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6种沟通方式,劝孩子吃青菜导语:不少妈妈比较关心跟孩子间的沟通问题,有时候孩子软硬都不吃,让人觉得无计可施。其实,很多时候是妈妈把沟通这件事复杂化了。那么,这篇文章将结合我自己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沟通方式。
大宝饿了,我先把他和二宝安顿好,然后手忙脚乱但又很精心的做了一份番茄鸡蛋面,里面还额外添加了红苋菜。
“妈妈,我不要吃青菜”,孩子端过碗,观察了半分钟后说。
“吃饭不挑食才能长高个儿”,我解释道。
“但是我不喜欢吃这个”,他的眼睛睁大大大的,惊奇的看着红苋菜。
“妈妈小时候也不爱吃青菜,然后免疫力下降,经常感冒生病,后来多吃菜就好啦!”我开始讲我的故事。
“但是我觉得这个红色的菜不好吃”,大宝夹起来一根菜,立马又放回碗里。
“那你说说,为什么这么觉得?”我试图全身心聆听。
“就是不好吃……”他若有所思的看着碗里的面条。
二宝开始闹觉,我抱起他前后踱步哄睡。夏天的大中午,又累又热又饿。
“就是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像一台出了故障的复读机,“嘤嘤”的重复声无比聒噪,保你听了能大肆咆哮。
“你就说,到底是吃还是不吃?!”我终于忍无可忍,备足了台词进行威胁。
“我光吃面条、鸡蛋和西红柿,就不吃红色的菜”,听起来有点倔强,但又像欲言又止。
“妈妈还没吃饭,还要哄二淘睡觉,别给我添麻烦成不?”我开始诉苦,想要博同情。
“面条怎么都染成红色了?”大宝谨慎的问。
“赶紧给我吃,不然一会都凉了,看我怎么收拾你!”我终于忍无可忍,大声吼叫起来。
解释、讲故事、聆听、威胁、博同情、吼叫,区区一顿饭,我试了6种亲子沟通方式。软硬兼施,但还是无济于事,大宝重新进入倔强模式,循环播放“我光吃……,就不吃……”这句话。
像这种局面,孩子是铁了心“僵持下去”;而我,有两种选择,孩子也会有相应的两种反应——
●我选择执着:(孩子的反应)即便挨打了,哭了,但就是不吃,包括面条、鸡蛋、西红柿。
●我选择灵活:拿冰激凌或棒棒糖跟孩子“交易”,约定把碗里全部吃完就奖赏,然后他很快就会吃完。
第一种选择的结果:两败俱伤,孩子对我失去信任;而且吃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孩子还是饿着肚子。
对于第二种结果,虽然眼前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又滋生出新的问题:往后N次遇到类似情况,都拿诱惑来“交易”么?
但是经验告诉我,我跟孩子的沟通还没开始,所以这两种选择都不理智。看似尝试了6种,但是大宝的言语有限,大概就是“不要”、“不喜欢”、“不好吃”、“就不吃”这四种语气,并没有陈述实质性原因。换言之,我那6种沟通都是无效的。
理论如空中楼阁,关注眼下得以找到简单的原因千方百计做合格父母,奈何孩子这一特例群书难查阅。
当我们有了孩子,就想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于是博览育儿书籍,为自己的育儿路保驾护航。但没想到这一路要远比自己想象的曲折,山重水复、问题频出,尝试6种方式进行沟通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拥有满肚子的理论知识,能轻易察觉其他父母的错误、进行批评,然后再甩出一大堆建议。但是当他自己有了孩子后,便谦卑起来,他在《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中说:“我所有的理论就像一座空中楼阁,坍塌了。多次挫败之后,我丧失了自己原来的确信。”最后,皮耶罗·费鲁奇索性抛开理论,关注当下——就孩子现在的样子。
而我就犯了这一个最基本错误,寄希望于所确信的“6种沟通方式”,但忽略第一步的关注——不带任何焦躁的关注。
于是,我把睡着的二宝放到床上后,重新审视细节处,并关注大宝刚才的举止和言语。结果发现,他自始至终关注的都是红苋菜以及被染红的面条。
懂了!
我有针对性的问大宝:“你是不是怀疑红色的菜和面条不好吃?”
大宝像是找到了知音,激动的回答:“不是,我觉得这红色的菜能把我的嘴巴、还有舌头也染成红色!”
