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映的电视剧《小欢喜》在开播第一集中,就点燃了无数家长心中的那句憋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剧中的男主角方一凡的妈妈,在孩子暑假的尾声被请到老师办公室“喝茶”,被告知由于孩子成绩实在是太差了,从学校的本科升学率考虑,建议留级。
强颜欢笑的方一凡妈妈从办公室出来后心里充满着委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质问着孩子:“妈妈高三那年,物理93、数学92、化学91,我为什么要生你?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清,你为什么一点都不随你妈?”
优秀的家长,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什么是“平庸”?
翻开字典,对“平庸”的解释为“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简简单单的十个字,远看十分清瘦,若被用到自己悉心培养的孩子身上,又无比痛心。
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哪怕十分正常的动作,在家长眼中都是不平庸的:
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偶尔发出“mama”的声音,我们会惊讶他就是未来的语言学家;不到一岁时,若能伴随着音乐挥动着自己的小手小脚,我们会赞叹于生了个具有艺术天赋的Dancer;三岁时可以朗朗上口背出几首古诗,OMG,我的孩子就是个大文豪。
▲ 图源:Pexels
相信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无数的期待,都希望孩子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于是拼了命地让孩子好好学习,每天不停地忙碌,只为了让孩子可以不那么平庸。
甚至有些家长,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天赋异禀,本来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平凡一生,但眼看对门妈妈每天为孩子忙前忙后、出谋划策,自己也开始焦虑了起来,也被迫加入了“逼孩子”大军。
于是,每天拿着小鞭子鞭策着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人上人”,最差最差也不能比自己混得差,一边喘着粗气,一边黯然神伤。
现在做家长的,哪个不是使出浑身解数,用尽所有的力气为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饱受着相思之苦艰苦奋斗,难道到头来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付出这么多心血心力就为了他成长为一个平庸的人吗?
▲ 图源:Pexels
什么样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麦考比(E.E.Maccoby)和马丁(J.A.Martin)的研究,从情感和控制两个维度上,将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分为四种方式,欢迎各位家长对号入座。
权威型,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有着一定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会做出热情反应,积极与孩子沟通,尊重他们的需求。同时也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和控制,且奖惩分明,以此树立权威。
专断型,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
更易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希望他们严格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对于孩子的行为与需求往往持冷漠或忽视态度,更倾向于对孩子进行责罚。
溺爱型,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是对这类父母孩子最好的真实写照。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而很少对孩子抱有期待。
忽视型,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的生活里只有自己,很少与孩子进行互动。他们似乎对为人父母兴趣寥寥,不会责罚孩子,但也不会给予孩子关注和情绪反馈。
▲ 图源:Pexels
由此可见,就“孩子平庸”这件事来说,前两种类型的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操控孩子的人生。但不同之处在于,权威型的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视为独立个体,通过父母的引导来让孩子不平庸。
而专断型父母对亲子间的边界感知较为模糊,更容易直接操纵或以爱之名去操纵孩子对未来的选择。他们的口头禅多是:“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你妈?”、“我都是为了你好。”
而后两种类型的父母,虽然表面上看似无欲无求,孩子只要健康、开心就好,平不平庸无伤大雅。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与初为人父人母时的美好期待有了真实的落差,还有多少人能依然坚持这个答案?
我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我行,我孩子凭什么不行?
诚然,有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家境并没有那么优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打破了阶级,从农村来到城市,致力于拔高后代的“起跑线”。
若父母都是高材生,那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就不可避免地会高。
他们坚信孩子会继承自己优良的基因,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之下,将来至少不会混得比父母还差,若不能出人头地,最起码也要在同龄人中“扶摇直上”。
我不行,若我孩子还不行,这还怎么行?
“妈妈这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你一定要往死里拼!”
有些家长接受自己的平庸无比畅快,而对孩子的平庸却耿耿于怀。明明也就三四十岁的年龄,便对自己彻底放弃了,所有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大字不识几个,麻将炉火纯青,唯一会的艺术也只是广场舞。
他们要求孩子理科必须与牛顿齐肩、文科向苏轼看齐,奥数钢琴绘画什么的自己也不是太懂,让孩子先学起来,反正也不是自己吃苦。
人啊,小时候觉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长大了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之后觉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那些功成名就的父母们,高估了自己努力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因素,于是对自己孩子的平庸虎视眈眈;那些本来就平庸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不重蹈覆辙,只能一边责骂嘲讽,一边“哭”大情深,以此来激起孩子心中奋发向上的决心。
▲ 图源:Pexels
没有平庸的孩子,只有心急的家长世界上没有生下来就注定平庸的孩子,之所以他们之后变得平庸,父母的高期待是罪魁祸首。
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太看重结果了?
是不是只有考上第一名才不算平庸?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无输赢可言,没有拿到好名次也没关系,一次次的磨练和对自我的挑战与颠覆,也是成长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与其担忧孩子是否变得平庸,不如多发现孩子每一次的进步。
哪怕到最后孩子没有成为家长眼中想成为的人,那不妨回到最初的起点,试着去回想一副这样的画面:
几年前的今天,医生将“天使”抱到你的面前,你满心欢喜,浑身颤抖,他用仅三千克的身躯挥舞着清瘦的小拳拳,锤着妈妈的胸口。
弹指一挥间,“天使”已渐渐长大成人,对你而言,他有时却又像个“恶魔”。
刚收拾好的屋子,他总能轻而易举地恢复原样;每次吃饭的时候,他总吵着要吃零食;深夜降临,总能传来孩子的嚎啕大哭….
▲ 图源:Pexels
可有时,他还是会记得自己是个“天使”,也会融化父母的心田。
过马路时,他会主动地牵起你的手,嘟囔着“妈妈小心车”;放学时,他会乐此不疲地和你讲着学校里发生的故事,缓解上班一天的疲劳;节日时,他也会用心做礼物,只为给妈妈一个惊喜。
是的,不可避免的是也许孩子终将会走向平庸,步入平凡,如果真的这样,那又怎样呢?
我们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优秀的人,反而缺少那些能够从容地接受自己普通的平凡人。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有的只是陪伴孩子成长一笑一颦的身影,还有那些无数个孩子在生活中带给父母的雀跃与小欢喜。
"标签: