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起点,是培养一个人的端正品行、良好习惯、积极情绪等综合素质的重要启蒙时期。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为办园理念,力求让身心健康成为孩子的生命底色、让自信自主成为孩子的人生态度、让探究创新成为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审美愉悦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让良好习惯成就孩子美好人生。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幼儿园,她扎根传统、不忘初心,以广博的爱呵护每一名幼儿健康成长;以扎实的研究促进每一名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追求精致、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办人民满意优质普惠的幼儿园而砥砺前行,成为首都学前教育的一面旗帜。
北京市东城区汪芝麻胡同的19号院,黄瓦红柱、房梁装饰着雕花彩绘,两扇嵌着铜钉的朱漆大门分外醒目,这古香古色、庄重典雅的建筑正是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北京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北京一幼”)创建于1949年,是首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近年来,到北京一幼跟岗交流、拉手结对、培训实习的高校学生、各地幼教同行络绎不绝。
这样一所享有较高知名度与良好社会声誉的幼儿园,在新时代更肩负着历史的嘱托与社会的期待。如何办好新时代的学前教育?怎样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如何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这些问题成为摆在北京一幼人面前的一道道绕不开的教育命题,记者的采访也由此展开——
以美育美:用艺术启迪幼儿心灵
北京一幼的园长刘金玉,在幼教领域已深耕34年,她对幼教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刘金玉说:“学前教育阶段,要让‘真善美’融入幼儿生活,帮助幼儿在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润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心灵美、言行美去影响一颗颗美好小心灵的行动,这也是北京一幼多年来坚持美育研究,以美育美,为孩子快乐人生奠基的初心。”
“艺术活动多起点”与“艺术表现无对错”是北京一幼教师坚守的美育原则。“艺术活动多起点”即针对每个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不同起点与喜好,实施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艺术表现无对错”即倡导还给幼儿自由、自主的艺术表现空间。在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享受着自由自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这种综合艺术教育的氛围中充分地感受着,自由地表现着,发展了幼儿探究创新的思维方式,塑造了良好的性格品质。
融美于艺,创美抒艺,化美启艺——这是北京一幼践行美育的指导方略。具体说来,北京一幼通过“五美”实现了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第一,打造环境之美,陶冶幼儿情操;第二,挖掘传统之美,浸润幼儿心田;第三,创新活动之美,激活幼儿表现;第四,孕育教师之美,滋养幼儿品格;第五,赢得共育之美,发挥教育合力。
在幼儿园院子里搭建的“小山坡”上,孩子们攀爬玩耍,开心极了。“小山坡”给这些城区里的孩子增添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在游戏中享受乐趣、在合作中健全人格、在磨练中锻炼意志,领悟生命的美、运动的美。
在开展综合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北京一幼还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如:将中国儿艺的演员请进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游戏、互动;把电影博物馆的老师们请进幼儿园,为孩子们揭开银幕背后的秘密;邀请民间皮影艺术家走进幼儿园,为幼儿讲解皮影的历史、展示皮影戏的操作等。这些做法给了老师们很多启发,也为日常研究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老师们研究设计了许多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戏剧游戏,如看表情猜心情、配音游戏、双簧游戏等。
“戏剧周”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戏剧表现与创造的平台。据老师们介绍,孩子们从剧本讨论到角色分工、剧目的排练、道具服装的制作、海报的设计与制作再到最后的全园展演等各个环节中,都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他们可能会因为角色分配问题产生争执;可能在演出过程中出现忘记台词、出场顺序、舞台站位等问题;在正式演出时,要考虑剧场的安排、海报的宣传、门票的制作、剧场的秩序、观剧的礼仪、舞台的效果、演员的服装等各种问题,而这就需要孩子们学会统筹安排、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应对突发事件,也正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此外,北京一幼通过探索“家园合作”新型模式,构建了“同心合力”的共育文化,营造了“美”的教育氛围。家长是园所的教育伙伴,北京一幼本着尊重、合作、平等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现代化道路。
科学教育:于生活中发现自然奥妙
科学教育对幼儿意味着什么?
