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奇怪,孩子怎么有那么多“坏习惯”和“怪癖”:吃手指甲、乱扔东西、不服管教……其实这些问题背后,掩藏着的是一个重要且宝贵的概念:敏感期。
在不同的敏感期,孩子对外界的兴趣和需求不同,只有抓住这些关键时期,才能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最好。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出生时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五十亿突触,脑约400克,智力水平达成人的25%,一年后突触的数量增加二十倍,3岁时脑重达成人的80%.说明宝宝三岁智能,体能,个性都已经定型80%以上!
下面,我们就细数一下0-3岁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敏感期:
01光感敏感期(0-3个月)曾有新闻说一个意大利的小男孩,他有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却失明了。原因是当他刚出生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这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这只眼睛长时间无法接受任何外界信息,为这只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停工了。
光感敏感期,它发生于出生后0-3个月,这时我们白天要拉开窗帘,晚上要关灯睡觉,让孩子适应自然的光线变化。光感敏感期是孩子视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此时期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孩子的视力将遭受不可逆的创伤。
特点:刚出生的宝宝对光感非常敏感,这时宝宝需要适应白天和晚上的光线差异,所以白天要拉开窗帘,晚上要关灯睡觉,让宝宝适应自然的光线变化。
建议:白天拉开窗帘,晚上关灯睡觉;就颜色而言,眼睛最先敏感的是黑白相间、反差明显的地方。多给宝宝翻看黑白图,能够对对宝宝进行这种视觉刺激。每次10-15秒,每天2次,距离30厘米左右,左右缓慢移动。
02味觉发育的敏感期(4-7个月)味觉发育的敏感期是指宝宝通过味道来认识这个世界,并构建和发育自己的心理和大脑,总结来说就是了解外在,建构自我的过程。我们可能无法知道这些味道是怎样影响幼儿的感觉和认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幼儿是通过对味觉的认知过程走向世界,打开世界,和世界建立亲密的关系。味觉敏感期主要是在宝宝4-7个月时出现。
特点:宝宝自己的口腔可以感觉到甜、咸、酸等味觉。
建议:基于食物原有的酸甜口味,在辅食添加之初,就要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味觉习惯;尽量保持给宝宝添加单种口味食物,以便妈妈能及时发觉宝宝过敏的食物源;添加的顺序也很关键,不要先给宝宝甜的食物,宝宝天生喜欢甜味,这样再添加其他苦味、咸味的宝宝就不太接受;为了让宝宝不偏食,在宝宝不吃时,妈妈可通过8-10次尝试帮助宝宝接受。
如果在味觉敏感期内给宝宝添加辅食,应该注意辅食味道的多样性,在这个阶段让宝宝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味道,刺激宝宝的味觉发展,另外通过对味觉来了解外部的物质世界,以后宝宝不容易出现挑食的情况。
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对一些味道的东西出现排斥,如吐出来之类的。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可以多让宝宝尝试几次。添加海鲜鸡蛋等易过敏的食物时要小心哦。
03口腔的敏感期(4-12个月)什么是“口腔敏感期”?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食物、认识食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特点:这时宝宝喜欢吃手,他在用口进行尝试、感觉,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
从出生不久(3-4个月)持续到1岁多一点,在这个期间无论大人怎么阻止,小宝宝总喜欢把手放进嘴里并且吃的津津有味。 吃手指,啃脚丫,这些都是婴儿对于自身的探索和认知。
建议:1岁以内的婴儿处于口腔敏感期,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用嘴探索世界,可以尽情的让孩子吃,啃。过了1岁,不用制止,让他吃可能孩子也不会吃了。如果孩子到了2~3岁还经常吃手,那可能因为他有其他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
在不可食用的物品方面,保证物品的干净安全后,才可让宝宝尽情用嘴巴尝试,了解物品。在可食用的辅食方面,妈妈可根据宝宝月龄,遵照食物颗粒由细到粗的顺序来给宝宝添加辅食,锻炼其咀嚼和吞咽能力。
04 手臂发育的敏感期(6-12个月)特点:这个时候孩子喜欢扔东西,这时最早的手眼协调发育的标准。
宝宝随着爬的开始,就喜欢上了扔东西,这是最早的手眼协调发育的标准动作,同时也是手臂力量发育的关键期,手臂力量是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因素,这将为孩子接下来的站立行走做准备。
孩子是否能尽快的站稳走好,上臂力量起到决定作用,一旦孩子能站会走之后,扔东西的情况就消失了。所以,家长们无需管制孩子扔东西的行为,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扔自己爬过去捡,一方面锻炼了肢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肢体力量,最不建议的行为是制止孩子不要扔,以及孩子一边扔,你一边捡。
