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亲子|历史|户外|美食
进入正题的分割线
总有人在后台问我,移民的最大动因是不是因为孩子,是不是移民后就不会再为教育问题焦虑了。的确,来澳洲的这几个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长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国妈妈式焦虑真的太顽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断好转。
从某种程度上说,焦虑就是中国妈妈的底色,而且这种焦虑无孔不入。
快生的时候,但凡你有一点剖腹的念头,都会有人跳出来宣扬“剖腹产孩子怎样怎样”的歪理邪说;生出来,母乳不够,焦虑,母乳太多,焦虑;我给孩子找幼儿园,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后选了红黄蓝,是第一家总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红黄蓝加盟店出事儿的时候,N多朋友跟我说,你不给孩子转学,还是不是亲妈。
上了幼儿园,就不焦虑了吗?才不会,上了公立的怕学校什么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种“软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开始准备,学校被清楚地划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学作文评分支配的恐惧又来了);上学以后,各种教育畸形的事儿还多着呢,陪孩子写作业也绝对是破坏家庭和谐的一大元凶(张老师说如果把我教孩子学英语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网红);高考更不敢想,不过可以详见最近热播的《小欢喜》。这么一比,早恋、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儿了。
这些还都是普世的焦虑。还有不同家庭面临的不同的育儿焦虑症。我一个朋友因为编程课老师说“你孩子8岁了,现在学编程已经晚了”,难过得一个月没睡好。还一个朋友给孩子申请私立小学时,因为孩子爸爸太胖被拒了,原因是太胖的人自我约束力差!我觉得这已经涉嫌歧视了。还有一位妈妈,因为家长群里都在晒暑假带孩子去国外游学,自己只去了趟秦皇岛,而产生了“是不是对不起孩子”的自我怀疑。
你以为孩子小,不懂得焦虑吗?他们也焦虑啊。
幼儿园课外班那些小打小闹的不算,柯南在来澳洲前,正经八百儿报的课外班就有3个。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3门真的不多。毕竟小学一入学,老师就默认所有孩子都会拼音和百以内加减法了。可是看一二年级教材,也都是基础,有时候真好奇,他们上课到底教什么?可能4年级之后,本科的父母是不是就辅导不了了?
亲戚家的孩子曾无奈地问他妈:为什么李白写了这么多诗啊,每首都要背。我很想告诉孩子,李白不算什么,鲁迅正提刀向你走来。
到底是谁把焦虑贩卖给了我们?
刚生完孩子时,稀里糊涂加入了一个母乳群,在里面呆了几天发现像个xie教,她们坚信给孩子喂奶粉就是喂毒药,弄得我产后焦虑更严重了。孩子稍大点儿到小区里遛弯,给孩子穿多了穿少了,是不是绑纸尿裤了,为什么不用辅助奶嘴,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加盐,全都有人过来指手画脚。
你身边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两种家长。第一种是看似“佛系”的。我上学时最讨厌那种同学,来上课的时候顶着黑眼圈,明明是熬夜做卷子闹的,偏说昨晚又看电视看到半夜;他们考试前必嚷嚷“哎呀,我没复习”,结果成绩出来又是前三。以为终于毕业了,不用再遇到这样的人,没成想,他们也和我一样开始当妈当爹了。我一个朋友说,孩子班上的一个家长就是这样,永远说“我家孩子就是玩”,从来不报学校的辅导课,后来发现,在外面报的课7天都排满了。
还一种是“焦虑灌输机”,真情实感地认为“怎么还能有人不把孩子放第一位的?!”生孩子养孩子这事儿吧,真是挺神奇,只要你生过,你就能教育没生过的,只要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哪怕1个月,你在当妈这个专业上,就永远是我师姐。从头疼脑热怎么治,到孩子几岁该干嘛,方方面面都可以指导我。
