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儿子3岁半,周末带去朋友家玩,回家时同事发现儿子口袋里多了好几个朋友家的小玩意。同事问儿子情况,结果儿子还不说实话。同事担心说:如果养成习惯,孩子去幼儿园也这样的话怎么办?被人家当“小偷”就麻烦大了,到底应该怎么引导才对呢?
有句俗话“小时偷针,大事偷金”。意思是孩子一旦有了偷东西的行为,那么长大了很有可能会走上歪路。所以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偷”的行为时,就开始捉急。
按照心理学上来说,孩子2.5岁---6岁之间出现这种“偷窃”行为,是“占有欲”在作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也是物权意识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类似于孩子2岁多开始有以下几种表现状态,代表孩子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
1、宝宝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有时甚至父母都不行,如果家里来了小客人,是很喜欢的小哥哥小姐姐,碰宝宝的东西,就都会被抢回来,还会强调一句“这是我的!”,如果不还给她就生气闹脾气。
2、孩子刚上幼儿园,包里莫名其妙出现不属于自家的东西,问孩子可能会说这个是他的或者某个小朋友给的,结果对方孩子来要。(类似于同事儿子的情况)
3、看到妈妈或者爸爸抱别的小朋友,或者给别的小朋友零食,孩子会小气,会哭闹。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进入成年人评价的“自私”、“小气”、“霸道”、“偷窃”等等有道德尺度行为,就是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什么是物权意识敏感期?物权意识敏感期进入年龄是2岁多,孩子会对物品进行归属。典型表现就是孩子不管是语言和行动上都表现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肯和他人分享等。
当孩子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会出现一个大人视若猛虎的行为“偷窃”。当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不能视若无睹,但也切忌用力过猛,不然会造成孩子性格懦弱,又或者被贴上”小偷“标签,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造成孩子性格懦弱分享是一种美德,这个是在成人的说辞,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与成人的分享认知确恰恰相反。比如成人习惯共享食物,孩子则不乐意;成人习惯分享玩具,而孩子则需要看对象和情绪。
父母强迫孩子去“分享”,也就是强制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物品分给别人,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健全的发展,而且孩子的正当权益时常受到伤害,很有可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让孩子形成“我的东西被强制分给别人,那我也可以强行得到他人的东西。”于是分享就变成交换,或说占有。
作为父母不要因为一时的面子、尴尬,苛求孩子配合分享。孩子不乐意,还孜孜不倦的反复强调要分享,结果不仅仅自己失望,孩子也会惶恐不安,沮丧自卑。
2、强制被贴上“小偷”标签,造成不可挽回后果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2-5岁为孩子的自我中心阶段,又称为前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还不能把自己同外界区别开来。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阶段的行为,不能用道德和非道德来判定。
所以这个阶段孩子观念中并没有“偷窃”概念。如果父母因此而惩罚孩子,用语言暴力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反而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强烈需求,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以至于最后成为真正的偷。
又或者孩子出现“偷”的行为,只是无意识的拿,结果父母反复追问,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如果真的偷拿,父母不纠偏,反复强调孩子的行为并加以惩罚,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逆反心理出现,那就真成:我偷给你看......
