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作业辅导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亲子矛盾的导火线。网络上戏称“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
对于做错的作业,孩子的解释总是能让父母憋着一口老血而又无懈可击。
例如:
“鸡蛋被我吃了”改成把字句...
又例如:
“公牛的公是哪个gong”
“我吃了把鸡蛋”...
“工作的牛”...
这些回答都可以让辅导作业的妈妈七窍生烟...
当父母把辅导作业的责任交到了爷爷手上,画风就完全不一样的,下面这位爷爷对杠精孙子的回复简直了!
爷爷辅导孙子做竖式减法:“5减8不够向前借1...”
话音刚落,孙子立马抬起杠:“如果它不借咧?”(没毛病啊!)
接下来就是“老顽童”治“小顽童”的画风了...
“讲我名字哪个不借咧!”
这些辅导作业的状况,总能博得我们旁观者一笑,笑完之后,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出现这些状况的本质?
不管是“我吃了把鸡蛋”、“工作的牛”还是“如果它不借咧?”,这些只是孩子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用到了作业上面,父母之所以气急败坏,是因为家长缺乏教学技能。
“我吃了把鸡蛋”,孩子把动词理解成了量词,但家长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解释何为动词、何为量词;
“工作的牛”,孩子把网络上的“人艰不拆”式口语理解成了书面语,但家长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解释,口语和书面语的运用区别;
“如果它不借咧?”,孩子把现实生活的场景,运用到了作业上,反倒是年迈的爷爷,用孩子懂的语言去“杠”回来:既然你用生活场景对生活有疑问,那我就用生活场景解决你的疑问。
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作业问题,当孩子言之有理而自己又无法反驳的时候,淅爸反而建议不如就让孩子错一回,让孩子把作业提交后,由老师用专业技能、用权威解释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在学业上,父母不应该是作业的主体,当我们无法解释孩子的问题,而又强行要求孩子改错时,亲子矛盾也就随之而来:父母会认为孩子愚不可及,孩子会认为父母为难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