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贝做英语启蒙时,很多爸妈担心:同时学习多种语言,我家孩子会不会搞混了,最后英语没学好,中文也说不利索?多语种教育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语言环境?
首先,发出这些质疑声音的家长一般都是出于6岁之前孩子的家长,那么,6岁之前到底是学习语言的最好阶段? 还是学习多种语言容易产生混乱的阶段呢?
6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关于语言学习,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关键期假设”。
这是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的,提出6岁之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二岁开始边化,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边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在婴幼儿阶段,大脑接受的刺激越多,神经突触育得会越密集,神经突触之间建立的连接就会越多,丰富的语言刺激有助于婴幼儿大脑语言中枢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下面这张图,其中横坐标是人学习一种新语言的年龄,纵坐标是学会一种新语言的概率。
正如上图所示,6岁之前的婴幼儿学会一种新的语言的概率非常高,但是从6/7岁以后,这种语言学习的能力逐步下降,与“语言习得机制”在6岁左右消失吻合,大约在成年后的39岁左右接近消失。
孩子双语学习是否会产生混淆?答案是不会混淆。在单语家庭,爸爸妈妈包括祖父母辈都说汉语,但是平时生活中祖父母辈人会跟宝宝说方言,我们会发现宝宝在对爸爸妈妈说话时是普通话,而跟祖父母辈人说话时会立刻“切换”到方言(中国某些地区的方言等同于第二外语),同样这种“切换”不需要任何时间,也不会造成任何“混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研究显示:因为有一个专门的“触发器”控制双语间的任意“切换”。双语者是可以选择是否触发的,随着语言的逐步掌握是可以无意识“切换”的。这种“触发器”像一个仪表,仪表的指针可以左右摆动,指向其中一种语言,也可以指向中间。一般儿童双语者的指针趋于中间位置。
小宝宝的大脑的运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许多,能自动区分、建立好几套语言系统,所以宝贝早早接触第二语言时,爸爸妈妈们可尽管放心。
学两种语言一定比一种语言好吗多伦多约克大学就双语环境和单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实验对象是63个24月大的婴儿。其中多语婴儿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两种语言。实验内容是让婴儿参与一系列检测他们思维的自控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测试。
这个测试是这样的:给两组婴儿看同一组图片,顺序随机。图片中是大水果包含小水果的画面,比如说一个大香蕉里面包含一个小橘子。随后要求被试者指出途中的小水果是哪个。
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在大多数测试中两组婴儿的表现都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在有一项测试中,双语婴儿的表现要明显优于单语婴儿,双语组的婴儿在这一测试中有50%的正确率,而单语组的正确率只有31%。
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婴儿还是儿童,相对于单语者,双语者至少有如下两点认知方面的优势:
1、双语者比单语者面临更多的新颖的双语信息。在双语家庭里孩子不仅是要学习另一门语言,而是要在学习两门语言的同时学会区别所听到的是哪一门语言。这并非是不可能的,因为学习同时两门语言要求更高的信息处理效率,孩子可以通过发展技巧来应对这一挑战。
2、双语者比单语者选择性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都比较强。双语宝宝拥有两套或多套并行的语言系统。在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时候,他们首先要进行选择,从两套或多套语言系统中选择出一套最适合当前会话语境和对象的语言。
其次要进行抑制,抑制其他的语言系统,这样才能保证被选择的那套语言顺利运行,不致受到干扰。这一过程锻炼就很好地锻炼了说话者抑制冗余信息,专注于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种长期的锻炼使得双语者在这两方面的能力显著优于单语者。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那个震惊媒体的4岁女孩,小小年纪的她熟练掌握7种不同的语言,并且没有特别明显的口音。
我们知道,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环境。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方式和婴儿学习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成年人在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时候一般来说会利用母语作为翻译的工具和手段,而孩子学习语言是一种完全自然的过程,是环境造就的结果。家庭环境中两种语言利用率越高,孩子分辨两种语言的能力越强。
同时,爸爸妈妈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建立稳定而持续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外语学习融入生活细节,成为日常规律的一个环节。同时,少一点功利心和焦虑,多一份用心和坚持,让孩子以自然快乐的状态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