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我都是为你好!"
"我们还能害你吗?"
"我们做这些,还不是为了你吗?"
这些话,想必很多人都听到过。从小到大,但凡我们的人生面临选择,就会听到父母这么为我们说,他们打着"为我们好"的旗号,让我们必须要"听话",他们以为这是一种爱。但是,对于我们,对于孩子来说,却未必真的能感受到爱。
这两天播出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英子因为压力大已经患上了中度抑郁,她背着父母来到深圳,后来被父母找到,她一时情急,就跳到了栏杆上。英子处于极度的崩溃边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
妈妈还是问她:"你为什么非要上那个南大啊?"
英子大喊:"我不是非要上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孩子的表现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为你好”有时候就是逼走孩子的根本原因。
父母都喜欢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是,什么才是真的为你好呢?只要当孩子真的感受到好的时候,那才是好,若是孩子感受到的都是压力,那么,好也就变成了坏。
"我都是为你好",是一种情感勒索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苦恼,明明父母给自己的要求,自己觉得不合理,也不想执行,但是却也无法拒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父母的这些行为,叫做情感勒索。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写道,所谓情感勒索,是指关系中一方通过给另一方施加压力,让对方感到挫败、恐惧,最终选择放弃自我、服从对方要求的行为。
情感勒索有时候比较隐蔽,受到勒索的人往往因为被迫服从感到痛苦。
情感勒索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越是在亲密的人之间,这种现象就越是容易出现。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是看重对方的感受,另一方面,因为亲密,彼此会更加了解,所以他们也能轻易地就戳到我们的痛处,影响我们的心情。
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有些没有良心,怎么我们都是为了你在付出,你还说我们是勒索呢?
我记得电视剧《都挺好》里有这样一幕,苏明玉一心想要考清华北大,但是她妈妈却逼着她去读免费的师范大学,这对于苏明玉来讲,是巨大的打击。之后,她虽然接受了妈妈的安排,但是也从此与妈妈断绝了往来。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情感勒索和日常请求真的不一样。比如,当我们要求孩子帮个忙,不如擦擦桌子,或是收拾下屋子,又或者是让孩子努力学习,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做出改变,而且大家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但是,情感勒索却不一样,勒索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不管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就是要求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命令,彼此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毫无平等而言。
情感勒索是为了控制对方,即使它披着为对方好的外衣。
面对孩子的抵抗,父母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但是你却不领情呢?
孩子会感觉到压迫,父母同样也感到痛苦。就像英子的妈妈,离婚后,她一个人带着英子生活,衣食住行,每一件事情她都亲力亲为,她甚至为了英子辞去了中学老师的工作,就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英子。
所以,当英子一直在说,自己想要离开北京南京大学的时候,她不仅仅是不同意,她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非要背井离乡去一个那么远的大学?更何况,这还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英子完全有能力考上更好的大学。
当妈妈在深圳找到离家出走的英子,问她这是为什么的时候,英子大吼着说:"我就是想逃离你啊!"
那一刻,给英子妈妈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给孩子的全部的爱,竟然成为了孩子想要逃离自己的理由。
妈妈的爱太沉重,英子想要挣脱束缚,所以才想离开北京。
我们是你的父母,难道我们会害你吗?
其实,孩子都知道父母是不会害自己的,但是你们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沉甸甸的压力。
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学霸考试之后身体不舒服,选了5所985院校,让妈妈帮忙填报志愿。结果,妈妈在邻居的劝说下,觉得离家近比较好,偷偷改了孩子的志愿,报的学校全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孩子知道后就崩溃了。
妈妈觉得离家近,方便照顾,这样孩子也会享福。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就像网上说的那样,对于一个想吃梨的人,你倾尽所有给了他一大车苹果,你觉得他应该为此而感动,可是,你却从来没想过,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好坏有时候根本不是衡量事物的标准,适合不适合,想要不想要,才是标准。
为孩子好,不是你想给什么,而是孩子想要什么。
你想要做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做自己?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但是,一旦这些梦想与父母的想法不一致,父母就会横加阻拦。如果孩子说,我就是想要做自己,父母就更是会觉得可笑,你凭什么做自己呢?
"你吃的饭都没有我吃的盐多,你走过的路都没有我走过的桥多,你经历过多少事情,你见过多少人,你凭什么说想要做自己,你又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吗?"
父母说的也许没错,的确孩子没有认识过完整的世界,那么他的很多想法就会比较片面,但是,片面却不能成为我们阻止孩子尝试的理由。
孩子的自我意识会帮助孩子独立,正因为孩子在成长,我们更需要给孩子机会。
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不苦恼,让孩子也能快乐成长呢?父母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孩子却觉得,自己其实是在受压迫。长此以往,只能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彼此怨恨。那如何才能让父母也觉得不痛苦,让孩子也能快乐成长呢?
第一点,父母一定要允许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时候,孩子想说些什么,父母就会说:
"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听话就行了!"
"你给我闭嘴,轮到你说话了吗?"
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成熟,父母首先得允许孩子说话。
父母不让孩子去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愿意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们会担心,孩子的想法和自己的不一致,与其说出来,还不如不说。
但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并不会因为不说就不存在,这些想法会在孩子的心里一直积压、发酵,等到有一天,孩子已经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突然爆发,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比如离家出走、自杀等等。到那个时候,父母再去说孩子不懂事儿,再想去和父母沟通,就真的来不及了。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允许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不要去说,你一定要得第一,而是问问孩子,"你觉得自己这次考得怎么样?有哪里比较薄弱?下一次,你觉得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
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是最有发言权的,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鼓励他表达,这样既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一举两得。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点,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努力。
在父母眼里,好成绩、好结果才是王道,至于过程,根本不在他们关注的范围内。但是,这么做其实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孩子会因为夸奖而感到开心,但是也会感到压力,因为下一次如果得不到同样的好成绩,他就会被批评。而这也意味着,无论自己多努力,只要父母不满意,那么努力就是没有意义的。
可是,我们都知道,因为有了努力,才有了出现好成绩的可能。仅仅关注结果,是未必会带来好结果的。其实,只有关注过程,才有可能让结果越来越好。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优秀,就要肯定孩子的努力。
"考得不错啊,成绩提高了这么多,肯定是因为你的努力有了效果,妈妈真为你骄傲。"
"考得不好也没有关系,妈妈看到你的努力,坚持住,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这样的鼓励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夸奖,更是一种安慰,他会因此更加主动地去努力,而不会因为结果不好,就选择了放弃。
我们鼓励孩子,应该从过程中的努力上去肯定。
最后一点,父母只能引导,不能替代,我们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是,很多父母却不懂得分离。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觉得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全部,那么,孩子的一举一动就应该和自己的想法完全一致。就像是,父母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拼命地让孩子学习,等到孩子长大了,成绩就理所应当成为孩子的全部。
这也导致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生活得是否快乐并不重要,只要成绩好比什么的都强。他们甚至觉得,只要成绩好,考上好大学,以后他们就一定是快乐的。我们并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考上好大学不值得开心,这些都很美好,但是,它不应该成为父母剥夺孩子快乐人生的理由,更不应该由父母替代孩子去努力,去想办法实现。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父母不能替代。
人生是自己的,谁也无法改变一个不想改变的人。当父母一味地去要求和压迫孩子的时候,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本来想去做的事情,却因为压迫反而不去做,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就像《天空之城》里的李秀林那样,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的决定,不仅仅把学习当做孩子人生的全部。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远远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欢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