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21世纪这个网络时代,一个家庭有了小孩,想要学习养孩子的知识,只需要走进书店,或者在网上搜索相关科普账号,大量内容便唾手可得。小到如何帮小孩洗澡、换尿布、喂奶,大到判断常见疾病、如何用药、如何早教,可谓应有尽有。
现代人拥有这些便利,得益于书籍、杂志、网络、媒体的极大发展。笔者不禁要想,在100年前的中国那个只有报纸、杂志的年代,长辈们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吗?他们靠什么途径获取呢?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养育孩子的知识主要靠母亲、长辈、郎中的口耳相传,相关的医书如孙思邈《少小婴孺方》吴谦《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也有所记载。
与此同时,100年前的中国,已经有西医传入。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西医的手术也不再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已经被很多人接纳。西医的育儿方法就是此基础上得以流传的。承载这些育儿知识的载体,就是活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各类杂志。例如在上海,就有面向女性发行的《妇女杂志》《女子月刊》《玲珑》等,其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养育孩子所需的几乎一切知识。具体有以下这些。
讲授关于婴儿的生理知识翻开这些杂志,可以发现100年前的文章与现在我们平常接触到的知识已经相当接近。如下面这张表,选自《妇女杂志》中《育婴宝鉴》一文,就旨在教人们记录婴儿体重,以判断其是否健康。
婴儿体重观察表
此外,还有根据婴儿的行为判断是否发育正常的表格(见下图左)。这张表上写明,出生第一周的婴儿会摇头;但婴儿有意识的摇头表示不愿意的意思,是在第16周才出现的;第四周后,眼睛能随着物品移动而转移视线;出现有意识的笑容,则是在在第八周后。还有《儿童健康计测法》(下图右),介绍了对16岁以下少年儿童进行身高、胸围测量的方法,用于判断是否发育正常。
不难发现,这些记录非常详细,是建立在大量的观察上总结出的。在中医中,几乎没有这样的观察、护理方法。中国传统医学重视概括性的描述,比如父母看孩子在一定年龄内长头发、长牙齿、换牙齿、能行走、会说话,就认为身体机能方面发育健全。而新式的育儿方法则教孩子父母以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对而言要精确的多。
讲授有关的营养知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营养是必不可少的,期刊也介绍了营养知识。如《小儿营养法》这篇文章极力主张母乳的营养价值,认为婴儿如果不喝母乳而喝奶妈的奶,不仅影响婴儿身体发育,对亲生母亲也是一种伤害。还有作者从营养成分分析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为万不得已才可以雇佣奶妈,最差的情况才可以使用兽奶(牛奶)。文章中也提到了牛奶的勾兑方法,使之效果最大化。
《小儿营养法》介绍牛奶知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母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当母亲奶水不足的时候,常常用动物奶(一般是羊奶、猪奶)或者是谷物、粮食的粉代替,这是通行做法。当时的研究认为,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与母乳最为接近,这些期刊大量宣传牛奶的优点,
喝牛奶的习惯被培养起来后,产生了对牛奶的大量需求。而受制于储存、运输技术,奶粉行业开始迅猛地成长。这些期刊又开始做奶粉广告(见下图)不断地推销奶粉如何有益于儿童发育,喝牛奶才能培育“世界最优秀完美之婴孩”,刺激母亲们的购买欲望。
帮助妈妈认识婴儿的疾病并传授用药知识儿童一旦发生疾病、发生意外,母亲往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最容易发现孩子的身体哪里出现异常。一些育儿期刊不仅教会妈妈们认识各种病症,还讲授治疗方法。
如1918年,朱梦梅女士在《妇女杂志》上系统地、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小儿的病症,分为口腔、肠胃、呼吸、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病等六类。以“鹅口疮”为例,作者解释它的学名叫做“寄生性口内炎”,致病原因是霉菌侵袭、预防方法是用2%硼酸水洗涤口腔,等等知识,非常详细。
《实验简易小儿疾病治疗法》(部分)
这些期刊还致力于破除迷信。《玲珑》杂志上一位名叫竞娴女士投稿,批评了治疗鹅口疮愚昧的方法:民间巫婆认为鹅口疮的产生原因是口内生了“蟑螂子”,无知的家长用小刀和碎碗片刮开小孩的脸颊,想把蟑螂子刮掉,最后小孩因感染细菌不幸夭折了。她认为只需要看儿科医生就好,并不是不得了的事。
可见,基本的医学知识并没有普及,100年前,人们对这类医学知识了解还十分有限。
话说回来,母亲学习了医学知识,怎么给孩子喂药呢?《妇女杂志》介绍了一种简易的数学方法,防止小孩用药过度。例如,12岁以下的小孩吃药的量,是将小儿的年龄加上12作为分母,以现在的年龄作为分子,用约分的方法,即可用公式算出大致的量。(见下图)
计算小儿用药量方法
最后的总结第一次见到上面这些图片的时候,人们为之惊讶。与人们对100年前兵荒马乱的印象不同,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许多家庭已经过上了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的生活,大城市的发达程度超乎想象。介绍上述知识的杂志之一《妇女杂志》发行了17年,每年12期,每期都有几百页,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毫无疑问,这些期刊的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国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近代中国不断走向进步的象征。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中国的多元。100年前中国的许多地区,还有许多生病的儿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夭折,因没有足够的营养而面黄肌瘦,因连年战乱颠沛流离。在100年前,上述知识的受益者,只是一小部分。
1930年代上海《良友》刊登的摩登女郎
"声明:图片中所在方法只用于说明历史情况,不用于当下营养、用药指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