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个小视频:
孩子正在跟妈妈视频,兴高采烈地告诉电话那头的妈妈,自己这次数学考试考了98分。
本以为妈妈会表扬一下自己“这次考得真不错,真棒!”,结果迎接的是妈妈劈头盖脸的责骂:
“怎么不考个100分来,考个98分,就这么高兴了?”
孩子的脸色马上就黯淡下来,默默地退出了视频通话界面。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当孩子竭尽全力地想要获得父母的赞赏,而父母却选择用“打击”来回复孩子,嘴巴说着伤人的话语,直接终结了话题,成为了那个把天聊死的人。
有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快乐是被自己的一盆冷水浇得凉透心底。
大多数中国家庭的问题,不是父母给孩子的夸奖太多,往往是给孩子的夸奖太少。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来自父母的认同和接纳,可以强化孩子付出努力后所获得的成就感。
正面的鼓励,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孩子努力认真的细节,都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父母真心的认同和欣赏,如同春风细雨般滋养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出花,结出果来。
在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网友西西酱分享了她的所见所闻:
在一次长途飞行的旅途中,因为小女孩晕机,所以她跟小女孩换了座位,然后听到了这对母女的一段对话。
小女孩问妈妈:“妈妈,我为什么这么难受啊?”
妈妈笑着说:“因为飞机的速度太快啦,你耳朵里有一个叫前庭的东西没有办法保持平衡,你就晕啦。”
“妈妈,为什么飞机能飞起来啊?”
“因为飞机的形状上面空气流速快,下面空气流速慢,流速慢的地方压强就大,像一只手一样把飞机就托起来了。”
……
这时候小姑娘突然指向飞机机翼:“那为什么飞机上面要贴胶布啊?飞机破了吗?要是破了的话,用胶布就能粘住了吗?”
孩子妈妈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难到妈妈了,妈妈也不知道诶,我们先记着这个问题,等下飞机了用手机查一查好不好呀?”
孩子母亲的耐心倾听和认真回复,令人感动。
在孩子接二连三的提问中,她保持了认真倾听和不敷衍,所以孩子才爱听她说话,爱跟她聊天。
孩子的世界很小,他们经历的每一件事,在他们眼中就是大事。
孩子的每一次提问,父母都认真对待,就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用真心来陪伴自己。
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孩子才听得进去,达到了增进感情,教育孩子的目的。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跟我们聊天?
归根究底就是做父母的我们抓着高期待,不肯低姿态。
会聊天的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进孩子日后的生活。
我们都知,人生即苦,做父母做儿女皆是一门功课,都要修炼自己的心法。
而学会跟孩子好好聊天,好好说话,就是其中最该学的那一门。
很多时候,无论是孩子生气的话,抱怨的话,都是在等待父母来抚慰情绪。
当孩子越说越生气的时候,父母静静听就好了。等孩子说完了,再顺着孩子的话茬聊。
作家刘墉的养育之道就是:“自己特别会听,特别愿意给儿子刘轩机会说。”
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格外融洽。
有这么一张漫画,很好地说明了什么叫“问话式沟通”。
漫画中,爸爸的每一句话,都是问话,没有半点情感抚慰和共鸣。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潜台词:今天有没有给我闯祸了?
“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又批评你了?——潜台词:这小子,果然是给我闯祸了!
......
不要去试探孩子今天的表现如何,要更多地去关心孩子今日的心情。
在跟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可以问孩子小而具体的问题,比如,可以问孩子:今天上了什么课啊?你喜欢吗?这样孩子也容易回答。
赫拉别恩交流法则认为:
在人际沟通中,沟通交流的效果= 7% 的语言+ 38% 的语调语速+ 55% 的表情和动作。
所以,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身体语言,轻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这些都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感到安心。
有时候说不出口的话,给孩子一个微笑, 他就能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
孩子伤心难过时,不知道如何安慰,给孩子一个拥抱,他就会能感觉到温暖。
科学研究表明,下午5点到7点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最低点,所以,特别在这个阶段,不适合跟孩子谈太严肃的话题。
其实跟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永远是理解和包容。
不要因为没能跟孩子保持良好沟通,而伤了孩子的心。
正如那首老歌中道出天下父母心:
“其实我想更懂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养育孩子注定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当孩子长大,我已苍老,我希望能跟孩子唠唠家常,说说他小时的趣事,能够看到他的微信朋友圈,知道他过得安心踏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