刘金玉告诉记者:“在北京一幼,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情境中捕捉科学活动内容,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的科学知识,鼓励幼儿主动将科学活动中获得的探究经验运用于生活,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北京一幼充分挖掘身边的科学现象,使其成为生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在落叶的季节捡拾收集不同叶子时,对叶子为什么会变黄和为什么会掉落产生了好奇心,在了解叶子的生命历程时又产生了许多关于叶子的疑问。于是老师抓住幼儿的探索愿望,和幼儿一起走进“叶子的秘密”,在主题探究经验丰满的同时,也丰富着幼儿对植物及生命的认识。
又如,一次科技馆参观活动中,老师和幼儿一同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走进了多个探索厅:地球奥秘、古老文字、生物科学……当看到交通工具模型展时,幼儿显得异常激动,面对着生活中熟悉的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的模型和构造,讨论得热火朝天。这时,美拉小朋友指着磁悬浮列车的模型,惊讶地赶紧张罗大家来看,大家一边看一边惊叹:“这个车怎么飘起来了!”“对啊!而且还没有轮子!”“为什么它会走啊,真神奇!”在奇妙的磁悬浮列车的模型前,幼儿开始讨论猜测起列车能悬浮在空中的原因。甜甜说:“我觉得车里边都是气球吧!”有趣的猜想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桐桐说:“可能上面有根看不见的线拉着它!”认字最多的丁丁站出来了:“上面写的字是磁悬浮列车!”“什么是磁悬浮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陌生的磁悬浮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老师与孩子们开始了探索磁悬浮现象之旅——在讨论猜想中,引发幼儿科学探索欲望;教师通过问题引领,深化科学探究行为;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感受探索科学的乐趣;最后老师展示了幼儿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磁悬浮手电和灯泡、磁悬浮口红和牙刷、磁悬浮小船……有趣的磁悬浮现象,把幼儿带进了一个无穷探究的科技世界,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探索的快乐。
像这样因地制宜创设科学活动的环境在北京一幼屡见不鲜,老师们鼓励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世界,引导幼儿对常见事物、现象及其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总结出环境创设的“六性”,即:游戏性——富含自然有趣的游戏情景吸引幼儿并激发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启发性——环境中蕴含支持幼儿探索“这是什么”与“为什么”的教育价值;发现性——环境始于幼儿兴趣,伴随幼儿的探索与发现不断生成并丰富;变化性——由一个主题,自上往下,层层递进,扩展延伸,形成系统性的环境;融合性——以科学为主线,把科学严谨的思维与其他领域目标相融合,启发幼儿从多角度感知、体验,获得新经验;挑战性——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有收获与提高。
几年间,孩子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发现和主动探究的科学问题不计其数,运用科学经验解决生活中小问题的设计制作发明案例不胜枚举。
教师培养:夯实园所发展的“硬核”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潭不断更新的活水。为了能满足当今社会、家长们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新期待,北京一幼教师始终不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幼儿园邀请北京人艺、中国儿艺、美术馆等单位的专业人士对园所教师进行艺术指导。乐剧社、舞剧社、茶艺社、食味厨房、种植小组等教师社团的实践,使得北京一幼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高水准的美育熏陶,懂孩子、懂专业、懂艺术,为做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引导者与陪伴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研修活动是北京一幼教师的必修课,也是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记者探访当日,恰逢园所在开展教师研修之艺术作品赏析沙龙,老师们踊跃发言。你说,我讲,大家谈;你问,我答,大家议。畅所欲言的交流活动让每个人从不同视角对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有了新的理解。北京一幼教师荆雨欣在谈及参与教师艺术沙龙的感受时说:“研修活动让我意犹未尽,同伴的交流分享让我细细品味了国画大师的精美笔韵,也深深感受到了作品的构图之美、着色之美、意境之美。”
刘金玉重视对干部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因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关系着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北京一幼来说,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与园所课程建设是两手都要狠抓的课题。刘金玉坚持“以研促教、以研兴园”,为此,她积极组建教科研部引领教师的园本研究,大力培育青年教师。由此,北京一幼一手借助园本培训通过“四课”夯实实践基础,培养实践型教师;一手借助园本教研通过“四制”激发研究热情,树立在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创新的意识,打造研究型教师。
