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再多“不”都没用,做好这4点,轻松“拿下”你的2-3岁孩子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一向“明事理”的儿子小六,最近开始反常。

小六在厨房里闲逛,做饭的奶奶不自觉说“不要拿菜刀啊,危险”,本来没注意到菜刀的六儿直接冲菜刀奔去;

小六预备打开洗手间门的时候,爸爸说“不要玩水啊,会把衣服弄湿”,然后父子俩“打水仗”开始;

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我告诉小六,我们看电视就不看手机了,下一秒就是要手机要手机,不给就撒泼打滚……

感觉每天我们都要说N多不要,结果仿佛我说的不要都是“你要……”

直到上周看书单的时候发现了《白熊实验》,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一只白熊的形象。

简单理解: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越会做越会回想,我们试图赶走的念头可能会以更强烈的方式回到我们的脑海。

这下小六的这个梗,算是有着落了,我们的“不要”不但没用,而且还给他提供了“白熊”。

那么,为什么当我们和孩子说“不”时,反而激起了孩子更高的对抗热情呢?有人可能会说“第一反抗期”,那这又是怎样产生的?

越说“不”,孩子越唱反调的原因?

幼儿的世界,用大人的思维真的很难理解,3岁以前孩子无论是语言发展、认识发展还是心智发展都有特殊的特点,同时还是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

1. 2-3岁“听不懂否定句”也无法按我们的方式“理解不”

罗伯特.费尔德曼在《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一书中指出:“2岁左右儿童倾向于省去信息中不太重要的词,出现“电报语”;在语言理解上,刚开始理解一个禁令。”2-3岁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过渡阶段,刚学习理解否定句,所以此时我们说的“不要、不能…”,他们可能根本听不懂!

此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2-3岁儿童认知还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孩子对“不”的理解跟大多数父母是不一样的。孩子可能“知道”你不想让他做某事儿,甚至知道他如果做了,你会生气,然而他的行为并不是有意识的。

下雨天邻居带她家2岁的土豆来我家玩,乖巧3分钟之后,穿着小脏鞋可爬到我家沙发上蹦去了,邻居立刻制止:“不要穿着鞋在沙发上蹦,快下来”,土豆跟没听见一样。邻居无奈把土豆拉下来了脱掉了脏鞋,并告诫土豆“不要再到沙发上蹦了”,结果话音刚落,土豆已经又在沙发上蹦的欢了……,我赶紧说“没关系的”,邻居简直想暴怒,对着土豆不好发作的瞪了好几眼。

当邻居说“不要到沙发上蹦”的时候,土豆可能就听到了“沙发上蹦……”直接忽略掉了他觉得不重要的部分。其实就算他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他所谓的知道也缺乏让他停下来的内在控制,他只在乎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所以此刻你再多禁止不要都没有力量。

2. 0-3岁“全盘吸收”的心智模式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强调多少次有危险不要做,孩子此时可能不做这件事了,但是看到别人做又会去做,不是孩子不长记性,是因为他们的“吸收性心智”。

蒙特利索法则之一的“吸收性心智”,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0-3岁是“无意识阶段”,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吸收什么,所以环境中的一切全盘吸收,3-6岁进入有意识阶段,才能有分辨的去吸收,完善自我,并且这种心智是伴随一生的。

比如:小六突然有一天对我说了句:“臭妈妈臭妈妈”,当时意外又恼火,告诉他不要再这样说了,不礼貌,妈妈很生气。可是两天后在公园听到一个小宝在说“臭爸爸”,儿子转头对我说了句“臭妈妈”,虽然又立即教育了,但是接下来时不时会听到他说脏话“臭妈妈臭爸爸臭奶奶……”

蒙特利索在《吸收性心智》一书中说:“婴儿期儿童的心智我们无法对他们采用言语教学的方式。”

这时孩子并不是故意唱反调,而是孩子无意识的吸收了外界环境中看到的一切,并且在内化形成心智。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同样我们也无法直接通过语言教导来从本质上改变。

3.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尝禁果”

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父母在不断强调不要干什么的时候,反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一定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我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心理学上叫“禁果效应”。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哭笑不得的事:她儿子轩轩有段时间总是自己到处拉臭臭然后悄悄盖起来,想一想都郁闷。后来她说,轩轩是故意的,因为从戒纸尿裤开始,她就不断得告诉轩轩“一定要在厕所拉,不能随便到处拉臭臭”,结果熊孩子就特别喜欢到处拉。

好奇害惨妈,其实如果朋友当时只说“拉臭臭要在厕所里”,保证什么事儿都没有。

只有深入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适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对于2-3岁孩子的管教,我们怎样做才有效?

做好这4点,轻松“拿下”你的2-3岁孩子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尤其是2-3岁处于很多转折过渡期,禁令显然是不管用的,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1. 选好“措辞菜谱”做有效沟通

有教育专家曾说: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当中。沟通毫无疑问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只有有效的沟通才有作用,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我们用对了措辞。

《别让成功卡在说话上 》的作者佐佐木圭一说:措辞好比做菜,它是有谱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菜谱,每个人都可能做出美味佳肴。

如此对于熊孩子来说,我们必须选好了“措辞菜谱”,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2-3岁孩子措辞菜谱应该是这样的。

01.“投其所好”用是来代替不,减少思维线索

既然他们听不懂否定句,也无法真正理解“不”,那我们就选择他们喜欢和明白的肯定句来代替。

有一天,儿子喝完奶就“嘭”给奶瓶甩地上了,一个月不间断摔碎了3个都是这么干的,每次我都暴跳“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奶瓶扔地上!”

