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个朋友向我倾诉,她家刚刚两岁的老二真“难搞”呀。原本觉得带老大很轻松的她,现在被老二折腾得感觉自己的育儿智慧严重告急。
朋友说,她儿子人虽小,但脾气却很大,而每每生气了就要打妈妈。“真的,拿小手打我呀,”朋友说得痛心疾首,“你说,他现在就打我,以后长大了还了得?这样发展下去真的很危险呀!我岂不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我能听得出朋友的话语里,充满了气愤、担忧、着急和不知所措。试问哪个为人父母者没有经历过这样五味杂陈的时刻呢?
育儿界有个众所周知的论断,叫做“难搞的两岁”,源于英文的“terrible two”。
意思是说,孩子到了两岁的时候,喜欢“任性”,喜欢说“不”,一言不合就又哭又闹,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统称为“难搞的两岁”。
朋友心情甚是急切,希望我给她开一付“高方良药”,争取一剂下去就“药到病除”。我非常理解她的处境和心情,但是我更理解她的孩子。
两岁的孩子,刚刚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跑跑跳跳,爬上爬下,灵活自如。
于是,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到的事物也越来越丰富,摸摸这个,碰碰那个,小小的人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变得非常强烈。
然而,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力有限,而且还不具备安全意识,往往不足以达成他的愿望,反倒给周围的环境或者大人惹出不少麻烦,让父母忍不住抱怨真是个难搞的“捣蛋鬼”。
例如,我儿子两岁的时候,突然非常喜欢家里的高压锅气阀。每次做饭的时候,气阀“呲呲呲”作响,儿子就激动地踮着小脚,伸手要去拿。
大人自然是不能允许这样危险的行为的。为此,老人就拒绝他进入厨房。每次被拦在门外,儿子就大哭大闹,可怜巴巴地喊着:“给我压锅气气,给我压锅气气。”
类似探索的过程中如果存在危险因素,父母或看护人就一定会进行拦阻,而这些拦阻的行为多了,孩子屡屡受挫,能不发脾气吗?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试想一个大人,怎么也开不了门,屡次考试都不通过,几次申请都不批准,等等,您会不会气急败坏呢?
庆幸的是,当时我决定把气阀拿给儿子,看看他究竟想搞什么。只见他兴奋地拿着气阀说:“呜呜呜,托马西(斯)小火车来啦!”哦,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把喷气的气阀看作喷气的小火车了。
我真是对之前的莫名其妙深感惭愧,居然没有理解孩子的好奇心。从此,家里人再也不阻拦他了,而他的玩具中多了一个“压锅气气”和小火车们做伴。
所以,请各位爸爸妈妈在看见孩子的“不当”行为的时候,先认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结合其年龄特点,理解其行为的内在动机,这是育儿的关键开始。
我母亲经常说,一旦你生了娃,你从此就开始一生的牵肠挂肚。儿活百岁,母忧九十九呀!是的,生了孩子就意味着我们开始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之旅。
然而,育儿的能力和智慧并不会因“晋升”父母而自动具备。相信每个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带来的挑战时,也有力不从心,甚至“黔驴技穷”的时候吧。
于是,我们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发育良好,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学习科学喂养,婴幼儿日常照顾方法。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希望和孩子拥有良性的亲子关系,就去学习儿童发展心理,科学育儿方法。正是印证了那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针对朋友家宝宝的挑战行为。我建议她多学习,深入了解两岁龄宝宝的身心特点,做个“懂爱”的妈妈。同时,我从正面管教的工具中给她开了三剂“良方”,帮助她做个“会爱”的妈妈。
第一,接纳孩子的情绪。儿童,尤其是低龄幼儿都是情绪诚实的。他们伤心就哭,开心就笑,哭就哭得惊天动地,笑也笑得地动山摇。
纯真,直接,诚实是他们情绪的写照。那么作为母亲,或其他养护人就要创造一个情绪安全的环境,来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他充分的安全感。
同时,大人不能只接纳孩子的“好”情绪,诸如伤心,愤怒,害怕等“坏”情绪也应该平静地接纳。把孩子的情绪当作信使,父母需要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尤其是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承认孩子的情绪就是最好的接纳。尤其是两岁龄的孩子,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让他充分表达自己。那么,妈妈可以这样说:“宝宝,妈妈看到你很生气。”这样既承认了孩子的愤怒,也帮助孩子识别了情绪。