“四课”是指亮相课、观摩课、常态课和模仿课。其中,“亮相课”是指青年教师入职后参加新职考核的第一次教学活动,北京一幼旨在帮助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赢得肯定获得自信;“观摩课”是幼儿园骨干教师每周一天的开放日活动,开放对象主要是青年教师,旨在提供模板帮助青年教师在观摩中学习;“常态课”是指青年教师每日组织的活动,通过活动前有详细计划有批语反馈,活动后有自我反思有调整建议,引领青年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剖麻雀”“啃硬骨头”;“模仿课”为青年教师创造了模仿优秀的机会,无论是骨干教师的经典活动还是外出学习时观摩的优质活动,手把手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剖析,感悟一次好活动铸就的关键要素。
“四制”是指课题领航制、问题驱动制、班级研究制和兴趣导研制。课题领航制——立足园本课题研究,开展递进式的园本研究活动,在学习研讨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在探索生活化科学活动开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问题驱动制——聚焦教师实践中的真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中有效提高教师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以及活动各个环节中反思调整教育行为的能力;班级研究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活动研究,实行“班长管理,人人有责,有分有合,各有侧重”的分散研究方式,为每位教师搭建相对自主的研究平台;兴趣导研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闪烁创新的火花,教研领导者及时捕捉教师的新尝试,给予她们鼓励和支持,让火花能够缤纷绽放。
“四课”帮助青年教师把好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几道实践关,帮助她们树立当“好老师”的信心,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要领。“四制”给了青年教师研究的时间与空间,让研究走进青年教师的一日生活,并从中得到发展。
现在的北京一幼教师研修活动开展得生机盎然、有声有色,青年教师因为有了自己的研究实践与研究思考,所以积极参与分享与表达,教研现场也真正成了思想碰撞和引领导航的平台。北京一幼就是这样不断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深度思考与实践调整,激励着青年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和不断进步。北京一幼教师郭笑怡说:“幼儿教师说过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印记,我希望我的教育行为能温润孩子们的心灵。幼儿园给老师们创设了很多学习机会,这对我帮助很大。”
食育滋养:保障幼儿健康茁壮成长
食育被视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它是奠定幼儿一生健康的基石。北京一幼在20世纪90年代就倡导“营养均衡,吃出健康”,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逐步丰富食育的内涵,提出了“吃出文化”的食育理念。
北京一幼教科研执行园长左慧慧向记者介绍了北京一幼的食育发展历程:“为了让幼儿‘吃出营养’,幼儿园邀请饮食专家在每个周末为园所厨师培训;为了让幼儿‘吃出健康’,厨师们想方设法、均衡搭配,力争把一些幼儿不爱吃,但却很有营养的食物榨汁、做馅料,混合在其他孩子们爱吃的食物中,做成各种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促进幼儿食欲;为了帮助幼儿‘吃出文化’,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幼儿园围绕各种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
对幼儿开展食育,可以帮助其了解食物的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食育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食”不仅是贴近幼儿生活且充满趣味的教育元素,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儿童精神品质的一条独特路径。在北京一幼开展的食育研究中,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进行食育,顺应了气候变化和自然规律,更涵盖了传统节气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契机也以食物为链接,被充分挖掘和发扬。针对每一个节气,食育活动涵盖了应季食物的种植与品尝、民间游戏与习俗体验、故事传说与戏剧表演等,真正做到了将食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刘金玉认为:“围绕节气开展食育,是从饮食到文化的升华,考虑了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维特点,充分满足了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以幼儿为中心迈出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第一步。”这一切,让来访北京一幼的学习参观者于潜移默化中看到了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幼儿园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的担当意识与幼儿园课程建设探索中的创新精神。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建园70周年。一代代幼儿教师在这里辛勤耕耘、普洒爱心、开拓创新,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北京一幼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北京一幼人在传承中开拓进取,正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阔步前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