这一次又快喝完,我刚打算发怒说不要扔,冷静3秒钟“六儿,喝完把奶瓶给妈妈吧,以后喝完都记得给妈妈哦!”,奇迹就这样发生了,他再也没摔过奶瓶,每次喝完无论我在哪儿,他最终都会把奶瓶给我。

比起简单粗暴的说【不……】,投其所好告诉他【你可以/能/要……】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孩子也不会想到我们不要后边的内容,没了思维线索自然忘记“白熊”存在。

02.提供有限选择,实现“自主选择”感

孩子如果可以“自主选择”,被强迫感就会减少,反抗几率自然大大下降。

每次关于到底读那本绘本的问题,小六总是要跟爸爸干仗。要么爸爸拿的他都说不要,要么好几本他自己也挑不出来到底想要啥。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每次都让爸爸拿两本,其他的都被我收起来,然后让小六自己选择,结果反而很愉快,很快就能选好,再也不用争。

更多时候我们的沟通,要先给孩子一个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有机会恰当的运用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陷入权利之争。

03.转移注意力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必要的时候转移注意力是相当有效的办法,当孩子心中“白熊”出现时,我们执拗的跟孩子较劲,并不明智,可以用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来转移“白熊”。

记得上次去超市遇见一个小女孩,吵闹着一定要一个很大的布偶熊,显然不太适合她,当妈妈说“这个不好,我们不要这个”,她立马准备撒泼。

此时机制的妈妈立刻指向了另一个货架最上方的一套芭比娃娃:“看你最喜欢的漂亮娃娃在那里啊”,小女孩停止发作,好奇的去看芭比去了。

如果当时继续跟孩子讲道理,结果难免尴尬,孩子只会越闹越凶。父母要谨记,不要跟孩子较劲儿,实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04.态度和善而坚定

无论使用哪一种措辞方式,父母的态度最终决定了沟通的成败,态度就好比调料,在跟孩子沟通时,我们一定要有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明白你是爱她的但是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对比一下这个例子就能明白:

周末2个学步期的孩子在广场上玩,飞奔着朝楼梯跑去,妈妈们距离远,冲孩子大喊:“不行!危险!”孩子冲妈妈大喊:“行”,又重播一遍“不行”之后

A:一个妈妈跑过去一把拉住孩子,目光严厉的告诉他“爬楼梯可以,但是跑这么快不行!” 孩子在拼命反抗。B:另一个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给了孩子一个拥抱,并温柔的说:“不行,我知道你想爬楼梯,然而你可以走过去”,这个孩子说:“好吧”,接下来他也没有再跑。

很显然,第二种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善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满满的爱,同时坚定行为,让孩子感受到了这个“不行”的力量。

2. “净化环境”和“言传身教”并行

在孩子全盘吸收的3岁以前,想让孩子远离不良习惯或者行为,除了警告禁止之外,父母更应该去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以身作则,用行动来教孩子。

闺蜜说她家孩子超级不听话,不让看手机偏要看。后来去他家玩才发现,她家是“双标准”大人可以看手机只有孩子不能看,无论是闺蜜还是她老公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总有人在不同的时间在孩子面前看手机。后来跟闺蜜开玩笑:“如果换成我,我也一定要看手机,因为到处都是手机而且你们都可以玩”。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父母都不爱看书却逼着孩子看书……王夫之说:“身教重于言传”,学龄前孩子的主要生活圈子就是家庭,父母则是孩子的终身榜样,良好的环境滋养良好的习惯,想要给孩子建立规则,首先自己要遵守规则。

3. “以毒攻毒”适当让孩子“自食恶果”

“禁果效应”对孩子的作用非常明显,父母越禁止,孩子越好奇,但同时孩子也是很聪明的,一旦尝试中吃了亏,就会自觉收手。如果我们已经明确后果却仍然无法制止熊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就某个可以承受的恶果,让孩子【自食恶果】。

比如:小六喝汤的时候,总是左手抓菜,右手拿碗,本来就拿不稳的他,结果汤顺着衣服洒一地。

A: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我们都会说:“刚才让你喝汤的时候,不要抓菜!看全洒了吧?”,然而这基本是没用的。

B:此时不妨换成:“你的汤全洒了,你现在没得喝了”。这时,坚决不再给他汤,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恶果。

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他的行为和所带来的结果,我们再进行因果关系引导,要比我们干巴巴的引导更有说服力。

4.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毕淑敏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权利一样”。

无论父母多不希望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我不,我就要……”,但是我们也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让孩子学会说“不”。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人生技能,孩子总要长大,当孩子面临不好的选择、过分的要求或者危险时,学会拒绝是必须的,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恰当的机会让孩子理解—说“不”是一种选择。

比如生活中:

你问孩子:“你想喝点儿水吗?”,孩子可以回答:“不”,对水说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他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的,此时我们就没必要强迫孩子。

或者,当孩子舅舅要离开的时候,你可以问:“舅舅在离开之前,可以给你一个抱抱吗?”由于孩子需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些控制,此时回答:“不”,是一种选择,而且是舅舅能够接受的。

等等……诸如此类的“不”,可以让孩子慢慢明白,并不是他所有的反抗都是有问题的,他可以有说“不”的权利,“不”是一种选择,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者拒绝不合理请求。

所有的【不】,都是为了帮孩子建立行为规范,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但是我们更要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因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被接受,如果你家也有2-3岁的孩子,不妨试试文中的方法。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