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发趋势,全世界每天都200多名的儿童糖尿病患者,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每年以10%的幅度上升。
很多家长对糖的印象似乎并不好,上面的数据更是让家长们觉得糖是孩子身体发育的“拦路虎”,索性就把是甜的东西一律戒掉!
甚至“高糖效应”(sugar high)这个词也被扒了出来,意思是孩子吃了甜食后,因为血糖飙升的影响,开始出现上串下跳、动手动脚,异常兴奋。
高糖效应的由来:一九七三年美国儿科医师凡高德的研究发现,吃含有水杨酸、人工色素、与人工香精的食品,会让儿童产生过动症状。
当时凡高德医师把糖也归类在一切人工添加物中,但经过媒体的报道,大家就开始认为让孩子过动的原因,就只是额外添加糖惹的祸。这就是高糖效应(sugar high)这个词的由来。
所以,让孩子出现异常症状的罪魁祸首,不是糖,而是食品中的添加物。
食品中的添加物才是致高“元凶”首先,糖果、饮料、糕点等会带有很多额外的单糖,以及非常多的人工色素、香精等添加物,不但会造成肥胖和蛀牙,还会让情绪失控。水果虽然甜,但是没有研究证明“吃水果会引起肥胖”,反而是好处多多。
如果不是糖,那么孩子食用后过度兴奋的原因,应该就是食品添加物。食品添加物里包括食用色度和防腐剂,这过去的三十年里,对儿童过动症状的研究中,这些词汇并不少见。
孩子的冲动和过动症状,并不是单一元素造成的,生活环境、遗传、心理发展、饮食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单单饮食控制,虽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这是一项已经明确的可控因子,家长在平时只要把控得当,就可以做到最基本的育儿标准。
“小糖人”数量飙升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刺激有关。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父母没有限制孩子吃垃圾食品,过多摄入糖分非常高的碳酸饮料,还有高能量的油炸食品。
摄入糖过多的宝宝健康隐患大长期吃糖过多的孩子,患有疾病的风险要比别的孩子大很多;即便是小时候没体现出来,长大后也是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
1)、 不良口味偏好
对甜食感兴趣是宝宝的天性,如果家长总是投其所好,给宝宝吃大量的甜食,慢慢孩子的口味就会更加依恋甜食。
2)、 营养不良
那些看起来胖乎乎的孩子,其实更容易营养不良;
甜食摄入过多,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身体肥胖,甜食吃多了会抑制孩子的食欲,从而影响正餐的正常消化吸收;而且从小肥胖的孩子,长大后患肥胖症的几率更高,并且很难瘦下来。
3)、 易得龋齿
甜食对牙齿的危害是很大的,而且很多宝宝不太喜欢刷牙,这就很容易生出蛀牙了。
乳牙长得不好,势必会影响后面恒牙的萌出和健康,将来就会为孩子的一口烂牙而着急后悔。
食物中的“隐形糖”除了一些很明显的高糖食物之外,那些看起来算不上高糖、吃起来也不甜的食物,实际上却含糖量惊人,我们一般叫这种糖为“隐形糖”。这种糖极易被人们忽略,让家长们防不胜防。
食物营养成分表中,其中“碳水化合物”的一栏数值,就代表了食物的含糖量。数值越高,就说面含糖量越高。
1)、 水果、果汁
水果中的果糖含量较高,果糖摄入过多,会影响身体内铜的吸收。铜是参与血红蛋白和成的重要成分,影响铜的吸收就会导致宝宝出现贫血。
还有的宝宝不喜欢吃水果,妈妈就会把水果榨成果汁,让宝宝喝下去,这样也可能果糖超标。
不同年龄的宝宝,每天摄入多少果汁也是有标准的: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1岁内的宝宝,禁止喝果汁1-2岁的宝宝,每天摄入果汁不超过120毫升2-4岁的宝宝,每天摄入果汁不超过180毫升4岁以上宝宝及成人,每天摄入果汁不超过280毫升2)、 儿童酸奶、乳酸菌饮料
乳酸菌饮料和儿童酸奶也是宝宝们经常喝的,妈妈们觉得里面的乳酸菌对宝宝的肠道有益处,但是这些东西里面的含糖量也是非常高的。
其实乳酸菌里面真的没有多少有益菌,而酸奶虽好但未必都适合宝宝喝。所以建议是:乳酸菌饮料,能不喝就不喝。
3)、 各种小零食
别说小孩子,就连大人也是“无零食,不快乐”。零食不是不能吃,适当地吃些零食,会让宝宝获得更多的营养。
但前提是,得给宝宝选择健康的零食,像巧克力、虾条等各种高热量、高糖的零食绝对不行。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摄糖量不同宝宝每天可以吃多少糖,其实也有一套规则:
世界卫生组织也有建议:
1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吃糖1-2岁的宝宝,每天可以吃5-10克糖2-3岁的宝宝,每天可以吃7.5-12.5克糖4-5岁的宝宝,每天可以吃10-25克糖所以说,宝宝饮食中控糖十分重要,并且很多吃起来不甜、看起来糖不多,却经常给宝宝吃的食物,其实也很危险!
最后,家长不想宝宝吃太多糖,先从约束自己开始。孩子有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和复制,家长要以身作则很关键。科学育儿:糖会让孩子出现“高糖效应”?不,添加物才是罪魁祸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