预警,马上就要爆发了。”说完这些话,我迅速离开餐桌,躲开两个孩子,去写稿了。
想不到,两个孩子听懂了我的“求救”,11岁的老大告诉弟弟现在不要去烦妈妈,还带着他一起把餐桌整理干净、碗也洗了。我心理的风暴,就这样被两个孩子温暖的阳光驱散。
从那以后,在我家的黑板上,偶尔会出现一团“愤怒的黄色”,那是我的风暴预警。当我觉得心情烦躁的时候,就会在黑板胡乱划下黄色或者红色的一团。孩子们就知道妈妈今天不高兴,少惹为妙。有了风暴预警之后,家里的风暴反而少了许多。
发火用语:“我气死了”有时候读到“鸡汤”里要求家长时时以孩子的心理感受出发,时时保持“温柔而坚定”,总觉得这人一定没有真的为人父母。因为只要是正常人,“城门失火”的时候,难免会殃及孩子。不过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尽可能把影响降低到最小。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使用发火用语。建议每位父母都提前准备一些发火用语,这样“撒气”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会使用这些伤害不大的语言。
发火用语的原则是以“我”开头,比如:“我急死了”、“我太生气了”、“我失望透顶”、“我真不知道要怎么办好”。这种语言的好处是,它主要表达“我的生气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的无能、糟糕和愚蠢,这会把伤害尽可能的控制在“城门以内”。
当然,如果您意识到,上一次发火是在“撒气”,真诚的跟孩子说句“对不起”也是很有效的方式,您会惊讶于孩子的大度。如果能再跟孩子聊聊自己的焦虑,和那些让自己不知所措的事情,孩子会用他稚气又温柔的独特方式,给予您不曾得到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自然发生的,既没有好坏之分,也无法让它凭空消失。所以关键不在于要求家长不生气、不焦虑,而在于父母们应该学会正确的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用更积极的方式获得“心理补偿”,代替简单的“撒气”。
如果文首的那位父亲,能够学会这些方法。在他为了父亲的身体焦虑,又被警察拦住的时候。他就可以自己先找个地方冷静一下;或者告诉孩子自己马上要爆发,孩子就不会抱着爸爸的腿不放;他甚至可以冲着孩子大吼:“我急死了!”“我要怎么办?”这样发泄之后,也许他就能冷静下来,跟交警商量送老父亲去医院的事如何处理。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男孩。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