有个进了监狱的小偷说,我曾经也是个好孩子,小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冰棍吃,而自己却从来没有尝过那样的滋味,所以偷偷拿了父母的1块钱到小卖部买了一跟冰棍。如果我当时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能吃冰棍,大概我就不会被爸爸打断腿而留下腿疾,也不会因为我怀恨在心而故意偷更多的东西激起爸爸的愤怒。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小偷”的标签,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
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聪明的家长应该这样做,既不伤害孩子,让孩子的行为也得到制止。
1、不要用成人的想法去看待孩子的行为2岁多--5岁左右的孩子,没有“你的”,“我的”界限认知,在他的思维里:“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食物等首先考虑的是占为己有,而不是分享。
所以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藏、占有欲,就认定孩子“自私”,孩子小气,用成人的道德规范标准看待孩子,而应该理解并认可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当孩子拒绝分享的时候,父母不要觉得没面子,丢脸;如果孩子哭了,就认为孩子不懂事,为什么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大方,孩子年龄大小不同,阶段不同,处事自然不同。所以孩子不乐意分享自己的所有物的时候,父母要先认可孩子的行为。父母多以身作则,时常给孩子、家人分享自己的物品,让孩子明白分享的价值,做好引导工作。
当孩子拿回不属于自己的物品的时候,父母也不能简单粗暴的用打或者骂去制止,而是要了解孩子拿回物品的真正原因,保持心平气和,引导孩子及鼓励孩子把事情经过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了解事情的始末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比如看到孩子拿回一辆不属于自己的玩具车玩。
妈妈可以先问:玩具车是哪里来的? 孩子说:某某同学给我的。
如果是孩子偷回家的,孩子会表现出胆怯、不好意思、局促、表情不太自然等,父母细心一些就可以观察出来。
即便是偷的,妈妈可以先不训斥孩子,而是说:哎呀那某某同学就没玩具车玩,他回家也会想玩具车,会伤心。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孩子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说出真相。然后父母就可以正确引导孩子,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必须要告知对方,经过同意才可以。也可以和孩子做游戏,丢东西伤心哭泣的游戏,让孩子明白丢失物品的心情,他就会理解拿别人东西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如果孩子比较坦然,那就说明孩子是自我意识界限还没有区分,以为是自己的。只需要告诉孩子这个玩具车不是我们的,是属于某某同学的,我们要还给他,最好是陪着孩子一起送回给对方。
2、告诉孩子,他人的物品不容侵犯给孩子做好示范。平常在家,可以通过物品的归属问题,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比方家里的东西分:爸爸的,妈妈的,爷爷的,奶奶的,孩子自己的。告诉孩子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东西都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同样大人拿孩子的东西也要征得他的同意。
又或者做一些分食物的游戏,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分别准备5种水果,让孩子分别去派发,给爷爷香蕉,奶奶梨,爸爸苹果,妈妈葡萄,孩子自留樱桃等。
经常进行“你的”,“我的”练习,孩子占有他人东西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3、不要逗弄孩子在物权敏感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分离时期,处于搞清楚自己和别人不是一体的模糊状态。搞不清我和你是什么关系的阶段。在孩子没有完整的认知的情况下成人的不以为意,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比如:很多大人喜欢逗孩子,抢孩子手上的物品,然后孩子哭,又羞辱孩子说:“你真小气!”
比如:宝宝很乐意分享的时候,把东西给大人吃,结果大人不接受说:“我是逗你的,你吃, 我不吃。”拒绝孩子的分享。
抢夺游戏:在成人眼里是玩笑,孩子眼里是全世界,混淆孩子的认知,产生自我怀疑,不敢确认自己对物品的所有权。
分享游戏:让孩子把分享和失望、疑惑挂钩,慢慢的孩子就不乐意分享。
4、切忌上纲上线,上升到道德高度,惩罚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偷窃”行为,给孩子贴标签,发脾气、体罚等等,而是采用积极的行动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告知孩子这行为会给他人造成影响,引导孩子理解诚实的价值。
当孩子出现“偷窃”现象不代表孩子道德品质出了问题,父母也不要直接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要让孩子将“偷拿”的东西还给别人,或者陪孩子去,不做过多的评价及指责。当孩子归还物品了,还要对孩子还东西的行为表示赞赏。
孩子拿一次,我们就让孩子或陪孩子归还一次,并带着孩子去道歉。周而复始,孩子也能理解这个东西不属于自己不能拿。
就像前面提及的小偷,如果父母的言行传递更多的是爱和信任,而不是拳脚相向。那么孩子自然不会成为那个“偷给你看”的孩子。
5、不论富养还是穷养对孩子都不合适现在的家庭普遍生活水平高,孩子属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来到这个世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属于服从机制,孩子想要啥给啥,给孩子造成心理假象,我想干啥就干啥,没有尺度及界限,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当然也不要太过穷养孩子。有句话说:富养女儿,穷养儿子。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孩子力所能及的享受,不必要去遭罪。不然当一个孩子想要什么没什么,啥都稀缺,也会冒出很想要某样东西,然后去悄悄的拿别人的东西。
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什么好的想法, 有什么疑惑,欢迎给蒙妹妈妈留言。
蒙妹妈妈是一个4周岁女孩的妈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蒙妹,想通过中医育儿知识的学习守护蒙妹的健康,和蒙妹的一起成长。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原创,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不合适的请联系蒙妹妈妈删除,若有错别字请见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