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弟弟!”二胎家庭手足矛盾不容忽视,父母需要学习处理方法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01 从两代人对手足之情的差异说起

在父母成长课上,正在讨论如何养育多子女。

有一个家长提到一件发生在18年的事件:14岁的姐姐因为弟弟发现自己深夜不睡觉玩手机,害怕弟弟向父母告状,而将弟弟杀死并埋尸。

在庭审时,这个姐姐在老师和邻居看来文静乖巧,从不惹事的女孩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平时对弟弟很偏心,只要自己和弟弟发生矛盾,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都会被父母指责。让这个姐姐非常不满的是,父母给弟弟买手机,却不给自己和妹妹买。

显然,这个姐姐因为父母的偏心,感受到深深的不公平、不被爱和重视。弟弟被杀,一定程度上说,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课堂上的父母们感叹,一个14岁孩子,仅仅因为“看手机被发现,怕被告状,而杀害弟弟”的行为,让人不敢置信。因为自己这一辈,排行老大的照顾弟弟妹妹,被视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这件事情确实震惊了我。作为老大,我总是承担着很多的责任,小时候各种家务事都落在我头上。我们成年了,弟弟妹妹还是跟小时候一样依赖我。结婚、买房、孩子上学都要我来操心。连父母也认为,自己老了,我这个做老大的理所应当得承担。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还有别的选择或者应该有别的选择。但其实心底里一直感到很累,感觉身上背负着一个大家庭,我得拖着他们走,而他们趴在我背上,好像也心安理得。”

这两个成长于不同时代且身为老大的姐姐,对待手足的态度,让我们不禁思考,现在的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和更好地处理子女矛盾?

02 这一代的子女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作为父母,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自己的童年时代,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孩子”。

父母第一个应该意识到的是:时代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孩子们观念的变化——我们的子女不再只是顺从、听话。

不像几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成年人,尤其是妈妈,已经不再给孩子们树立“顺从和服从”的榜样了。

我记得小时候去一个比较偏远的亲戚家做客,女主人做好饭之后,就在厨房收拾。男人们坐在桌上吃饭喝酒,等他们吃完,女人才把剩饭剩菜端到厨房去吃。关键是,女人不会觉得委屈,而是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符合情理的事情。那种文化下,很少有人质疑“爸爸说了算”的观念。

在那个时代,“顺从”的样本天天可见。除了妈妈顺从爸爸,孩子听从父母,还有职员屈从于自己不认同的上司,以免丢掉饭碗;学生、家长对老师都是恭恭敬敬,就连老师因为学生“笨”或者“不听话”体罚时,父母也会认为那是“管教”应该做的…….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90后职员,可能会因为自己不认同上司的观念,为了“自我价值”而不辞而别;学生们会在课堂上质疑自己的老师;老师体罚孩子,那家长是完全不会同意的。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当父亲失去对母亲的控制权时,父母双方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这句话的意思是,“榜样”对孩子们的影响很重要。

这并不是父母没有做好榜样,而是时代的趋势,没有人愿意继续扮演“卑下和顺从”的角色。

父母应该充分在意这一点,孩子们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的认知也会追随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父母需要注意的变化是,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相反,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的太多,而无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从小时候那个匮乏的时代走来,很多现在的祖辈和父母都觉得:现在生活终于好起来了,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遭罪”了,因此,他们过多的包揽孩子该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过得更舒适,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发展承担责任的机会。这样的成长,会培养出一个缺乏同理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而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们对子女的期望更高了,对孩子们的要求和控制会更加严厉。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基本上很难得到让自己感到很能干的锻炼机会,同时还经常因为达不到父母期望而遭受指责,甚至羞辱。

孩子们因此形成“我不好”的信念,既然做不好,不如破罐子破摔,干脆将精力放在反叛和逃避的行为上。

03 当下的父母如何对待家庭中的手足矛盾

孩子们不再盲目顺从,他们需要平等和尊重。

而这种平等和尊重,不仅是口头上的,更是发自内心的,是需要落实到行动层面的。

首先,当父母计划要生弟弟妹妹时,需要提前给哥哥姐姐做好心理建设工作。

很多父母认为多生一个孩子,是父母的事,和其他的孩子没有关系。

但是对孩子来说,这确实一个天大的事:这意味着有一个和他一样重要,甚至比他还重要的人,要和他分享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父母之爱。

就像有人要抢夺你看重的东西,在你不知道对方是敌是友的时候,你不会轻易拱手相让,你会拼命保护,哪怕得不到宁愿破坏也不肯给别人。

在父母没有跟孩子解释清楚的时候,孩子会根据自己感受去判断——父母不再爱自己了,自己的领地被入侵。

当然这样的判读不是客观真实的,但是如果没有听到大人们的解释,他们只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基础做判断。而这样的“错误判断”,会导致他们采用“错误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所以,父母计划要弟弟妹妹时,应该提前让大孩子知道即将来到这个家庭中的新成员是什么人,他和大家的关系是什么,他刚出生的时候需要什么,他的到来会给大家带来哪些欢乐,都和孩子讲一讲。

