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年,熊孩子们的频频现身,让太多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背上了各种溺爱的原罪,似乎隔代亲就成了家庭教育厄运的开始。
尤其是很多教育专家还要跳出来,对这种隔代教育进行各种看似科学的指责,所举的例子中,各种妖魔化老人的故事简直是层出不穷。
这让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教育专家的建议,无所适从。
老人带孩子是否只会养出熊孩子?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重点应该是熊孩子这个关键词。
虽然孩子行为习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绝不是老人带孩子就会养出熊孩子,因为年轻的父母自己带孩子,不也同样会养出熊孩子吗?
这和孩子直接的养育环境相关,更和直接养育者的人品、教育素养及教育方法有关,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年龄本身会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只是说,可能因为隔代抚养,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方面,老人们也许有的时候会更多一些宽容,似乎在帮助孩子方面立刻改进方面,效果不是太明显。
这个时候自然需要孩子的父母亲介入,老人们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应该及时和孩子的父母分工,划分老人们和孩子父母在管理孩子的边界,年轻父母应该承担哪些养育责任,这其实只是一个家庭内部,不断磨合沟通发展的结果。
02
话说,现在年轻的父母,因为双方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工作,交给老人隔代抚养,已经是大多数年轻父母的生活常态。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满读书的年纪,如果没有老人帮忙,年轻的夫妻可能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毕竟老人也只能陪伴孩子的一个阶段,而孩子父母亲及时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既可以让孩子与父母和老人们共同建立起情感,又能有效弥补父母亲育儿时间不足的现实问题。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更多会被孩子的天真浪漫所感染,让自己的生命也活出新的状态。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对老人来讲,同样是融入社会、融入家庭的一个好方法。
尤其是很多男性长者来说,过去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忙于生计,很少能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现在能陪伴孙辈成长,也是让自己人生更完整,开始全新体验的一段过程。
03
最近热映的电影《海蒂和爷爷》,就是这样一部展现隔代养育美好亲情的儿童成长电影。
这部电影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优秀少儿名著《海蒂》改编的,我发现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思考和话题非常多。
感觉影评都快写成一个系列啦,好看的电影,让我们在瑞士阿尔斯山的美景中,体会到在夏天中享受冬天之美的奇妙之境。
电影中,海蒂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因受过很多挫折,再加上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早就变成一个情绪古怪的孤僻老头了。
突然,这个世界上唯一跟他有血脉联系的孙女海蒂,奇迹般被送回他的身边,这位老人最初的表现,很是抗拒和排斥。
这个怪脾气的老人,甚至是打算把海蒂送到孤儿院或者寄养家庭里,自己并不想承担抚养责任。
然而,亲情和纽带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血缘关系。
短短几天相处后,海蒂身上那种只有孩子才有的善良与天真,充满着暖暖的爱意。一下子就融化了这个孤独的老人。
这个不善言谈的老人,通过给海蒂亲手做就餐的椅子,爬到阁楼上,给海蒂睡觉的床上增加温暖的干草的细节,表达了自己愿意和海蒂长期共存处的愿望……
在这个彼此照料的过程中,海蒂和爷爷都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幸福,爷爷也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性格开朗,开始重新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的老人。
可以说,海蒂这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在爷爷这里,才重新感受到了亲人的爱。
而爷爷,也在付出爱的过程中收获了海蒂给予他的满满的爱。
爱,从来都是相互的给予。
04
我到荷兰旅游的时候,曾去过一个养老院参观。
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个修得像酒店一样的养老院,附近有一所小学。那个小学经常会有各种铃声响起,我想,会不会影响到老人休息?
后来,一个日本朋友告诉我,其实这种养老模式在日本也很流行。
通过老人跟幼儿园孩子的友邻互动,老人们把自己的人生智慧讲给孩子,孩子们的活力又能为这些老人带来生命的希望。
这种彼此都有收获的相处方式,让老人们感受到融入社会的温暖。而《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更把这种隔代养育的温暖,洒向了全世界。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适合让年轻的爸爸妈妈重新思考,家庭养育的边界如何划分?孩子和老人如何在共处中彼此收获更大?学会积极吸取隔代养育中优秀的教育智慧,是年轻父母成长的力量。
孩子和老人,永远是我们无法割舍两段亲情。做两者间的纽带,是年轻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最该赋能的地方。
记得曾有位网友写过这样的诗句:
卖气球的老人和孩子遇见时
一个成熟暮年一个稚嫩纯真
一个走街串巷制造梦想
一个牵到心愿就撒欢的跑
那时胡同里满是希望的味道
就像《海蒂和爷爷》里每一个温馨的画面,都在我们的心里定格一样。
其实生命的美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呀。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官方剧照,感谢原图作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