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比较发愁,孩子都七八岁了,整个幼儿期都只沉迷于过家家,其他的都不感兴趣,难道将来是要去做演员吗?
当我试着把她的注意力引到读书或者玩其他游戏上面,她都不为所动,坚持着沉浸在自己的剧情里面,非常入戏,而且给我设计好台词和动作,要求我也要情绪高涨的积极配合她的“尴演”……
作为非专业演员的我经常觉得心好累,比上班还累。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来自我内心对这个游戏的质疑。“过家家这种游戏,偶尔玩玩就算了,天天玩不腻嘛?而且它是不是一种有营养的游戏呢?一天的时间这么有限,多看点书不好吗?”
过家家,也就是假扮游戏,究竟为什么对很多孩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对于痴迷假装游戏的孩子,要不要引导他们把兴趣转到别处呢?
这样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
01
什么是假装游戏?
孩子从一岁多就开始玩假装游戏了。比如拿起一块积木,模仿大人,假装打电话。
假装游戏的内容会因为每个孩子的兴趣喜好,还有文化背景而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假装游戏。
有些家长不鼓励孩子玩假装游戏,其中一个担忧是:担心孩子沉迷于幻想,无法与现实区分开来。
科学界有一项研究,针对孩子对幻想、现实和魔法是如何理解的。研究发现,孩子从开始假装就不会混淆现实和虚构了。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会把“跟一棵树说话”列入“只是假装”的类别里。
玩假装游戏是不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呢?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保罗·哈里斯在《理解孩子的世界:想象力的工作》一书中写到:“假装游戏并非是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参与,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所以,假装游戏非但不是对现实的逃避,反而是对现实的参与,而且它有助于孩子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
02
假装游戏的益处
假装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
研究人员让4岁的孩子玩一个复杂的开锁游戏,看孩子能坚持多久。他们让一组孩子假装蝙蝠侠,并戴上面具,开始开锁,另外一组是常规组。
结果发现,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孩子会花更多时间研究,也会尝试更多不同的开锁方法。这个研究结果被取名为“蝙蝠侠效应”。
复杂的开锁游戏对于4岁的儿童来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任务,需要孩子有比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和毅力,在一般状态下,孩子也很容易因为遇到阻力而放弃。
但是,当孩子自动代入一个在他们的意识中富有力量感的角色时,他们的潜力被更好的激发出来:我是蝙蝠侠,是超级英雄,我不再是弱小的孩子,我一定可以。
当有了这种信念,本来复杂的任务,也变得富有挑战和魅力,专注力和力量感都得到了加强。
假装游戏把孩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中,孩子以这个角色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模似角色的性格、逻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意志等,从而在无意中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假装游戏与人类的一项特殊能力相关,即反事实思维能力。
什么是反事实思维能力?就是,假设,猜测,思考世界可能存在其他方式的能力。
其实我们大人也会有反事实思维,比如:
上班迟到了,我们会想,如果昨天早点睡,今天早起床就好了。
如果我彩票中了一个亿,我要做点什么。
孩子的假装游戏过程,其实是把大人在脑海中的这些“如果……就……”以他们的视角和思维演绎表达出来了。
这种反事实思维,会不会就是空想?会让人沉溺于幻想的世界呢?
事实上,反事实思维能力,不仅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之源,而且对于人类改变世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多项研究证实,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想象性玩耍与成年后的创造性表现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曾经在童年时代有过极为丰富的假装游戏的玩耍经历。
孩子玩假装游戏的过程也是如此:我假设自己是蝙蝠侠,我如何拯救世界;我假设自己是妈妈,我会怎样照顾自己的孩子。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首先进行假设和想象,然后付诸行动,这就是孩子在探索不同可能的方式,他们会模仿,也会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超越,创新。
3. 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喜欢玩假装游戏的孩子也更早的发展出高级的“心智理论”,即对他人的动机和目的有更敏锐的理解。
简单来说,假装游戏有助于增加孩子对伙伴情感情绪的理解。
孩子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在理解自己假装角色的同时,更要理解游戏对方的假装意义。只有理解了游戏同伴外显行为背后的含义,才能达成游戏的沟通与默契。
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学习与人沟通、合作等社会交往方式,学会理解他人,同时增加愉悦感,情绪也得到了健康发展。这些又都为孩子的社会化提供了平台和发展空间。
03
假装游戏怎么玩?
可能有的家长还是有些苦恼,比如“我的孩子特别喜欢重复那些已经玩了成千上百遍的假装游戏,玩来玩去也没什么新意,台词来来回回还是那么几句。怎么办呢?”
我们作为家长,除了作为孩子游戏的参与者,还能做些什么呢?
1. 丰富素材和游戏拓展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玩假装游戏的时候会自己准备一些道具。
比如,玩甜品店的游戏,他们会自己准备甜品,准备钱。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再多想一想,甜品店里还有什么:比如门店logo什么样,设计一个出来,引到他们观察和回忆,甜品是怎么摆放的,甜品师的衣着是怎样的等等。细节上更加完善和扩充一下。
2. 制造突发状况和困难
比如,当孩子玩医生游戏时,假装病人不配合,假装出现各种状况,各种曲折。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孩子遇到困难时很少想到要逃避,这对他们处理现实问题的心态和能力都能起到锻炼作用,增加了应变能力。
3. 生活习惯和技能的引导
我经常跟女儿玩的一个游戏叫做假装吃饭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会试着引导她去布置餐桌,摆放碗筷,收拾、清洗餐具。
进餐过程中也会讨论一下,如何保持一些用餐习惯:不挑食,不四处走动,不用手抓食物等等。还有一些用餐礼仪,都可以在游戏中练习。
好玩的是,现实生活中她之前一直不愿意遵守的一些规则,在我们玩假装游戏时却特别配合。这大概就是游戏的力量吧。
4. 让孩子做主导和老师
让孩子自己假装是老师,给我们讲解那些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读一本书,解释一个玩具的功能,或者请教他们如何画一幅画。
他们玩假装游戏的过程,就是知识输出、思维整理,并且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的表达,甚至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理解并且内化了。
5. 全情投入
很多家长可能也会跟我之前一样,对孩子的假装游戏不以为意,表演也很敷衍,或者一会忙这一会忙那,心不在焉。
原来之所以有“别人的孩子”,是因为有“别人的父母”。
当我们投入和认真的时候,孩子也会受到我们积极态度的影响。而这种认真和不敷衍的态度也会扩散到其他对人对事之中。
回到最初讨论的话题,对于一种游戏,我们究竟是不是应该持有“有益就多玩,无意义就少玩”的原则呢?我们陪伴孩子玩耍,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达成一个特定的目标吗?
陪伴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孩子将来成才,是为了有更好的社会地位,有更好的经济实力吗?
我觉得应该是亲子,它应该是排在其他目的之前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和忘记。
最近,我在看的一本书上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这段话是这样的: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园丁与木匠》
不论什么游戏,假装游戏还是解题游戏,游戏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快乐呀~
我们满怀热情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非要带他们进入我们的成人世界。通过分享孩子的快乐,我们也会重拾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与满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