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和爸爸从外面玩回来,一进屋就开始嚷嚷:“好热好热,妈妈,快帮我把扣子解开,快开空调,怎么还没有解开扣子?”
在我走到她身边之前,她已经极不耐烦,语气之焦急,态度之不好,让我有点恼火。
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耐着性子给她换衣服,试着去了解她从室外38度高温回来后的那种烦躁心里。
20分钟后,看她玩得很开心,就与她聊天。
我说:“宝贝儿,你刚刚进屋的时候是不是特别热呀?”
她点点头说:“是的,特别热。”
“所以你希望妈妈能帮你快点换衣服,开空调让你凉快一点,是吗?”
她又点点头说:“是的。”脸上洋溢起被妈妈理解了的幸福笑容。
“那下次你可以不可以这样跟妈妈说,‘妈妈我很热,能麻烦你帮我换衣服,开空调吗?’”
她想了想,说:“好的。”
我又问她:“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你这样说,而不是特别着急不耐烦地说吗?”
“因为那样不礼貌。”宝贝自己回答。
整个沟通的过程,我心平气和,音量很小,孩子听着很舒服,沟通也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如果在她刚进屋对我各种吩咐和叫喊时,就对她大吼,告诉她这样不礼貌。我相信她一定完全听不进去,甚至还会跟我对着干。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就此错过了,反而会加深孩子下次继续这种行为的冲动,进入恶性循环中。
正如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所言“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02科学家称,父母的行为和孩子的恐惧程度存在着相互关系,孩子对于父母的情绪非常敏感。
有次在儿童医院看到一个让我极为感动的画面,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边哭边往后退。
妈妈蹲在地上平视着她,温柔地说:“宝贝,过来,我们到时间上去了。”
小姑娘说:“不,我不去,我不要验血。”她浑身有点发抖,看得出来很害怕。
妈妈说:“验血有一点点疼,妈妈知道,但是我们感冒了,需要验血看一下。”
“不,我就不去,我不要验血。”孩子边哭边说。
她们之间始终保持着三米的样子。只要妈妈前进一步,小女孩就往后退一步。僵持了10多分钟,这位妈妈始终很耐心小声的与孩子沟通,没有一点不耐烦。
最后小姑娘在前台医务人员的劝说下,才极不情愿地跟着妈妈去验血。
20分钟后她们下来,完全是另外一个画风。
小姑娘开心地拉着妈妈的手,边走边说:“打针其实不疼啊,就扎进去那会儿有点疼,后面挤的时候也不疼。”
她妈妈笑容满面的对她说:“是呀,那宝贝以后打针还哭吗?”
小姑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不哭了。”
这个妈妈的做法,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亲子课。
她不吼不叫不强迫孩子,用坚定温柔的声音,给孩子爱的勇气,让他们去真实感受,而不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放大事情原本的模样,附加许多原本不存在的情绪在不管是打针还是其它事情上,给自己戴上枷锁,造成终身的困扰。
03吼叫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孩子不听话了,大声训斥;孩子成绩没考好,还是大声训斥。
有次在一个室内儿童游乐园,我亲眼看到一个4多的男孩子,就因为玩滑梯时想从下面爬上去,被奶奶大声地训斥着,言语毫无尊重之意,甚至带着羞辱。我当时被惊到了,看着那个孩子,心想他怎么能承受这样的“狂风暴雨”。
让我跌破眼镜的是,那个孩子一副摇头晃脑满不在乎的表情,边离开滑梯边小声嘀咕说些“爷不在乎”之类的话。他的样子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
那么长大后的他,又会变成怎样的人?
对于父母而言,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
育儿专家鲍秀兰老师也说:“不少父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日复一日,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习你的梳理方式,变成一不满足就容易失控的人。
我们要明白,所有的叛逆、愤怒都是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所以,想让孩子乖乖听话,不一定要大吼大叫!”
04心理学家通过对不同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声调会有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那如何才能做到低声教育?
在《不吼不叫》这本书中,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说,当你被孩子激怒时,可以按如下方法来操作。
首先,问问自己的感受,然后觉察自己的呼吸。
在被孩子激怒的那一刻,先觉查自己的感受是着急、生气还是其他的?然后做几个深呼吸平复下心情,深呼吸3-5次,怒气已经消掉一大半儿。
其次,抽离自己的情绪,确定孩子的需求。
通过呼吸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后,抽离自己的情绪,确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父母的理解和鼓励,还是你对他抱有不合理的期待让他倍感压力?
最后,给孩子同理心。
都说高情商的人,是懂得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人,而这正是具有同理心的表现。父母也要对孩子抱有同理心,把我们放到孩子的角色里,去感受他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懂他了解他,懂他之后肯定就不会大吼大叫了。
孩子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父母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如果是吼叫的父母,给孩子的就是吼叫的世界;如果是耐心轻声细语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孩子得到的将是被爱包裹着的整个世界,他们自然也会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去发展。
记得,你声音越小,孩子越听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