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马上又到一年开学季,孩子能否跟得上新一轮的学习进度,成了萦绕在家长们心头的重大问题。
尽管暑假期间,为了让孩子们弥补上一学期落下的课程,同时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家长们都花钱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
刚开始孩子兴趣很浓,课程难度也能接受,学习进度和效果都比较明显。
可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孩子的效率出现了“滑铁卢”。不仅学习思路变得模糊不清,就连每天的心情状态也变得低落起来,越学越没长进。
出现这种现象的孩子还不在少数,家长更疑惑:孩子明明每天都要努力,为何就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呢?难道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家长一着急,孩子就更自我怀疑了,甚至出现沮丧和自我评价低、效能感低的各种现象。
更有甚者,觉得反正自己学习也没用,倒不如去做些别的,于是深陷在厌学的情绪当中。
其实,这种现象多半是孩子陷入了“高原现象”的缘故,心理学上很常见。
01关于“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指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能快步前进,向辽阔的高原进发,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慢慢爬上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带,再想往前走只感觉吃力,却没什么高度上的变化了。
代入到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来看,就是每当孩子进步到一定程度,就仿佛触及到了“天花板”。
进步的速度开始减缓,甚至出现了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情况,脑袋里整天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通常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会伴随着性情急躁烦闷、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不知大家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矿工费尽周折来到传说中有金矿的地方,过去来到这里的人们,都挖得了第一桶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然而矿工挖掘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怒之下放弃了之前的所有努力,带着遗憾愤愤离去。
多年后又一名矿工来到此地,但他在不懈努力下,成功凿开了矿脉,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翁。
两个矿工相差的只是坚持,第一个矿工由于长期见不到进步,于是前功尽弃,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原本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了。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如果陷入“高原现象”,开始逐渐在停滞中失去坚持的动力,最后也只会落得个“半桶水”的结果。
02导致“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走入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要有个大概的认知。
1)所承受的压力过大
所有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由易到难的,知识点逐渐深入,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维。
孩子的学习速度降低实属正常,可此时着急的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过大压力,导致其身心俱疲,出现了“高原反应”。
2)出现厌倦和疲惫心态
长时间坚持一件事,容易让孩子迷失于其中。最初的热情消磨殆尽不说,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学习劲头下降。
这是人性的本能,不论学习还是其他,但凡保持同一种姿势,都会很快感到腻味。
3)学习习惯不当
当然,要说到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学习习惯不当。
在最开始接触简单知识之时,孩子只依靠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等到问题深入时,需要更多的逻辑思维,自然暴露出了不足的问题。
由于学习习惯不当,孩子应付这种复杂的知识有些吃力,前进的步子自然也就越来越慢了。
03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计划,家长要懂“一前提三步骤”
在进行计划制定之前,需要满足一个前提,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前提:亲子关系良性,孩子能接受父母的建议
显而易见,任何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建立在孩子具备良好情绪的基础上。
而这就需要做到,孩子对父母所提的建议和计划,没有强烈的排斥反应,并且可以合理接受。
良性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产生接纳的情绪,由此具备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是亲子关系的催化剂
很多孩子沉迷于游戏,这其中实际上是一种满足需求的关系,过关、战胜对手、购买皮肤等体验,让他们获得了无尽的成就感。
这种虚拟体验,能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中的窘迫乃至是辛苦。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不要总盯着孩子错的那几道题,只要正确的部分有进步,就要给予孩子鼓励。
在一项关于脑科学的研究中发现:当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斥、指责和批评时,大脑会产生一种反应,仿佛真的出现了生理上的伤害。
因而,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是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的轻松正面联想。
具体做法:三步骤
1)给孩子明确的要求
这看起来很简单,可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做到。
比如面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家长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天天就知道玩游戏,赶紧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孩子会想:什么才叫好好学习?于是放下手机坐在书桌前,脑子里却仍是刚才游戏画面里的光怪陆离。
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成年人提出的要求和他们的理解,有时很可能不在一个世界。
给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做到具体且清晰,让他们明白家长的期待到底在哪里。
就拿阅读这件事来举例,比如家长给孩子布置同一个任务,有这样两种说法:
每天要读20分钟书每天在20分钟内读两个故事,并写一个50字的观后感
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的区别就在于,孩子不是把书打开摆20分钟就能完成任务的,需要执行具体的步骤来进行和论证这个任务。
※家长要学会“正向描述”
与之相反的是“白熊效应”,比如家长跟孩子说:别总转笔了,孩子脑子里就越想转笔。
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要用否定式的口吻,而应该直接说你希望孩子干嘛,这才是正向描述。
2)小步子策略
所谓“小步子策略”,其实就是一种目标拆分。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件漫长而复杂的任务,要经历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慢慢在脑海里形成自动化的反应程度。
比如说:十道题中,孩子只能做对四道,那么家长提出要求:下周就要做对八道,明显是不现实的。
只能把孩子目标的起点降低,让孩子迈开小步子一步步向前走。
如同下表,做一个持续重复要求和规则具体描述的循环。
当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亲眼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相信他也乐于继续朝前走。
3)用鼓励进行强化
当父母给孩子制定了明确的要求,且划分成了一个个小步子后,第三步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当孩子完成相应的行为后,父母要给他来自外部物质或心理层面上的奖励和满足,这样才会提升孩子面对类似场景做出类似行为的动机。
这就是“鼓励强化”,可以说,一个人就是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长大的。
很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在面对进步时,会下意识这么想:他做得挺好的,但这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要找毛病。
实际上这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在努力的过程中,父母只会盯着我的短处,一切根本没有意义。
因而,家长必须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用鼓励不断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心理,充分挖掘出他的内在动力。
大部分孩子学习磨蹭、缺乏动力,其实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强化,反而增加另一个任务形成的。
因而,家长要做到给孩子提出要求后,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只要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了。
当然,细分目标和强化也必不可少,如果只是给一个任务,孩子很容易变成“拖延症”。
综上所述,孩子进入“高原现象”,其实就是学习习惯不当造成的,而以上所说的“一前提三步骤”,是家长最有力的武器。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