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如果有一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自然令人头痛,父母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学习好、不调皮。
要是哪一天自家熊孩子惹毛了自己,你也许会边教训孩子边在心里暗自哀叹:要是有一个什么都听我的孩子该多好呀!
可家里真的有个什么都听你的“乖小孩”,你真的应该高兴吗?
答案是不一定。
原因:“隐性攻击”——父母容易忽视的现象
因为“什么都听你的”不代表他是心甘情愿的,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乖孩子或许只是表象。
他们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自己的不满。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在他的《隐性攻击》一书中对“隐性攻击”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这种心理会导致人们以一种宁愿回避的方式做事,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是他们非常不开心、内心常常有怨恨的情绪。这种心理发展到极致则有可能使人崩溃。
在家庭中,父母在 “权力”、地位、智力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强势的地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父母就是掌握着生杀予夺权力的皇帝,而孩子就是任父母宰割的普通老百姓(这里仅指双方能力的对比)。
通常,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指责、管教,而孩子最好是默默忍受,因为一旦孩子正面反击,即使父母有错,父母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对孩子大发雷霆。
所以,“懂事”的孩子会选择都听父母的,在特别强势的父母那里尤为如此。
可以说这,是一种畸形的家庭关系。
孩子“只能通过拖延、懈怠、抵制等手段予以回击”,这就是墨菲所说的“隐性攻击”。
而这种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家庭关系都极为不利。
但很少有父母认识到这一点。
结果:老好人性格——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设想一下,即使孩子不会“揭竿起义”,孩子也会在心里自动的和父母“保持距离”,当父母过于强势,加上父母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孩子往往选择沉默,内心与父母产生疏离感,事事皆听父母的。
而这种性格一旦养成,就会对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比如说性格上自卑,表现为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自己怎么样无所谓等。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好人”性格。
他们就好像带着一张面具,即使自己不愿意做某事,但为了不“伤害”对方还是答应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即使他拒绝了,对方也并不一定生气,但即使生气了又能怎样呢?难道就不允许自己说不吗?
适当拒绝有利于体现自身价值。但是他们往往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冒这个险。
从侧面上说,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
豆瓣评分高达9.3,于2019年7月19日开播的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的女主人公凪也是一种老好人性格,而凪的自卑实际上来自母亲对她不接受的本质。凪的母亲主观上希望自己女儿过得更好,但实际上她对女儿生活的干预与控制却让事情南辕北辙。
反思:尊重平等——让孩子找回自我
强弱力量的对比造成的“隐性攻击”不止存在家庭中,学校、社会都有可能存在。
所以,如果“熊孩子”突然变成了“乖小孩”,曾经好动的小孩突然变文静了,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一变化。,
一言以蔽之,不要要求孩子什么都听你的。
正如蒋方舟妈妈那样做的,在干预女儿选择前,把自己想成“祸害”,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干预孩子的选择。
父母应该给与孩子以平等的尊重,给与他们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孩子需要一个通情达理的爸爸妈妈、需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