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想要平衡就得往前走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到孩子3岁的时候,他们就会懂得,你离开后仍会回来。在那之前,他们一直生活在当下,把你的离开视作一种失去。孩子年龄越小,失去感就越强烈。即使你仅仅离开了一两个小时,你的离开也会对母子之间的联结造成一点损害,就像拉扯一件毛衣衣服会逐渐变薄直至被扯破。当你没有正确解读孩子的痛苦时,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母婴关系的“毛衣”在生活中的拉扯是正常和预料之中的。作为一个陪伴型母亲,如果你能够修复那些失误和缺席给孩子带来的不安,母婴关系的“毛衣”会更加牢固。
趴在妈妈身上的孩子
育儿是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即时过程。在孩子3岁前,母亲当然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论母亲是否在外工作,即使是拥有最安全的情感依恋的孩子和母亲也有一半的时间会在沟通上出现误解。如果母亲和婴幼儿之间的联结非常紧密,并且在情感上保持同步,母婴关系“毛衣”的磨损就能很快被修复,从而避免被扯破。修复母婴关系需要共同努力,但始于你。如果你努力尽快、细致地修复你和孩子之间身体上的分离以及情感上的误解,那么孩子会感到被倾听和被理解。
抱着宝宝的妈妈
这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即时的安慰,并且当这些互动不断被重复,孩子知道他可以信赖你,当你不在家的时候,他可以进行自我安慰或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种安全感也可以转移到其他照料者身上,最终转移到其他关系上。因为孩子会认识到,即使其他人不能够每时每刻理解他需要什么,他也能处理这种误解,直到他的需求被满足。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我孩子学校的3D打印机,要逐层打印物体直至完成构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打印的物体就是孩子自我情感的形成。当孩子的母亲修复了又一处不协调的情绪时,她就为孩子的认知建立了又一个重要的层面,那就是让孩子认识到,不管关系多亲密,我们既有可能满足他的需求,也有可能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爬行的宝宝
宝宝通过伸手、咿咿呀呀、大吵大闹、哭泣或者皱眉来表达他对母亲的需要。如果你没有回应他,他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物品或他身体的一部分(比如手指或者脚趾)上。他可能会晃动自己的身体,吮吸自己的手指,或是扣紧自己的手。如果这样还没有获得回应,宝宝可能会变得无精打采,对周围的环境不感兴趣。最终他甚至可能会讨厌母亲,失去了保持专注于其他事情或者其他人的能力。
哭泣的宝宝
哈佛大学发展与临床心理学家、儿科副教授埃德·特洛尼克,专门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沟通中误解的修复,他发现:“宝宝在修复不协调的亲子关系中,如果无法成功找到解决方法且不断失败,他就会开始感到无助,并且最终放弃尝试修复不协调的关系”该结论是特洛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在每次实验中,母亲们都会有几分钟保持“平静的面孔”或者面无表情,在宝宝的面前就像一个注意力不集中、不感兴趣、沮丧或者筋疲力尽的母亲。
不开心的宝宝
起初,宝宝试图用微笑和声音来获取母亲的关注。当没有得到回应时,他就会表现出我前面所列举出的压力和拒绝的迹象。当宝宝仍然无法得到母亲的回应时他就开始变得绝望了。在对7个月宝宝的研究中,特洛尼克还发现了那些和孩子在一起总是保持积极态度的母亲,她们的孩子会更活泼、更积极地与人交往,而那些母亲情绪低落的孩子对玩耍和社交兴趣较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