扔东西的宝宝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扔”来进行实践,来探索这个总是令他们充满惊喜的世界。
建议:请看护者不要管制宝宝这个行为,让他扔个够。
妈妈们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不怕摔,有弹性的小玩具。如毛绒玩具、塑料玩具、积木等不同质地的玩具。让宝宝体验每种物品的不同。如果怕楼下的邻居上来敲门,那么就在宝宝玩耍的周围铺上可以隔音的垫子、毯子等物品。但要注意不要给宝宝易碎物品。宝宝玩耍周围不要有玻璃、镜子、开水壶等容易砸碎后伤到宝宝的物体。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做一些关于扔东西的亲子游戏,如准备一个玩具投篮筐,由爸爸妈妈拿着站在宝宝对面,引导宝宝把手中的小球扔进篮筐。这种小游戏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促进宝宝手臂肌肉的发展。
宝宝扔掉玩具以后,不要马上帮他捡起来,这样他会以为这是一个新游戏而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大一点,可以自己捡玩具的宝宝,妈妈要鼓励他自己去捡回玩具。小一点的宝宝则可以过一会再给他捡回来。
05大肌肉发育敏感期(1-2岁)小肌肉(1.5-3岁)特点:喜欢扶、站、努力行走。
孩子们从开始扶物站立起,不停止的运动阶段就随之发生了,大肌肉的发展以腿部肌肉发展为重点,顺序依次是大腿支撑站立、小腿与大腿配合行走、有节奏的下肢配合运动开始奔跑、足部平衡与腿部力量的协调出现跳跃,这样的发展顺序决定了孩子们训练自己的节奏,于是就出现了相对应的行为,爬上爬下,翘脚尖走路等。
建议: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活泼好动的时期,此时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熟悉更多的肢体动作,和他一起作许多游戏运动,使各种肌肉得到训练,增进亲子关系,并且还能使左右脑均衡发展。在动作敏感期,精细动作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还可以增长智力
1)抓住宝宝的运动敏感期爬行期的训练6~9个月的宝宝进入爬行阶段。
爬行时用手腕支撑身体重量,可以锻炼手腕的灵活性,这对宝宝拿汤匙吃饭、拿笔涂鸦都有帮助;爬行还可使膝、臂动作协调,四肢关节的灵活度增高。学习爬行的初期,宝宝会以手肘撑着身体,腹部贴在地面,匍匐前进,爬行速度十分缓慢。
9个月大时,身体才能慢慢离开地面,采用两手前后交替的方式,往前爬行。父母可以让婴儿趴在硬床上,把他喜欢的玩具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婴儿跃跃欲试,想向前爬,这时妈妈可以用手掌托顶婴儿的脚底,帮他向前取玩具。
(2)行走期的训练9~12个月时,宝宝要站起来了。
一般宝宝在8个月左右,可经扶持慢慢站立,9个月时能攀扶家具站立,到了10个月大时就可独自站立了。站是走的前期,宝宝学会了站再学走,活动力会比直接学走增加几倍。
(3)9个月时,可以训练婴儿扶栏站立。
把婴儿放在围栏内,婴儿为抓取栏上挂着的玩具,自己会扶着栏杆站起来,并挪动脚步;10个月时,可以训练婴儿站立和向前迈步;大人可双手扶着婴儿腋下,帮助婴儿站稳后,慢慢放开手。
(4)以下的运动项目可以帮助宝宝的肌肉更好的发育,运动协调能力更强大哦
攀爬家具:在孩子半岁左右就可以帮助婴儿在地面上爬行,进而爬上椅子,这是建立立体空间概念和高度概念的最佳练习时机,也可增强上臂和腿部的肌力。在攀爬时如撞到亦无妨,从经验中幼儿可以学到如何避免危险的自保本领。上下楼梯双脚同上或是同下一个阶梯,进而迈一步上一级台阶,这都是对腿部肌肉进行的更高阶段锻炼,并使高度判断力更加清晰明确。
人体滑梯:速度与高度的变化,使孩子感觉新奇有趣,乐此不疲。但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可以面朝父母,扶住宝宝上臂后再让他溜下,较大的幼儿便可自行上下。
触探身体:走在平坦的硬地板不稀奇,踏在不平且柔软的人体才过瘾!不仅增加脚底的触探刺激,父母还可以和宝宝说话,吸引其注意力。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能锻炼大脑前庭系统平衡能力,不妨亲子一起来比赛,看看谁维持最久!如果幼儿已具备数数能力,不妨和孩子一块儿数:一、二、三……双脚跳跃每一次的跳跃都是腿肌展现屈伸爆发力的时刻,从屈身半蹲到一跃而起,动作从夸张到优雅,顺便观察其平衡感如何,是东倒西歪、容易跌倒,还是“弹簧超人”越跳越高。
翻筋头:1岁多的孩子会试着弯下腰身,从两腿间探看世界,这时可顺势抓住其大腿和腰部,协助完成被动式的翻滚。翻筋斗可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并使手脚力量更加强劲。奔跑抢宝跑是训练爆发力的速度活动,但在求快速之余,亦得留心自身安全,观察孩子对障碍物的避免反应,建议可用“抢宝藏”方式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吊单杠吊单杠可训练孩子手部的抓握能力,并且强化上臂肌肉力量,满足人类回归原始自然的攀爬方式,同时考验父母的手臂是否足以支撑小朋友的重量。
06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一般来讲,在1岁半到2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一敏感期一直会持续到4岁。当然,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旦发现孩子有了上述行为,我们就可以着手给他一些必要的支持,协助他更好地发展。
特点: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他常常会做出一些我们不理解的细小动作,比如捏起一片掉落的叶子不停地往花盆里插,或是摆弄着花手绢怎么看也不烦,我们不明白的他们却能从中看到更多的奥秘。
