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前两天,有位家长来找我咨询,说自己家的孩子想象力太丰富,动不动自己坐在那儿,就又哭又笑的,感觉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他来找我,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呢?
交流了之后,我才明白是咋回事儿。原来,孩子平时总是平白无故地会想很多不切实际的负面事件,然后让自己受到干扰,导致心情不好、情绪不好、状态更不好。
比如,看到有人出车祸的新闻,孩子就会去想,父母要是也出车祸了怎么办呢?我岂不是就没有爸爸妈妈了吗?那以后我的生活怎么办呢?自己因为这些想法会哭上很久。
因为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孩子仅仅是想象,就会难过很久
孩子自己也知道这些想法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却依旧控制不住。而父母知道了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总觉得孩子难道是个"戏精"吗?
其实,在咨询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父母们都觉得无法理解,也无法给孩子提供帮助,毕竟是一些想象出来,不切实际的事儿,这可怎么处理好呢?
难道孩子是一个“戏精”吗?
01 孩子为什么总是给自己"加戏",是因为矫情吗?不!面对孩子们的多愁善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矫情,为赋新词强说愁。毕竟很多孩子的内心比较敏感,一丁点儿的小事儿他们都会思考很多,而且他们也很在意周围的人评价和眼光,这些都会让孩子"胡思乱想"。
而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负性思维。不过,即便是负向思维,但是引发负性思维的原因却不尽相同,一种是基于成长经历的,一种则是基于想象的。
导致孩子形成负性思维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与成长经历有关,一种与自我想象有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基于成长经历出现的负性思维。
基于负面事实而出现的负性思维,并不难理解,不过这些真实经历大多是生命早期经历的。
比如,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孩子哪怕有一点儿做的不好的地方,父母轻则训斥,重则拳打脚踢。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将父母对自己的这种态度认定成所有人对自己都会是这样。
父母一味地对孩子的训斥批评,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自己
孩子也会因此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或者自己需要去讨好别人,才有可能获得一些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负性思维,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哪怕是做得好的事情,自己也不敢太开心,因为很有可能下一秒就会有人来批评自己。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情况,基于想象出现的负性思维。
对于那些生活在糟糕环境中的人来说,他们会发展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那就是想象。因为相比较于现实,他们更愿意生活在幻想中,长大后也愿意沉浸在幻想中。
不过,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好方法。不仅如此,还有一种就是孩子还有可能沉浸在幻想的负面事件中,难以自拔。
沉浸在想象中,有时候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做个一个著名的监狱实验。他招聘了24名大学生,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作为监狱的看守,给他们分发警察的制服和哨子;另一组作为凡人,穿上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
所以人都知道这不过是角色扮演的游戏而已,但是,大家一句深深地陷入了角色之中,扮演看守的学生想出多种折磨烦人的方法,而犯人们就觉得自己真的是犯人,甚至出现了精神崩溃的状态。
最终,这个实验原计划持续14天的实验,在第6天的时候,就被迫终止。
仅仅是一个角色扮演实验,但是被试都深陷其中
从这个实验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大脑无法对事实和想象进行区分。而这也就是我们很容易就沉浸在想象中,甚至会因此产生情绪,并受其影响的主要原因。
02 负性思维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平时学习还不错,可是一说要考试,就开始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老师提问,自己举手但是老师没叫,就开始想老师是不喜欢我了;
下课了,朋友们结伴去上厕所,唯独没叫自己,自己一定是得罪了大家。
其实,无论是基于事实还是想象,负面思维只要一出现,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对心理资源的消耗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行为的影响上。
负性思维会对孩子的身心以及行为都产生影响
第一点,负面思维是如何影响身体和心理资源的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负面思维是导致内耗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内耗呢?内耗就是个人因为注意偏差、思维困扰、感受与理智冲突,体验到的身心内部持续的自我战斗现象。
几乎每个人都体会过这种内耗的感觉。比如,早上起来,不觉得精神反而觉得浑浑噩噩的,这个时候,大脑就会去找一个原因,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因为马上就要考试,又或者是今天又有一天课。
负面思维印发了身心交互作用,导致孩子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找到理由,大脑就会不断地告诉身体,就是这么回事儿,然后身体就会感觉到越来越不舒服,从而心情也更不好,陷入身心交互影响的负性循环之中。
