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贵,那么该如何向孩子科普地震原理、做好自我防范意识呢?
曾亲身经历大地震,并在灾后重建自己家园的日本著名自然科普大师松冈达英,也希望如此。他为孩子创作一本了地震科普绘本,让孩子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同时,看到希望——人们是相互温暖,并坚强地生活下去的。
▲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首先,也许你需要带着孩子了解一些基础概念,比如一般发生地震我们都会怎么说呢?
大家从上面的“台灯实验”可以看到,里氏震级相当于这个灯泡的亮度,离灯泡近就越亮,越远越暗。离震源越近摇晃的越厉害,表明地震的烈度越大。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里氏震级只有一个,但是每个地方的烈度是不一样的。
瞧,就像鼹鼠博士做的这个蛋壳实验。地球内部像一个半生不熟的煮鸡蛋。蛋黄如地核,蛋白如地幔,蛋壳如地壳。地球那些像裂了缝的蛋壳,分成十几块的表面,叫做“板块”。
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就像煮咖啡现象一样,地震内部虽然是坚硬的岩石,但是在高温“烹调”下,变成软软的糖稀状,到处流动。
地幔因冷热产生对流,带动地幔上面的板块移动——于是地震就产生了。
为什么中国西南地区会频繁发生地震?
中国西南部,位于两个板块交界——欧亚与印度板块。两者互相挤压碰撞,板块内产生许多裂缝。因此西藏、新疆、宁夏、四川、云南等地地震频发。
地震,会引发哪些灾害?
据统计,地球每年都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山体崩塌、落石堵住河流……大地震不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还会造成建筑倒塌、道路损毁,交通阻塞,停水断电,甚至引发火灾!
2008年的“5.12”大地震,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十万人伤亡失踪。
地震还会发生次级灾害,海底的剧烈运动,引发大量海水涌动,从而引发海啸,巨大的波涛袭击海岸后,将冲走一切;地震与火山也如同双生儿,火山活动与地震发生同源,两者密切相关,互相引发巨大的自然灾害。
正如大家熟知的,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准确的预测地震的来临,因此,了解地震灾害类型,提早做好防御行动,提升自救意识,当属重中之重。
地震自救小常识
在震区中,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时可以承受住形成空间的地方。
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里时, 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在海边感到地震或听到海啸警报,要赶紧跑到高处或往结实的高楼上躲避。
亲子共读建议
第一,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书中所展现的游戏教会孩子一些地震知识,如煮咖啡粉学会对流,用两块木板模拟海沟型地震的原理等。
第二,书中加粗的字体“洋脊”“海沟”“板缘地震”“板内地震”等概念可以反复地解读,年幼的孩子可能一下子理解不了,家长和老师不必急于求成,只需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他们会在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慢慢理解。
第三,家长和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渗透给孩子预防地震及躲避灾害的相关知识,让孩子学会自救措施。
第四,导致地震的地壳运动也创造出丰富的自然环境,比如高耸的山脉、肥沃的土地、温泉、矿泉水等。应引导孩子学会科学理性地看待事物。
第五,灾难后温暖的亮色可以让孩子们看到希望,家长和老师还可进一步介绍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以及人们是如何相互鼓励,坚强的活着。人文情怀的熏陶必不可少。
延伸活动:
1、地震演习、避难训练。
2、用橡皮泥、乒乓球等制作地球。
3、画画火山分布图。
4、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样的风景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明天与意外,
谁也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
让孩子多了解一点知识,
遇到意外就多一分生机。
愿灾区人民一切平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