建议:在细微事物敏感期里,那些细小的事物在孩子的眼里是无比新奇的,总能给他带来数不尽的乐趣。这种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其实也是孩子观察能力的开端。
因此在这个时期,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并且要有足够耐心去欣赏孩子的可爱举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他自己去观察。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儿。07 语言第一敏感期(1.5-2.5岁)特点:语言的启蒙始终伴随着婴幼儿,甚至是胎儿期。对着胎儿说话,婴儿的咿咿呀呀学语就开始了语言敏感期。这个时期分为前语言期(0 - 1 岁)和语言期(1 - 3 岁)。
在婴儿时期,4 个月时孩子对语言的学习兴趣被唤起;6 个月能简单发出一些单音,1 岁以后能简单说几个词;7 - 12 个月这段时间是宝宝语言飞速发展的阶段,如果缺乏适当的语言环境,则会错过语言敏感期,导致说话会比较晚。所以在这段时间,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
3 - 18 个月,宝宝习惯通过手势和简单的口语进行交流。19 - 24 个月,则能通过简单音节和大人对话了。宝宝经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建议:
大自然赋予了孩子这种能力,从观看爸爸妈妈说话的口型直到突然开口说话,这个过程就是语言敏感期积攒的力量。
有些孩子说话晚,如果不是病症,那么就有可能是环境的影响所至,不管他会不会说话,我们都要不断给他注入“养分”,多和他说话、讲故事;多用反问的方式,刺激孩子说话、表达自己的需要,引导宝宝模仿家人的说话。让孩子学习用“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称呼周围熟悉的人。
当他需要表达自我感受时,自然就开口说话了。同样,良好的语言教育会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增强,学会与人交往。
08、自我意识敏感期(1岁6个月-3岁)特点:自我意识敏感期的表现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一般在孩子一岁半到3岁之间出现,因为个性差异或早或晚。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到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强调“我的”、爱说“不”,同时伴随“咬人”“打人”。
孩子强调“我的”,是因为TA们发现了,我是我,你是你,大家是不同的。说“不”,TA们通过说“不”,来体现自我的意志。“打人”,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打”,只是表示不同意、不喜欢的一种态度。我说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孩子们的表现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建议:
1.当孩子说这是“我的,我的”时,父母不要着急强迫孩子去分享。这个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的东西一定要孩子做主。可以反复给孩子说:“这个车子是你自己的,别人不能抢你的;那个小兔子布偶是小萝卜的,你也不能抢她的。她要想玩你的车,必须经过你同意,你不同意,她不能抢;你要想玩她的小兔子,也要经过她同意,她不同意你也不能抢。”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前提是让他首先体验到拥有。慢慢的孩子就会有正确的物权意识了,当他充分的体验到的自己的玩具自己做主以后,就会有安全感了,接下来就会发展出交换玩具的行为,慢慢地也会发展出分享的品质。
2.当孩子热衷于说“不”的时候,只是在通过语言来体验“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家长们不必过分较真,也没必要强调纠正,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和他强调分辩,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过去了。这个时期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
3.当孩子打人咬人时我们只去制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打死你”是排除的意思,不要去谴责也不要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尽量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
注意事项:不要和孩子较劲,这是一个孩子形成自我地过程
自我意识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是否具备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自自我意识的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护这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这个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这样一个能力。
❤小提示
新手爸妈可能会对宝宝的护理保健知识较生疏,有时候宝宝一出生什么症状就让爸妈措手不及,每个宝宝在0-3岁是有特定的敏感期,稍不注意的照顾就会造成宝宝从小落下很多病根,为此,新手爸妈需要提前了解宝宝的几个敏感期,这样面临敏感期才能有好的准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