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缺位或严苛的“中国式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式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往往畸形:或缺位或暴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我的朋友A是我好几篇文章的"主角",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她一直在努力着。而今天,她又一次给我留言,询问我有关和孩子沟通的问题。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女儿今早吃早点,没吃完,她爹就强迫孩子必须吃完,不能浪费粮食,最后孩子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吃着剩下的饭。这件事情发生了很多次,不知如何引导了。我分析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孩子的肠胃一直很差,遇到自己喜欢的会多吃点;其次,饭大多时候是奶奶做的,而奶奶是不注重生活质量的人,饭菜一般不太可口,她儿子有时都不想吃;最后孩子爸有时是一个对孩子苛刻的人,说话大声,表情很凶,很强势,孩子必须按他的意思办。比如今早孩子爸的原话大体上是:天天吃了要剩饭,就是不珍惜粮食,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平时说想吃这样那样,做了你又不吃,给是浪费,你给我吃掉,不准剩饭。而孩子只说一句"吃不下",其他原因她不说,孩子不敢反抗,就一直流着泪,默默的吃掉。上学的路上也一直在默默的流着眼泪。

A的这个案例和我写过的很多鸡毛蒜皮一样,看似非常普通,但是背后却蕴含着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拆分不同的观点。

在很多中国式家庭中,爸爸都充当的是一个苛刻的"权威"角色,对孩子的管理严肃而强势,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但是在这种父亲面前,不存在的。即使孩子是女儿,也依旧不能得到他们的半分宽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这种现象相当"拧巴"——因为父亲与女儿一般而言有着天然的亲近,究其原因,我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男权思想不无关系。今天围绕这个案例,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这个话题。

1.家庭中的父亲角色

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代表着力量、规则、权威、秩序等。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天生的两个驱力,分别是力比多和攻击性。他们都与"力量和秩序"息息相关。

人天生崇尚力量,这和人类的原始本能有关,在家庭中,父亲的力量必不可少,我们常用家中的"顶梁柱"或者"大山"来形容父亲,实际上也代表了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期待。如果一个父亲是缺少力量、没有规则的,那这个家庭的整体秩序也不会太好。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孩子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性别角色、道德水平等方面。

从某种角度来说,母婴关系更多的影响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形成,而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则更多的在"社会化"这个方面施加影响。

父亲是"力量"的象征,但是我们有必要明确一点:父亲角色代表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力量?

2.父亲角色:暴力vs力量;控制vs规则

现实中,很多人混淆了"暴力"和"力量"的区别,同时,也很容易将"控制"与"规则"混淆。这样的曲解,也是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曲解。

父亲本身是力量的象征,这个力量既包括身体上的力量,更包括内心的力量。从生理上,父亲力气更大,能承担一些比较繁重的家务劳动,这是力量的象征。在当今的现代家庭,对体力劳动的依赖程度大幅度减轻,而对父亲人格和心理上的力量的需求就更为凸显。

我们常说内心力量,但是内心力量到底包括什么?作为父亲的角色,更提供给孩子的心理支撑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心理的坚定度和稳定度。而父亲对于规则和秩序的影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更为深远。一个强大的有力量的爸爸很容易给孩子建立较好的规则感,孩子规则感的建立意味着:孩子在社会上与人的相处更能遵循规律。但是,很多中国式父亲在表达自身力量的时候,却经常使用暴力的形式,尤其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无反抗力的小孩更是如此。我们必须明确:不管是严苛的语言暴力还是残暴的肢体暴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当孩子长期处于对"权威"惩罚的恐惧之中时,会很容易产生懦弱、胆小、自卑、逆反等一系列人格特质,且自身的自主意志的发展一定是匮乏的。

"中国式父亲"在为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时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控制式方法,强迫孩子遵守他自己认可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由父亲单方面建立的,在建立规则的过程中并未和孩子进行充分的协商,也没有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这种建立规则和执行规则的简单粗暴,并不是真正的建立规则,而是单方面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无法建立有效的规则,反而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孩子很容易产生压抑与逆反两类情绪。

在本文中的案例中,父亲不考虑孩子食欲不好,奶奶做饭不可口等现实因素,而是一味的强迫孩子必须吃完所有的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施以"不能浪费粮食"的道德绑架。父亲的做法,貌似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实则在用自己的权威身份对孩子施加粗暴的控制,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真正的力量,是温和而坚定,真正的规则,是在和孩子进行充分民主的协商之后共同制定的规则,而不是家长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规则"。

3.父亲角色:人格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孟育群通过对关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影响的研究"显示,父母教育不一致型、父亲干涉型和母亲的消极拒绝型对少年人格影响最大。父亲干涉型管教下的子女,一般都会出现身心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忍耐力差、爱推卸责任等特点,而且依赖性强、缺乏远大目标和创造性。而父亲溺爱则容易使儿童人格发展受阻,影响情绪发展,易动感情,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研究中还发现,亲子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影响的因素,绝大部分都涉及父亲的教养态度类型。

可以肯定的说法是:当儿童成长到少年期,在一定条件下,父亲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作用增强,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重大。

父亲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对于男孩而言,父亲榜样和示范作用更为凸显,而对于女儿来说,则更影响其婚恋关系。

父亲是女儿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位男性,也是女儿的第一个异性榜样。父亲在女儿的自尊感、身份感及个性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年后,父亲的形象成为女儿择偶的标准,影响女儿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及婚恋。

