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宝宝的“数学敏感期”,以宝宝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来学习数学,能培养宝宝的“数感”,保持他对数学的兴趣,对于今后学习数学也非常有帮助。1-3岁的宝宝学习数学,要以触觉感受为主,视觉感受来配合。
不少爸爸妈妈认为,宝宝快上小学的时候,才需要学数学,数学对于小宝宝来说,太难了,而且没有意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宝宝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数学敏感期”。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认为,人类的心智其实就是数学性心智,而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深信不疑。她写到“幼儿非常热爱数学,热爱精准度,秩序与智慧的科学”。
由此可以看出,宝宝其实从小就对数学有兴趣。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实物,充分调动宝宝的各种感官,把虚拟的“数”和具体的“物”相结合,让宝宝更好地在玩耍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在1-3岁,宝宝数学启蒙可以主要从数、量和形三大方面入手。
认识数与物的关系
在3岁之前,宝宝对于数学概念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阶段,比如只认识几个数字,但是并不是太清楚数字的意义。不少爸爸妈妈会花很多时间教宝宝学会从1数到20,就认为宝宝是学数学了,其实并不全面。
对于宝宝来说,数字是抽象的,爸爸妈妈不仅要教会宝宝念数字,更要将数字与实物相匹配,帮助宝宝理解数与物的关系,才能做到真正的数学启蒙。
1.认识数字,感受数字
在生活中,数学和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在平时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认识身边的数字,比如:在街上可以看看车牌号、公车号,上楼时数台阶、数楼层,教宝宝看时钟上的数字、电话上的数字等等。
教宝宝认识和感受数字,也可在日常的游戏当中进行,比如时钟玩具,或是带声光效果的电话玩具、收银机玩具等,宝宝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配上爸爸妈妈的解说,能在反复玩耍中深刻地感受数字。
2.学会口头数数
1-3岁的宝宝,语言能力正在快速发展,同时记忆力也非常好,在此时教宝宝学会数数,不仅是对宝宝语言能力的锻炼,更是为往后教宝宝进行数与物的匹配打好基础。
教宝宝学会数数,可以先从带有数字的儿歌、童谣开始,用欢快的旋律,富有韵律的语言来提升宝宝对于复述数字的兴趣。在教宝宝数数时,要发音清晰,从少到多,而且经常不断地重复,能加深宝宝对于数数的记忆。
3.将数与物相对应
在宝宝认识数字,对数字有了一定的感受,并且逐步学会数数之后,爸爸妈妈可以将重点放在帮助宝宝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上。这能让宝宝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字和具体的物品相联系,加深大脑对于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1)指着物体数数
爸爸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让宝宝指着具体的物品来数数,并随时给宝宝讲解,如:“宝宝,现在小碗里有3块饼干,你来数一数,1、2、3。”宝宝不断地重复数数的动作,复述数字,能大大提升宝宝数数的准确度。
(2)游戏当中数数
除了日常生活中随时讲解,还可以和宝宝玩过家家游戏,比如请宝宝给自己切2块蛋糕,请3个毛绒玩具一起做客,给每个“客人”分配盘子和水杯;或者让许多小玩偶“排队”,让宝宝一边摆一边数数等。
(3)简单理解加和减
当宝宝初步理解数与物的关系后,就可以给他讲解简单的加减法,能让宝宝更加深刻地理解数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宝宝的数感,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内容时,建立一个具象的底层逻辑。
可以从3以内开始,比如:“宝宝,你看妈妈左手有1颗糖,右手也有1颗糖,现在我们有2颗糖啦。”或者“宝宝,现在有3颗糖,现在拿走1颗,还有几颗呀?”从少到多,循序渐进,宝宝能很快理解和接受。
此外,还可以使用串珠、算珠等玩具,让宝宝自己拨动、玩耍,在游戏中理解“多一个”、“少一个”这样的基础概念,今后理解“加”和“减”就会更容易。
初步感知量概念
除了“数”以外,“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多少”等具象的量,到“快慢”抽象的量,让宝宝对于各种“量”有所感知,对于今后的生活以及数学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1-3岁的宝宝学习,主要是依靠感官。在带宝宝认识量的时候,可以先从具体的,可以触摸的量,再逐渐过渡到比较抽象的量概念。