所以,即便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很多负面想法不过是庸人自扰,但是,孩子还是会因为"这些小事儿"感觉到非常疲劳。而长期陷入在这些想法中,孩子的精气神就会越来越差,行动力也会越来越差。
不仅如此,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这种内耗消耗还表现在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判断力等心理资源的消耗上。
内耗会对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判断力都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点,负面思维还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退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退行是指一个人在面临焦虑、挫折或其他应激状态下,心理状态会返回到更早之前的发展阶段,放弃已经学会的相对成熟的应对方式,用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退行可能会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就像有些小孩子,明明已经可以自己上厕所,但是在感到焦虑的时候,还是会频繁地尿床;有些成年人,会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或者变得超级粘人。
退行有可能会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当然,退行带来的也不全是消极的行为,有些孩子也有可能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比如,孩子会积极参与到小孩子的游戏中,甚至表现出更好的执行力。
不过,不论是表现出积极还是消极行为,退行都无法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仅仅是为了对抗不舒服感觉的一种方式。
03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打破负性思维,消灭内耗呢?想要帮助孩子打破负性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做到一蹴而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
不过,在调整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调整自己的态度,不要一味地拒绝,而是要学会接纳。
首先,帮助孩子学会接纳负面思维和情绪,这才是改变的开始。
曾经看过一个希腊神话,有一个在路上看到一个袋子,他抬脚就踩上去,结果却是使劲,袋子就越是膨胀,最后袋子无限膨胀竟然把路都给堵死了。
其实,不论是负性思维,还是有负性思维带来的负性情绪,就像路上的袋子一样。孩子越是抵触、压抑,不良的感受就越是会膨胀,最终孩子只能是越陷越深。
既然负性思维已经产生了,即便会因此感到痛苦,但是我们也要接受,毕竟只有接受,才有可能去了解,了解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只有接纳,才是改变的开始
这就像是感冒会流鼻涕一样,我们总是去擦鼻涕,但是,这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因为病根没有找到,鼻涕只会越来越多,最后也无非是徒增挫败感而已。
所以,下回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父母不妨坐下来与孩子聊一聊,看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期待。只有这样,拥抱这些负性感受,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学会接纳
其次,父母可以通过负向标签快速重复朗读法,帮助孩子停止内耗。
于德志曾经在《反内耗》一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叫做负向标签快速重复朗读法。具体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提炼。
就是将头脑中的关于自我的负性标签都提炼出来。比如,愚蠢、焦虑、抑郁、无用等等,可以写在一张纸上,也可以就在大脑中记住。
第二步,倒计时。
用手机或是闹钟,倒计时45秒,同时进行三次深呼吸。可以考虑使用腹部呼吸,先从吐气开始,之后慢慢地收缩腹部,将吸进去的空气再呼出去。吸气的时候,尽量用鼻子,而呼气的时候,要尽量放慢节奏。
第三步,朗读。
同样是在45秒的时间里,大声、快速、反复朗读我们刚才提炼出来的负性词汇,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来朗读,直到倒计时结束再停止。
于德志告诉我们,心理学有实验表明,在20—45秒的时间内,不过,45秒的时间为最佳时间。
这种反复会产生去融合效果,所以,当孩子快速朗读的时候,孩子就会发现那些糟糕的情绪在慢慢消失。
第四步,继续生活。
做完以上的练习之后,继续之前被思维打断的事情,继续生活。
一开始孩子可能进行得不顺利,慢慢来,不要急
父母可以将这几个步骤告诉孩子,当孩子再次被负面思维控制的时候,就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来面对。如果孩子做得不是很好,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做。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孩子身体应急系统的反应程度,还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系统的活跃程度,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伤口也能得以慢慢恢复。
想要解决负性思维的问题吗,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久的坚持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家庭,但是有一点我们一定是可以选择的,那就是我们面对困境的态度,是从此萎靡不振,还是勇往直前,答案就在你的手中。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头条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