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妈早上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离开不久,便收到了一条信息,发信息的是同班的另外一个小男孩骏骏的妈妈,内容如下:
亲爱的明明妈妈,我是骏骏妈妈,有件事要和您说一下。明明和骏骏可能玩不到一块儿,我尝试了好几次让骏骏和明明做好朋友,但是他反应强烈,可能真的没有缘分,小班的时候两人关系就不行,而且有肢体动作,我和带班老师也核实过,确实如此,然后老师就尽量不让他俩往一块儿凑,但是很奇怪的是,他们依然能凑到一块儿。最近骏骏因此早上都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我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骏骏说他每次都离明明很远,可是明明还是要过来找他。拜托亲爱的明明妈妈让明明和骏骏互不干扰,和平共处吧。
看到骏骏妈反馈的内容,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呢?
1,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骏骏妈的做法首先是挽救友谊的小船,“尝试了好几次让骏骏和明明做好朋友”。
此阶段正是2.5-6岁孩子的社会规范敏感期,他们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骏骏妈发现孩子在社交过程中遇到困难,接纳和帮助维系友谊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
2,当发现友谊的小船无法挽回,且自家孩子有抗拒心理时,骏骏妈主动礼貌地找对方妈妈沟通,全文有理有据有证人还有礼节,非常容易让对方接受。
2-5岁是人际关系敏感期,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到相同兴趣的伙伴开始互相依恋,从和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明明在社交关系中表现出了主动、强势,而骏骏开始对对方强势的社交关系发出拒绝,在自己处理不了时选择逃避社交环境,骏骏妈此时出手找到对方妈妈沟通,是明智之举,加上言语表述得当,那么对方家长是不会因为指出自家孩子问题爆发矛盾。
明明惹祸,骏骏妈言辞恳切,明明妈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即时跟对方通了电话,表达了歉意,并又详细了解了过程;
第二步,下午在接孩子的时候,又跟老师沟通,了解两位小朋友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第三步,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关键还是孩子的社交方式,她决定跟孩子沟通。
接到明明后,母子俩像往常一样漫步在回家路上。
“明明,你们班里有喜欢跟谁一起玩啊?”
“我喜欢和骏骏一起玩儿,可是他老是不理我。”
“那你是怎么和骏骏说的呢?”
“我走到骏骏旁边拉他玩。”
“这就对了。你没有邀请他,是强制拉他玩。”
说着说着,已经走到小区里了,见院子里有几个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在玩耍,明明妈准备现场教学。
“明明,你想在院子里和小朋友一起玩半小时再回家吗?”
“好呀,好呀。”
“那你得先征询他们的意见,如果同意,你再加入。”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明明问。
几位小朋友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大的说:“可以。”
玩着玩着,明明开始抢夺玩具。
明明妈看在眼里没吱声静观其变,她想4岁的孩子用言语沟通是不起作用的,必须加上行为能力旁助。
大点的小朋友说:“我们不和他玩了,太霸道,走。”
说完,带着几个小朋友去往别处。
明明“哇”的一声哭了,妈妈走过去,蹲下,帮他擦了眼泪,问:“小朋友不和你玩了,很拿难过是不是?”
“嗯,确实很难过,来,妈妈抱抱吧。”
见明明情绪稍稍稳定,明明妈说:“明明,我们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不要抢,也不要推搡,小朋友才愿意和你一起玩。”
“要是小朋友还是不跟我玩呢?”
“不跟你玩也没有关系,你可以选择自己玩,或者邀请愿意和你一起玩的小朋友玩。”
“知道了,妈妈。”
之后,明明妈又联系老师,骏骏妈几人面对面沟通,讨论的结果是,孩子同在一个班,他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交探索阶段,完全杜绝两人来往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从旁协助,只要双方没有肢体接触,不要过分干涉,如有越界即时制止转移强势一方的注意力,将其分开,另外骏骏妈也意识到同在一个班,抬头不见低头见,直接帮孩子把社交困难解决掉也是不现实的,承诺也会教骏骏尝试接纳小朋友。
于是两家的小矛盾就这样解决了。
孩子的友谊都是今天闹,明天和好的,我们的家长一定不要急于下定论,直接将友谊的大门关掉,这样是不利于其身心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孩子的友谊不同的方法,2-6岁是鼓励社交,6岁以后可以帮孩子选择品行端正的孩子交朋友,“孟母三迁”也正是此道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