在父母怀孕期间,让出生的孩子一起参与和胎儿的互动,比如摸摸胎动、给孩子取名字、准备婴儿用品等,从小培养手足之间的感情。

这样做,不仅能缓冲新生儿突然降临给孩子带来的不知所措,也能让大孩子对新生儿充满期待和好感。

第二,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和父母在一起的“特殊时光”,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都是重视的。

虽然父母提前做了心理建设,但是当新成员正式加入家庭,父母对新生儿关爱有加的时候,当大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明显减少的时候,当父母无暇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跟大孩子解释变化的时候,大孩子仍然会表现出抵触、敌意甚至报复行为。

这个时候,爸爸和妈妈一定要关注到大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不要认为孩子也应该和大人分担,应对新成员带来的混乱场面。

父母应该做的是,至少有一方能够花一些时间陪伴大孩子,让他感受到新成员来了,自己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仍然是被父母深爱着的。

有一个同学,她在儿子5岁的时候生了老二。在孩子出生的头三个月,因为妈妈对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顾,哥哥不能理解和接受。他充满了愤怒,只要见到妹妹就要打。而爸爸因为长期出差在外,以至于妹妹出生的前几个月哥哥都要被奶奶带走,哪怕短暂回到妈妈身边的时候,也必须有大人时刻看着。

妈妈很是焦虑和困惑,一直认为是儿子孩子脾气太暴躁了,不知道该怎么治这个坏脾气。

后来,她了解孩子的心理,才理解了孩子。因为儿子还小,理性思考能力比较弱,不可能做到妈妈说的“妹妹刚出生,你应该和妈妈一起照顾她。”他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满足了之后,他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不去伤害妹妹。

我建议她和儿子之间,要有比较多的“特殊时光”。

于是老二半岁以后,只要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她都让奶奶带妹妹外出散步,单独陪伴儿子。现在哥哥已经能和妹妹和谐相处,还经常在外面“保护”妹妹。

第三,父母要营造互相合作而非竞争的家庭氛围。

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家庭中,孩子们会有明显而独特,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比如这个孩子爱学习,那个孩子爱运动;这个孩子喜欢热闹,那个孩子喜欢安静;这个孩子能说会道,那个孩子不爱表达……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解释说:孩子基于对自己生活经历的理解,由此做出利于自己“生存”和“成长”的决定……孩子们会把自己和兄弟姐妹进行比较,而且会认定,如果自己的手足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自己唯一的选择是以下四个选项之一:

在其他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努力做得比其他孩子好;
反叛或报复以获得关注;
觉得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有不一样的特点,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是为了竞争超过自己的兄弟姐妹,就不一定是好事。父母要让孩子们之间合作,而不是竞争。

首先,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学习合作的榜样。

其次,父母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表达出对他们的欣赏,而不是进行比较。

如果一个孩子拿着他认为很好的画给你看的时候,你可以说:“哦,你画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景象,里面还有几个小朋友在嬉戏,我感觉他们很快乐。”接下来孩子可能会开心地给你介绍这幅画。

如果你说:“这个太阳不应该是黄色的,应该是橙色的,这几个人也画得太简单了,你看看你哥哥画的多好……”孩子可能会很沮丧地默默走开,以后不想再跟你分享了,而且兄弟之间就可能产生嫉妒和竞争。

父母的比较可能是想促进“较弱”孩子的进步,但是却会激发他对被比较孩子的厌恶,甚至对父母的怨恨。

相反,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特点被欣赏时,他想到的是,我如何强化“这个闪光点”,做得更好。而不是把心思花在超过哥哥,或者在某些方面“打击”哥哥上面。

第三,让孩子们参与家庭事务,都能有价值感。

让孩子们多参与家庭事务,并且注重合作式地参与,是让孩子们有价值感的重要途径。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当他们能为家庭做出贡献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比如有妈妈说,我会让姐姐帮我给妹妹喂饭,很乐意帮妈妈分担,而妹妹也很喜欢姐姐喂。最后姐姐喂完,还主动帮妹妹整理餐桌,超乎妈妈的预期。

还有的妈妈说,当两兄弟都不愿意接受妈妈分派的收拾玩具任务时,妈妈让他们俩自己分工,怎样把他们的“游乐场所”收拾干净。结果两兄弟很好地商量,并互相监督,顺利的完成任务。

当每个人都能通过合理的渠道获得价值感,就没有必要再通过“错误行为”去获取了。

总之,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内心有平等而尊重孩子的观念,并付诸实践,孩子们一定能和谐相处。

-End-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养育知识和服务

本文为有料家庭教育(ID:youliaojiating)原创,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 往期精选

学龄前,怎样的教育才更合适

父母应对压力的方式,对父母的影响,远大于压力本身

这条心理学规律,决定了孩子会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差

父母无意间给孩子贴的“标签”,可能会困扰孩子一生

-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