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宝宝终于降生了。面对与成人有许多不同特点的新生宝宝,新手爸爸妈妈们在兴奋、激动、欣喜之余,是不是还有一点不知所措呢?新手爸爸妈妈们淡定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生宝宝都有哪些特点。
头部新生宝宝的头顶上有一个长菱形的凹陷,用手轻轻触摸感觉很软,并且有跳动感,此处称“前囟门”。前囟门没有骨头保护,较为薄弱,注意不要用力按压,并防止硬物碰撞。前囟门在宝宝1~1.5岁时会慢慢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中很重要,前囟过小或过大、早闭或迟闭,都是不正常的,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在宝宝头部后侧正中还有一个凹陷,呈三角形,称为“后囟门”。后囟门在宝宝出生时已经很小或已闭合,最迟于出生后6~8周闭合。
皮肤几乎所有的新生宝宝都会出现脱皮现象,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无论是轻微的皮屑,还是严重的脱皮,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没问题均属正常现象,无需特意采取保护措施或者强行将脱皮撕下,只要让其自然脱落即可。但是如果脱皮伴有红肿或水疱等其他症状、则可能为疾病的征象,须及时就诊。
此外,新生宝宝在臀部、腰部、后背等处常见有蓝绿色的色素斑,称为儿斑,儿斑也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斑会逐渐消退。
四肢出生前,由于胎儿受到子宫内空间的限制,大都蜷缩的姿势。出生后,四肢会逐渐伸展开来,所以新生宝宝出生后常常呈现膝关节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传、双手握拳或四肢屈曲等状态。等到宝宝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到控制细致动作后,这些状态就会自然矫正。
体温新生宝宝的正常体温在36~37度。但是新生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体温不够稳定,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体温变化就较大。再者,新生宝宝的皮下脂肪比较薄,容易散热,所以新生宝宝要更多注意保暖。
呼吸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35~40次。新生宝宝的肺活量较小,吸入的氧气少,远远不能满足其新陈代谢的需要,只能通过加快呼吸次数来弥补。由于其呼吸中枢发育不健全,刚出生的宝宝呼吸表现为浅快、不均匀。但是在安静状态下,如果新生儿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60次,或少于每分钟20次,伴有呼吸困难,皮肤、口唇青紫,面色难看,哭声低微,吮吸无力,则提示宝宝病情危重,应及时就医。
排便新生宝宝一般在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墨绿色粘稠状,3~4天胎便即可排尽。若宝宝出生后24小时尚未排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新生宝宝吃奶之后,大便逐渐转成黄色。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排便4~5次。人工喂养的宝宝排便次数则稍少一些,每天1~2次。
睡眠睡眠对新生宝宝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宝宝每天睡眠时间可达20小时左右,即出哺乳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
原始反射正常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一些暂时性的、原始特殊的神经反射,它可反映出新生儿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这些反射会自然消失。如果出生后未出现这些反射或反射消失过迟,常常提示可能有神经系统的某些异常。常见的原始反射有:
觅食反射:用乳头、手指等轻触新生宝宝的面颊或口角时,她(他)就会把头转向受刺激侧并张开小嘴。这种反射是一种本能,能让宝宝找到和吃到食物。这种反射正常在出生后3~4个月时消失。吸吮反射:用乳头、手指等碰触新生宝宝的嘴唇或放在其口内,宝宝会立即做出吸奶的动作。这是人类先天的反射之一,正常在出生后4个月时消失。握持反射:用手指或物体碰触新生宝宝手心,宝宝会立即把它握紧不放。这种放射正常在出生后3个月时消失。拥抱反射:当有人突然走近新生宝宝身旁或者突然发出声响时,宝宝会出现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这是新生宝宝最具防御性的反射,正常一般在出生后4个月时消失。肌肉抽动新生宝宝在入睡之后局部肌肉常会有抽动现象,尤其是手指或脚趾会轻轻地颤动,或者受到强光、声音或震动等刺激后会向上张开双手,又很快收回,此时,只要用手轻轻按住宝宝的身体,就可以使他安静下来。新生宝宝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由自主的、无目的的肌肉抽动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肌肉抽动现象会在宝宝出生后4个月逐渐消失,与抽搐和缺钙无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