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死脑经的理科奶爸。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钙铁锌硒维生素,“要不要补”,“怎么补”的问题
铁作用:形成红细胞,参与血液中氧的运输和存储。
缺铁的危害: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发育缓慢,反应迟钝,智力下降等。
本着凡是可以丈量的原则,整理了不同年龄段需要的铁含量和各种食物的含铁量。
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中国营养学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括号内的max代表一天能摄入的最大量摄入表的作用:有个儿童每日铁量摄入表之后,在辅食添加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对照成分表来确定自己的宝宝吃哪种米糊了。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
肝脏是解毒器官,有人说最好不吃。这句话对了一半,每周吃一次肝还是安全的从这表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菠菜的含铁量其实是很低的。铁分两种: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来源于动物的血红素铁的吸收率是要比来源于植物的非血红素铁要高的。饮食习惯:6个月内宝宝一般母乳喂养,这时就要求妈妈不能偏食,要正常摄入红色肉类。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首选动物肝脏,瘦肉,鱼。
注:补铁不能过量,摄入过量会引起恶心,呕吐,还会降低宝宝体内锌和铜的营养水平。
钙,维生素D一般做微量元素检查时查出来的钙,是不能作为是否缺钙的标准的。因为,钙的含量偏少,维生素D就会提高钙的吸收率。所以,补钙的同时务必补充维生素D。
缺乏的危害:骨质疏松症等
钙来源:鱼肝,鱼油,海鱼都是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其次是蛋黄,牛奶。
问:通过晒太阳,能补充维生素D吗?答:维生素D的原料存在皮肤中,在阳光直射下会发生反应,转化为维生素D3,在经肝脏,肾脏转化为维生素D最有效的状态。因此,足够的阳光,足够的日晒是可以获得更多的维生素D的。(PS,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肤色转化率是不同的,不一定晒太阳了,就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一般我们出院的时候,医院都会开维生素AD滴剂,这个时候我们就没必要在单独补充维生素D了,避免重复。有时,那些国外带回来的鱼油里面也含有维生素D,各位家长在给孩子服用的时候可以具体看成分说明。
那我们怎么判断孩子是否缺钙呢?
缺钙的表现:1.睡觉,喝奶过程大量出汗;2. 白天常常烦躁不安和哭闹;3. 恒牙出牙慢4. 学步迟5. 动作和语言都比同阶段的孩子落后6. 出现抽筋现象这里并不是睡觉喝奶过程大量出汗就是缺钙,需要其他症状一起看,才能确认。
另一些注意点:
1.骨头汤是不补钙的,只会增加孩子的胃负担(脂肪多)。
2.纤维素摄入太多,会影响钙的吸收,一般吃粗粮,豆类,蔬菜的时间要跟喝奶的时间隔开1小时左右。另外,烹饪这些食材也要注意处理。比如富含草酸的菠菜需要过热水。
锌作用:促进生长发育,改善味觉的作用。
缺乏的危害与表现:发育不良,影响视力跟神经系统,厌食挑食,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发热等
锌来源:海产品,坚果(核桃,花生,芝麻等),动物内脏。
注意:
1.补钙的同时不要补锌,反之也一样。最好相隔2个小时。
2.一般食疗补锌即可,过量补充会抑制机体对铁的吸收。
DHA作用:提高睡眠质量跟免疫力,促进神经系统和视觉的正常发育。
关于补充DHA能让宝宝更聪明的说法。尽管被证DHA是宝宝生长不可或缺的,但是过量补充DHA不一定能让孩子更加聪明。有关科学家做个实验,DHA对于智商的作用十分有限。影响智商的主要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一般现代的正常宝宝,食疗就足够补充DHA了。最应该关注DHA的是早产的宝宝,DHA需求量最高的是在35周至40周,早产儿刚好错过存储DHA的最好时机。
DHA来源:1.鱼虾贝类;2.富含a-亚麻酸的坚果;3.DHA强化食物和补充制剂
注:1.第三种补充方式需要遵医嘱;2.摄入深海鱼类是目前补充DHA的最有效的食疗途径。总结1.一般在沿海地带,母乳喂养(妈妈饮食均衡)或者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除了铁,维生素D需要额外关注外,其他不会太缺乏(早产儿除外)。
2.在上文的介绍中,大家也发现动物类比植物类更能补充微量元素。同时,可以看出海产品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但摄入过量的海产品也是有危害,
主要原因在于汞在鱼体内蓄积:美国在2012年有关婴儿健康的声明中,提出哺乳妈妈一周摄入2-3份低汞鱼(三文鱼,鲈鱼,鲳鱼,鳕鱼等)。PS:1.一份大概113.2克。2.其他低汞鱼可以百度。《中国孕产妇及婴幼儿补充DHA的专家共识》建议,哺乳妈妈每周食低汞海水鱼2-3餐。3.不管是补充何种微量元素,并不是食品成分表上写多少,孩子就会补充进入多少。这里还有要给吸收率的问题,一般吸收率是40%-60%左右。
公式:宝宝微量元素摄入=(奶中含量+食品中含量)*吸收率
延伸阅读很多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营养跟不上,其实如果宝宝饮食结构是均衡的,一般是不需要特别的补充的。
如果因为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等原因的限制需要特别补充的。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食品,如加碘食盐,额外添加各种维生素的米糊,宝宝食用油,宝宝营养强化的辅食等食品。还可以遵医嘱通过微量元素制剂补充。切记:不盲目跟风,不重复补充,不长期依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