同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拥抱,深情地看着孩子说:“妈妈爱宝宝。”也许,孩子一开始还是对抗的,甚至是拒绝的,请妈妈一定坚持全心全意地接纳。
第二,提供愤怒选择轮。孩子有权生气,有权愤怒。要知道愤怒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其实,真正让父母们担忧的是不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我们不希望孩子在愤怒的时候选择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孩子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给孩子提供一个愤怒选择轮。
在提供选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正面语言的使用。很多父母会反复说:“不要打妈妈。不能踢柜子。不可以扔东西。”诸如此类否定的语言,然而孩子仍然“屡教不改”,无动于衷。
其实,这类语言并没有清楚地表达父母的要求,孩子也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同时,“不能,不要,不可以”这样的否定指令本身就会让孩子觉得受挫,被阻止,被打击。这与正面管教所提倡的“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的理念背道而驰。
妈妈可以说:“宝宝,你很生气。你可以用力跺脚,可以使劲拍打沙发靠垫,可以大声地哭……”总之,妈妈提供的是既对宝宝安全,也对环境安全的选项。
妈妈不必过分追究孩子“打妈妈”这件事,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会恰当的发泄方式。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一定注意“和善与坚定”同行。不动摇,不对抗,也不妥协。
第三,花时间训练。这个工具不是针对“宝宝打妈妈”这件事,而是透过这件事中宝宝的情绪,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两岁的宝宝经常会有些不被大人理解的“捣乱”行为。
例如,到处扔东西,打翻东西,不分地方地涂鸦,还有就像我的这位朋友说的,她家宝宝喜欢把正在吃的食物四处乱吐等等。
表面上看来,这些行为确实令人很恼火。但是,正如之前分析的那样,孩子的行为要结合其年龄特点来看。
这些行为如果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做的,那么我们就要深究其习惯养成问题了。但是,正处于探索世界的两岁宝宝出现以上行为,就值得被原谅了。
尽管这些都是适龄行为,但的的确确也给周围环境或大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父母可以采取“花时间训练”的策略,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例如,父母不希望孩子乱扔东西,那么一方面要保证每件物品都有合适的归属地,另一方面就要亲自带着宝宝一件一件地把扔出去的东西“送回家”,这就是训练他如何收拾物品。
至于“送回家”的过程,我们可以游戏化。比如,“宝宝,你是希望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地把小球送回家呢?还是像小老虎一样嗷呜嗷呜地把它送回家呢?”这样使训练的过程有趣又轻松,也使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导。
此外,父母不要期待宝宝一教就会哦。每种生活技能的训练都需要花时间,同时,每次只训练一种技能,这就是所谓的“baby step”(小步慢走)。
朋友听了我的建议,反思自己确实存在对孩子的关注不足等问题,决定多学习、多思考的同时,也用我的方法试试看。我很高兴又帮助一个孩子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同时也为一位“苦恼”的母亲提供了解密孩子行为的工具。
每个孩子的行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或周围的人“索爱”,虽然有时候他们采取的行为方式是不当的。
因此,来自孩子的每个挑战行为,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其成长的生命密码。看到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破解孩子的行为密码,父母就不会有难以搞定的娃。
本文版权归“好爸妈在线”所有,欢迎转摘,转摘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如月
出处:好爸妈在线
itnewit.com:ITNEWIT爱分享(每天一读) » 解密行为,“搞定”2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