1.感知具体的量
具体的量,是指一些能比较直观感受的量,比如:大小、多少、高低、长短、粗细等。爸爸妈妈用实物带宝宝感受不同的“量”,是让宝宝认识世界一个非常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地对事物进行语言描述,如:“宝宝你看,妈妈比宝宝高,比爸爸矮。”加上宝宝自己的感知,就能让宝宝能更好地理解简单的、具象的“量”概念,这是很重要的数学启蒙。
2.感知“抽象”的量概念
宝宝的认知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可以开始告诉宝宝一些“抽象”的量概念,来帮助他们建立思维能力,加深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比如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温度的高低、音量大小等。
爸爸妈妈平时可以给宝宝简单讲解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在宝宝玩耍的过程中帮助他理解:比如利用玩具汽车来解释速度的快慢,用触摸来感知温度的高低等等,将数学启蒙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3.学会分类和排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研究幼儿学算思维,其研究结果表明,分类、排序是幼儿学算活动中必要的智力游戏活动形式,是幼儿形成幼儿数学概念的基础。因此,分类和排序对于1-3岁宝宝学习数学非常重要。
爸爸妈妈可以将分类游戏和认识“量”概念结合在一起,比如,让宝宝分出大的和小的,长的和短的等等;也可以和认识图形相结合,如把圆形和三角形进行分类等。此外,还可以按照颜色、种类、用途等方式来分类。
排序时,可以根据物体的差异,按某些特定的规则或次序,用一定的方式排列。如大小、长短、粗细、先后、数量多少等。分类和排序游戏非常灵活,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来逐渐调整难度,能增加宝宝学习的趣味性。
感知形状和空间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通常被称为八大智能。
从理论中可以看到,除了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对于宝宝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空间智能,指人善于利用三维空间方式进行思维和表现的能力。这个能力要以几何认知为基础,进而对立体的空间有所感受。
所以在宝宝1-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带宝宝认识图形,从生活中感受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宝宝感受空间概念。
1.认识平面形状
从宝宝1岁起,爸爸妈妈就可以教宝宝认识基本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在教的过程中,最好用实物,比如七巧板、蒙氏教具、积木、磁力片等带图形的玩具,更符合该年龄段宝宝的学习特点。
注意在给宝宝描述图形的时候,要清晰准确,例如:“宝宝,你看这个是三角形,你摸一摸,它有3个尖尖的角……我们来数一数,1、2、3。”此外,还可以带宝宝找一找身边的各种形状,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2.感受立体概念
宝宝大约在1岁半就能拥有立体的概念,所以宝宝认识平面图形之后,就可以开始让他感受立体的概念了。可以从比较好理解的正方体、长方体和球形入手,让宝宝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用磁力片或积木搭建正方体、长方体或其他立体图形,让宝宝感受一个图形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还可以将立体图形重新拆分成平面图形,能让宝宝的感受更加直观。
3.认识空间位置,相对位置
2-3岁是幼儿空间智能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宝宝能够对物体的大小、形状、上下、前后、左右、远近建立比较准确的空间概念。从1岁起,就可以逐步让宝宝理解“上下”,“前后”等简单的位置概念。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可以让宝宝认识相对位置:给出一个参照物,然后给宝宝一个指令。比如:“宝宝,把你左边的蓝色凳子拿给我好吗?”“宝宝,我想要水杯旁边的白色餐巾纸。”
对位置进行准确地描述,加上其他宝宝已知的关键信息,能帮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很快地理解相对位置的关系。
数学并不光是课本上的数字和图形,而是融入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数学是有趣的,丰富的,宝宝天生对数学也是敏感的,感兴趣的。用符合宝宝年龄段的方法,来让宝宝认识数、量、形,能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