融洽和谐的父女关系,会收获自尊、自爱、积极、阳光的女孩,反之,则会收获自卑、敏感、逆反的女孩。所以女孩在她们的性格形成的时期需要成年男性的陪伴指导,以使她们进入青春期时能够对男性做出适当的反应,进而为她们的社会化做好充分准备。

4. 严苛的父亲对孩子(尤其是女儿)的影响

A在后来和我的交流中提到,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自卑,就像她被父亲勒令吃饭时她也只敢哭,不敢说话。孩子的这些行为现象,和父亲的严苛不无关系。

对孩子的发展来说,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爱,以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规则。关于爱和规则,我已经反复强调我的观点:爱与规则从不矛盾,而且是互相统一的。

充分的爱,为孩子提供心理的滋养,而适当的规则,让孩子更好的完成社会化。现实中很多严苛的父母,以规则为名实施控制,态度蛮横傲慢,孩子感觉到的是委屈和压抑。这样的孩子,一般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自卑压抑,或者逆反、暴烈。

从父女关系的角度来说,严苛的父亲,对女儿伤害性极大。

第一,造成女孩不自信的心理。相比较母亲,父亲的打压往往更加严厉,女孩生性敏感,更在意来自父亲的赞赏,而过分苛刻的父亲对女儿的赞赏极为吝啬,这会让女儿很难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在这样心理的影响下,孩子会变得敏感自卑,甚至对生活丧失兴趣。

第二,影响女儿的性别的自我认同。性别角色是孩子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对于女孩来说,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会在潜意识将父亲看做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

如果父亲欣赏女儿的女性气质,经常对女儿表示适当的赞美和回应,这会使女儿对自己的女性气质非常认同,这样会直接影响女孩长大后的气质取向。反之,如果父亲过分严苛,甚至对女儿的女性气质表现出嫌弃、鄙视,则会极大的影响女孩成人后的性别自我认同。

第三,直接影响女儿将来的婚恋关系。几乎所有人的婚恋关系都是原生家庭的翻版,得到父亲更多爱的女孩,可能会下意识的寻找像父亲一样"完美"的男性,而缺少父爱的女孩,则会倾向于在将来的婚恋关系中寻找"缺失的父爱"。

当今社会有很多年轻的女孩喜欢大叔,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心理退行的表现,在早年的关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滋养,很多女孩会用一生寻找缺失的父爱。这种"缺失的父爱",有时候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爱,而是很难感受到爱的温度。

另外,过分严苛的父亲往往和逆反的女儿紧密相连,小时候受到的压抑和屈辱越多,长大后越容易逆反,尤其是在心理动荡的青春期,会直接诱发早恋等不成熟的模式,这同样是女孩缺少父亲肯定的表现形式。

第四,塑造"完美主义"女孩。这里面提到的"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的形成,往往和家长的过分严苛有关,ta的"完美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即无论怎么做,都不能令自己满意,同样,别人怎么做自己也不满意——可以说,她们的挑剔完全是严苛父母的翻版。

这样的人格特质,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因为她们从家庭中得到的认可太少了,这种人格的人,活的非常"累",在她们的潜意识中,隐藏着大量的委屈和痛苦,她们一生都在寻求来自严苛父母的认可。

5. 溺爱软弱的妈妈+严苛控制的爸爸

这是一种常见的家庭组合模式,这样的组合模式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A表示因为孩子的爸爸总是对孩子太过严厉,所以她会比较溺爱孩子,平时尽量多满足孩子的要求。

A的这种家庭模式,是培养"小白眼狼"的典型模式。我们清楚的知道,在家庭关系中,母亲的慈爱≠溺爱,父亲的规则≠严苛。溺爱+苛刻,既是父母教育理念的不统一——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非常容易"钻父母教育理念不同的空子",同时容易造成孩子"欺软怕硬"的人格特质。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各位女同胞,如果丈夫是一个比较强势的控制型人格的人,那么妈妈的意义就更为重要。作为母亲,必须内心有力量,"敢于"和爸爸错误的教养方式做深入而持久的沟通,温和而坚定的传达科学的育儿方法。在A的家里,A每次都是和稀泥的说"好了好了,就这样吧",貌似是在为女儿开脱,实际上既没有和丈夫充分的协商,拿出统一的教育理念,同时对女儿来说,也只能感觉到"同为大人"的来自母亲的软弱,换言之,她不但不能给女儿解围,反而会让女儿更加绝望——因为连自己的妈妈都拿残暴的爸爸毫无办法。

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对其个人成长的要求更高,所以,对于母亲来说,一定要完成个人的成长,这样,在孩子不幸遭遇一个残暴的"中国式父亲"时,还能有高质量的母爱作为"中和"。

关于如何引领孩子的话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叙述。

6. 完成个人成长,做一个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父亲。

很多"中国式父亲"都是人格不够完善的成人,其实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父母自身的个人成长,如果父母自身的成长足够,人格比较完善,那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也会趋于正向,孩子的人格也才能得以较好的发展。

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鼓励成就和鼓励独立的教养方式是父爱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父亲如果具有独立、自信、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放宽容等方面的特质,会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流露,并被孩子效仿。

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调查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起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为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加开放,也更具进取精神——这个调查,充分说明了一个人格完善的父亲对于孩子人格发展的积极意义。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难免会有很多瑕疵甚至错误,而孩子,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环境下,受到完全无伤害的教育。但是既然为人父母,就有充分的责任和义务完善自己,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一个至少是少于伤害的养育环境。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影响深远,而父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都是为人父母唯一的方向。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各种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