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是真中的梦,
是梦中的真,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今,重新翻看《小王子》,两个小时,真的会感动人。
当初自己看《小王子》,因为这是本童话,且短。也有跟风的性质。两个小时读完,可搞不懂大家都在感动些什么,又不好意思戳破遮羞布,也就随着说感动。可是,感动什么?哪里感动?为何感动?也没人明白说出来。我还买了本张小娴翻译的绘本。因为是张小娴的,还引来羡慕的目光。后来,送给了侄女。
小孩,不理解飞行员的忙碌,不理解国王的固执,不理解酒鬼的羞愧,不理解商人的执迷,不理解小狐狸的驯养,还有点灯人、地理学家和五千朵玫瑰。和最亲近的“人”赌气出走,经历的太多,最后他想回去,抛弃一切的要回去,包括身体。(“大人能是不会理解这件事是如何的重要。”)
小孩的出走就是由儿童过渡到社会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用自己所受教育得来的眼光看他,就是两个字:逃避。逃避成长所遇到的一切,眷恋在童年。多么反人性的评价。
小孩说了多次“大人,真怪。”而除了幻想出来的“小狐狸”和“一朵玫瑰”,好像不曾有人去理解过小孩。大人何尝不是贪恋在自己的世界,凭借着比孩子强大的力量和自以为是的理智,自顾自怜。
最后,作者让小孩消失,身体也不见了,飞行员留了下来,且六年中不愿分享这个故事。
作者首页的献词,我抄录下来
“献给莱翁·维尔特
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我有一条正当的理由:这个大人是我在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我另有一条理由:这个大人什么都懂;即使儿童读物也懂。我还有第三条理由;这个大人住在法国,忍冻挨饿。他很需要有人安慰。要是这些理由还不够充分,我就把这本书献给这个大人曾经做过的孩子。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又有几个呢?)因此,我把我的献词改为:
献给童年时代的莱翁·维尔特。”
童话,对童年的追思,对童年死亡的挽歌。
附:脑子里还有原文的几句话,凭借印象录下来
“驯化,解释起来或许就是培养感情(建立联系)。”
“本质,眼睛看不到,需要用心体会。”
“仰望星星,因为其中都安身一朵玫瑰;好奇沙漠,由于沙丘中安有一口水井;眷恋家宅,感觉有宝藏安在地基里。”
不想出现“死”这个字,小王子的消失,就是童年的消失吧?那些人的感动是为此吧?
我的童年也早已消失,在贫困中早早地“当家”,在忙碌中成为父母邻居眼中的“乖孩子、小大人”。其实是被迫长大,有多少人想我一样呐?被生活所迫,离开象牙塔,明白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在这个将要而立的年纪,想这些还有什么用那?仅以慰藉吧。
小王子
小王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