妈妈群、公众号、母婴论坛、课外班、教育专业、学校老师、孩子同学他妈,从集体到个人,全部都是焦虑贩卖机。真的不是我们太在意外界的眼光,虽然养孩子的责任还是在家庭身上,但评判者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孩子。每个人都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所以不停往前赶,起跑线自然越来越远。道理都知道,但大环境如此,得多厚的家底儿才能让你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你不敢停的。我们被贩卖了焦虑,也是焦虑的贩卖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拒绝、而且反感生二胎的,都说从经济成本看,养育二胎只要一胎的一半,但是这明显没有把时间成本和生活舒适度算进去。我不否认可能会带来2倍的快乐,但要用2倍的焦虑去换,我不干。
所以,我们在年近40,工作安稳,孩子小学有着落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这个冒险的举动:移民。只是焦虑这事儿也有惯性,不是一呼吸到纯净空气就能痊愈的。
我们在澳洲找房子不是先看大小、户型、新旧,而是要看附近学校好不好。登陆霍巴特一个月后,孩子顺利进入了这边的公立幼儿园。之后我开始焦虑孩子能不能适应全英文环境,是不是要找个私教补一下英语。中午饭只能吃凉的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终于消化了。(复习:实名羡慕澳洲小学生)
△幼儿园老师很贴心地下载了翻译App,还准备了卡片,上面都是常用的单词。
澳洲小学一般没有期末和毕业考试,但三年级和五年级时会分别有一次全国统测,就是考英语、数学,根据成绩会对学校排名。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一年级,她已经去买了统测的教材开始研究题型,“不能让孩子拖了学校的后腿”。
△幼儿园并不是传说中的什么都不教。
刚来时怕柯南英文跟不上,现在又怕他把中文丢了。听人介绍赶紧下载了一款学中文的App,打开蹦出一行字“熟练掌握1200个汉字,顺利过度幼升小”。天呢,前些日子清华最新国际招生标准出炉:只要会1800个汉字就行,入籍澳洲还能免试。按照柯南一天学5个字的速度,一年后可以考清华了?!
想起一个段子,有一个家长问另一个家长:我家孩子只会1500个英文单词,上小学没问题吧?
另一家长答:在美国肯定没问题,在海淀不行!
△这边没有中文的练字本,我们就先画好虚线让他练。
前些日子,在小公园遇到柯南同学的家长,这个家庭也是移民过来的,母语是西班牙语。我跟孩子妈妈聊起了明年上小学,孩子英语还不利索怎么办。我觉得她应该能对我的焦虑有共鸣,结果聊了几句,发现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
她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方式和节奏,不要太刻意去打乱,她觉得孩子的英文已经进步很大了,要多鼓励。而她每周有两个晚上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有时候会和朋友聚会吃饭,有时候会去看演出,总之老公和孩子知道,这两个晚上她不只是妻子和妈妈。我突然很羡慕她,自从有了孩子,我和张老师放弃了很多个人爱好,有时候和朋友聊天除了聊孩子,好像没有其他可谈的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所谓的付出,不止让我们的人生开始不完整,是不是也阻碍了柯南自我探索世界的能力?
在这边接触了一些当地家庭,发现澳洲家庭里的孩子,只有0个和无数个。妈妈们聚在一起,聊的话题很少以孩子为中心。他们会让孩子到处爬,用五官去感知世界,只在孩子有危险或对别人构成威胁时干涉,这边爸爸育儿的参与度也高出国内很多。
△学校的教育不局限在教室内,这是幼儿园的bush kid。
澳洲人少,看似竞争不激烈。但你想培养精英,在任何国家都一样艰难,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这边的私立学校比起成绩,更注重独立人格和社会属性的培养。
老师根据平时观察,可能会直言不讳你的孩子以后适合当医生、当律师,或者当蓝领(在中国,老师要是跟家长说孩子今后可以当蓝领,家长会不会直接抽过去)。关键是你在知道孩子的最终职业是蓝领时,还有没有必要去培养他其他的兴趣,还需要去学乐器吗,去多学一门外语吗?
当我有这个疑问时,已经充分暴露了潜意识里的“知识功利论”。未来的职业无论是什么,其实都可以和学识无关、和眼界无关、和素质无关、和你是不是个绅士或淑女无关,它只是你身上一个小小小小的标签。
昨天一个妈妈群里,有人在晒孩子2年级就过了英语PET,另外一个人默默炫耀3年级就过了FCE。这俩是啥,我偷偷搜了一下,发现第一条出来的是“你家孩子小学毕业还没完成ket,pet,fce吗”,第二条是“PET低龄化成小学生新负担”。看完暗自庆幸。
老话说,养儿100岁,常忧99。怪不得这么多人要当丁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