兜了一大圈,没想到真正的原因竟如此简单。但其实,真正做到去关注、并察觉真实原因也不简单,它需要的技能并不比掌握6种沟通技巧容易。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具有相通的共性,但是单个孩子成长在不同的处境中也有自己的个性。而我们确信的理论,是针对多数孩子的普遍情况,像缺乏根基的空中楼阁,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直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所以,不能一劳永逸的照搬理论教育自己的孩子,硬把两者关联。而应该充分关注独具个性的孩子,这也是提供支持、促进发展的第一步。
关注,听起来简单,做到却不易!到底什么是关注呢?
百度上解释关注有三层含义:一指关心重视;二指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三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
也就是说,仅仅用眼睛看不一定代表关注。
比如说,爸爸刚下班进屋,孩子滔滔不绝的跟着聊天,爸爸只是“哼”、“哦”、“嗯”,这不叫关注。妈妈提示爸爸忙完跟孩子认真说话,爸爸和孩子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孩子已经等不到结果了,谈话机会被不了了之,这也不叫关注。
除此之外,还有三种关注也是无效的。
●焦虑式的关注。父母过分的焦虑忽视了孩子的真实需求。比如说,不让孩子玩水,怕着凉;凉爽的夏天傍晚,不让孩子出门,怕被蚊虫叮咬。
●捆绑情感式的关注。对孩子着手的事寄予厚望,类似于“吃饭不要撒地上,因为妈妈收拾起来很辛苦”、“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妈妈起早贪黑的给你准备餐点”等。
●野心勃勃的关注。父母的关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说,关心孩子的期末成绩是否进入班级前三名;而不是孩子学习的是否吃力,是否适应学习节奏等。
皮耶罗·费鲁奇认为,“关注是纯粹的,不去侵犯或指导,仅仅只是置身其中。”父母的焦虑、厚望和功利性关注只会让孩子紧紧锁上沟通之门。
真正的关注:无声胜有声真正的关注直击内心深处,能够打开心扉;真正的关注,效果无声胜有声。当孩子得到真正的关注,沟通便会畅通无阻。真正的关注需要父母从以下3方面入手:
1、关注孩子的不厌其烦
皮耶罗·费鲁奇3岁的儿子喜欢玩蹦蹦床,每次都能跳跃上百次,而且每跳一次都会问一句:“爸爸,看!你是否喜欢我这次跳的?”不厌其烦。几个小时过去,皮耶罗开始厌烦,便偷偷看表,等着妻子来“接班”。但是一下子被儿子揪出来:“看我新跳的这一次,看!”
生气的语气立马把皮耶罗拉回了当下,用心关注,发现的确跟刚才不一样:跳跃后加了转身。于是皮耶罗明白:“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跳跃。第一百次跳跃和第一次跳跃同样重要,应该得到相同的关注。”
因此,只有不厌其烦的持续关注,把无限重复都当新的一次对待,才能静下心来,进而发现孩子“新的跳跃”。
2、读懂孩子的脆弱
票房节节攀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哪吒自出生就没有朋友,被陈塘关百姓另眼相待,就连从水怪手里营救小女孩,也被误认为是“肇事者”。导致人们对他的成见进一步加深。
于是李靖夫妇商酌筹备哪吒三岁生日宴,借机化解偏见,同时也提供机会让大家看到哪吒的善良。当提到此事,哪吒嘴上抗议说不稀罕,实则心里万分期待,这个细节被妈妈捕获,便说:“其实妈妈知道你内心是渴望被大家理解的……没关系,你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一下”,说完及时离开,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消化情绪。
妈妈能够读懂孩子的脆弱,并感知到他的孤独以及盼望被接受的心思。李靖也安慰哪吒,“爹知道你心里有气,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的才算”。平时李靖夫妇跟哪吒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但是对孩子直击灵魂深处的关注,让魔转世的哪吒觉悟行大善,最终扭转自己“性本恶”的命运。
美国著名企业家、英特尔公司前CEO安得鲁S.葛洛夫曾说:“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很好,而是决定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因此,能够读懂孩子的脆弱相当于一次深度谈心,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这胜过缀余的说教,迅速平复孩子的心绪。
3、“顺藤摸瓜”捕获孩子真实需求
当孩子表达不清楚或者不敢表达自己时,父母就容易被表象的不良表现激怒。比如我家大宝因为不想吃红苋菜所表现出来的倔强、不听话,让我差点动手,其实是没有捕获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才能找到孩子的疑点,并逐一排解。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这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最快、最有效的一步。
写在最后有时候,父母一边无视孩子,一边抱怨沟通无效。殊不知,很多沟通技巧都是建立在关注的基础之上,关注孩子是最简单的沟通方式。孩子希望被关注,只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才能吸收沟通言语中的灵魂,无声胜有声,效果好过其他6种仅依靠言语的沟通方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